说到“修行”很多人都会觉得那是奉行宗教者的事,是你们出家当和尚的事。纵然自己有接触宗教,或是本身就是宗教徒,但似乎∵“修行”对于他们来说是件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或者有些人关心了,但是就像卖鱼、卖肉一样,总是把“修行”挂在嘴边叫卖着。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要纠正此类误解,真正做到修行、实践修行、体悟修行,需要正确认识“修行”的含义。
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行为的意思。“修”就是修改、修正,“行”就是行为、作为。以佛教的教理来说:“行”包含有表现在外表的身体运作和言语表达,以及内在的思想意识。佛教的术语叫做身、语、意三业。而且修行强调的是对于身、语、意所作的恶行的修正,改变不好的身体运作方式;改善不好的语言表达方法和转变不好的心念、意识,这就是修行的宗旨和目的。
从因果理论的规律来讲,我们现在所遭受的果报,是由于过去的行为所造成的;而我们现在的行为,将决定我们未来幸不幸福的果报。善的行为就有善的受报,恶的行为必得恶的受报,出于对自己现在行为和未来果报的考量,修行不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说把自己的“行为”修得好一些,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因为修行好了,修养好了,气质就会好,人缘就会好,家庭、社会关系就会好,为人处事就会好,待人接物就会好,智慧也会好,生活质量更是好。
所以说:“修行”不单是宗教师的事,也不是和尚的专利,更不是师父才行。其实,“修行”你也行。修行是修正行为、改恶从善、转迷情为悟智。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不可要求一蹴而就,争功近利,好高骛远。引用《杂阿含经》中的一则急于求成的典故,想必对正在修行和想要修行的人都会有所启示:佛陀的时代有位弟子叫“二十亿耳”,他自认为一直以来都非常用功修行,但是始终都没能在圣道上有所证悟。眼看着许多同修一个个成就果位,自己却徒费功夫空无所得。于是就生起退转的念头,准备还俗修福。佛陀知道之后就对他讲述了一个譬喻:“弹琴时,琴弦调得松紧有度,不缓不急,然后才能发出和雅的妙音”。以此来启发和引导他如何用功办道。指出“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由此可知,只有善于调节自身,不急不缓、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去修好自己的“行”,才能获得好的果报,才能有好的身心,才能有好的智慧,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同伴们!别迟疑了,修行吧!因为“修行”你也行。(文:佚名)
∵∵∵∵∵∵∵∵编辑:菩提书童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