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识成智,即身成佛是学佛者的最高目标。转识成智,可以理解为将现有的一切感觉和意识转化成最高层次的。即提高人的思维空间。
根据法相唯识学的理论,客观存在的世界有着各种存在的形式和层次,并随着人的(有情的)认识和感觉水平的不同而展现着不同的形式和层次。因此世界的真如实相就是“色心不二”的六大,有什么样的“心”(认识世界的层次),就有什么样的“色”。
世界存在的不同层次代表不同思维空间(智慧等等)及与之相应的物质环境,在那里,精神(心)和物质(色)的运转频率相符,便如磁极,相互吸引,呈现特有的状态。有情由于受到眼、鼻、舌、身、意的限制,使认识和感知水平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层次上,而末那识中的“我执”,又使有情执着“我见”,误以为他所能感知的世界就是世界的本象,无法认识世界的真如实象。
我们把不同的认识感知水平称为思维空间。由低到高,由一、二、三、四……以至无限,人的思维空间处在四至五维,如果我们的思维空间能达到无限的思维空间,这就是佛的智慧。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无限的智慧是人类本身具有的,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足以证明人类智慧发展的无限性。只不过这种无限的智慧(佛性种子)深藏在人的阿赖耶识之中,而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及末那识中的“我执”所产生的“五障”——贪、嗔、痴、我慢、我疑所蒙蔽。只要进入破“我执”的三摩地(八定),就可将深藏的佛性智慧开启出来,将“七识”所造成的“五障”转变成“五智”,这就是“转识成智”,有了这种智慧,就被称之为佛(梵语,圆满的智慧觉悟者),这就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身成佛,也是为什么佛法被称为是“智慧的教育”的原因之所在。
佛法所提出的这个目标,并不是死后才能达到的,而是今生也就可以证得,佛法所教导的也不是一种消极遁世的思想,而是一种“智慧的教育”,教导人们怎样去获得更高,更圆满的智慧,并以次智慧达到一种自利利他,积极向上,快乐清净的境界,这是全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