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奸者,狡诈也;雄者,强横也。“奸雄”,用白话翻译过来,也就是依靠欺骗和暴力起家的统治者。这一类统治者在权势的争夺中虽然可以纵横捭阖,但十有八九竖敌太多、造孽深重,所以都有类似的毛病,那就是总担心有人要谋害自己。《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害怕有人趁自己睡着的时候行刺,便故意吩咐左右侍从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事有凑巧,一天,曹操睡觉的时候被子滑落在地,一个近侍护主心切,慌忙过来拾起被子给曹操盖上。哪知就在此时,曹操突然一跃而起,从床边抽出宝剑,一剑斩了这个侍者,然后又倒头睡去。过了半晌,曹操才起来,故作惊讶地问道:“何人杀吾近侍?”待从人告之实情,曹操大哭,命令厚葬这个倒霉的近待。
曹操这套把戏,明眼人一看便知底细:那不过是为了让人相信他真地会在梦中杀人而已。曹操手下的谋士杨修,就在下葬被斩侍者的时候,指着棺材感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虽然狡诈,但单就这个事情而言,他毕竟承认杀人本身的真实与不当;他只是假作杀人时尚在梦中,以便既能为了防身滥杀无辜,又能逃避世人的指责、不必承担故意杀人的责任。比这更蛮罕的做法,那就是连“杀”这个事实都不承认,把“杀”与“被杀者”都说成一种幻象。《央掘魔罗经》的主人公央掘魔罗就属于这样一个人物。他曾受到邪师蛊惑,连续杀害了九百九十九个无辜的人,直至佛陀现身教化,方才罢手。而后在与文殊菩萨的辩论中,却竟然声称他不过是“为调诸毁法”,“现杀化众生”。也就是说,他的杀人与所杀之人都不过是一场幻象,是他修行的过程与手段,并没有真实地伤害到众生。
文殊师利法王子号称智慧第一,可是在放下屠刀、尚未成佛的央掘魔罗面前,他也是“秀才遇着兵”了。文殊菩萨知道央掘魔罗“兴造诣恶行”,所以直接质问他“为作几许罪?”不想央掘魔罗来了个全盘否认,而且贬斥文殊菩萨不懂得菩萨行有“蚊蚋师子”的区别,不懂得“恶非恶”。在央掘魔罗一通长篇大论之后,世尊及时打断了争论。其实再吵下去,也恐怕一时难以理清头绪。因为论题已经发生了转换:按照央掘魔罗的看法,“恶非恶”,乃是因为“真非真”。换言之,所争论的已经不再是杀人为不为罪这个伦理问题,而是真杀还是幻杀这个事实认知的问题了。
过去的实情究竟如何、某种对历史的描述是真是幻,这是一个哲学的大问题。过去不可重复,只能重构。对于重构的史实,谁都没有最把握的证据。所以,历史本来就处在真实与想象之间。这样,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搅混水”,使历史的描述与诠释对自己有利,便成为一种真正的“幻术”。不是吗?央掘魔罗一说杀人皆幻,那九百九十九场谋杀就给幻没了。设想一下,如果文殊菩萨继续争论下去,要说明“此杀非幻”,或者说明“幻杀亦罪”,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操弄历史的幻术似乎如此有效,奸雄一类的杀人者便往往乐于此道。甚至有的举世谴责的杀罪重业,只要杀人者坚持不予承认,或者不承认是“真杀”,或者禁止别人谈论,那么过了二十年,历史的真相对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讲便有可能面目不清;杀多少人、在哪里杀的人、如何杀的人、杀的是什么人也就越来越成了疑问。二十世纪是一个杀人如麻的世纪,也是历史幻术花样翻新的世纪。单单我们中土最近这几十年间,种种“杀人无杀”的幻术就绝不是单打独斗的央掘魔罗可比的。一个洋洋得意的“兵不血刃”,困死长春的十五万平民就幻化了;一个堂而皇之的“镇反”,伟大领袖梦中斩首的七十万冤魂就幻化了;一个不痛不痒的“自然灾害”,神州大地上的三千万饥殍就幻化了。
是真还是幻?这不是庄生梦蝶的浪漫问题,而是始皇焚书的社会效果。几十年来,历史的幻术似乎相当有效——可是,也只是“似乎”而已。不知哪一位大哲,曾说出过这样的警世名言:“你可以永远骗一部分人,也可以暂时骗所有人,但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归根结底,施弄幻术的杀人者只能是自欺。历史不是因为垄断了教课书的编写或者拍几部煽情的“大片”就可以操弄的,真相并不是修造各种形式的“盾牌”或“城墙”就可以屏蔽的。死者有灵,见证者有口,听闻者有心;更重要的是,世间有道。央掘魔罗那套杀人如幻的说法难道世尊不明白吗?世尊暂不说破而已。既然央掘魔罗已经放下屠刀,那么就给他一个机会。用我们常人的话讲,这就叫作宽恕。宽恕是必须的。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就是因为他们绝不会以恶的方式回报恶。在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仍然往往不得不和恶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只能以宽恕的仁心和恶人一起承担不幸的历史、面对复杂的现实。在央掘魔罗与文殊菩萨的争执起来的时候,世尊也只能象母亲对着贤能的哥哥袒护胡闹的弟弟一样,暂时偏袒一下央掘魔罗。以一切智一切见而起的慈悲,这便是世尊的善。但这不是文殊菩萨的善,文殊菩萨的善是智慧的善,而智慧也就是克服遗忘、揭穿幻术的能力和勇气。智慧象宽恕一样也是必须的,有了智慧,不幸的历史才有方向,复杂的现实才有希望。智慧详察过往,断无隐忍;明辨是非,绝不宽纵。智慧是以直报怨的,它用记忆和真相随时挑战一切不知忏悔的杀人者:
“如汝是菩萨,何处更有魔?”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