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在家佛教徒称呼僧众,都没直接称他们某某法师、某某师傅,而是在僧众的名字中加上了“上某下某”,如“上某下某法师”或“上某下某师傅”,为什么要在名字中加“上下”?很多人都不解其中的道理,也懒得去寻根究底,便人云亦云,于是在一些佛教徒集会中,便会听到一片上下之声。∵
“上某下某”的称呼,究竟是不是佛教徒的传统?如果不是,从那里来?这点,应该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文化结合有关。∵
古代的中国人,无论父母是否还健在,子女都不能直称父母的名讳。如果遇到非说不可的场合,就说“上某下某”;如果书写,还要把上下两个字写得较小而偏右上方(华文直行为由右至左式),如“上某下某”,以示此二字与正文义无关。∵
佛教传入中国后,许多规矩礼仪均受中国风俗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有家谱、族谱,记载着子孙的繁衍和辈份,依家谱每人都有一个名及一个字号,合之称为名字。自唐代佛教禅宗大盛之后,六祖惠能门下一花五叶,各宗派也有宗谱传承,出家人剃度时,剃度师依其传承的宗谱为弟子取法名和立字,所以出家人都有两个名和字。古代中国人的名是让父母叫的,外人为表对他尊敬,只称呼他的字号;出家人的法名也是师父及长辈称呼时用的,所以一般称出家人都用字号,这是融合了古人的习惯。∵
出家人出了世俗之家,进入了佛法之家;离开了生身父母,依止着法身父母,这法身父母,就是给予财成就、法成就,接受出家并教导佛法的剃度师。弟子侍师如父,故称师父。为了尊师如父,便把剃度师的名字加了“上某下某”的称呼,以避免直接称呼师长法名。在家众依三宝为师,请问出家人的法名时,也用:“请问师父上下如何称呼?”以示尊敬。有此可知,上下的称呼,并不是佛教的产物。∵
《沙弥律仪》云:“人问师名,应答云:上某下某。”此“师”指的是剃度师,若是在家信众。应是皈依师,这也是向人介绍自己的身份,让人知道你是谁的弟子时才能用上。上下二字即使要用,也应只用于剃度师或皈依师的法名上,而不是随便滥用。《沙弥律仪述义》说:“若问师号,当答某某和尚,或云某某本师,不须上下二字。”意谓:称师父法名须用上下,称师父字号便不须上下。同时,必须搞清楚的是:上下的称呼,只限于向人述说师长法名,而不是直接对师长当面的称呼,更不是谈话时的称呼。平常对师长不得称师名,以示尊敬;对人谈及自己师长时,也只能称“家师”或“家上人”,而不是直称师名。∵
时下对出家人的称呼,流行用上下二字,还用得很滥。如对任何出家众,均可当面称呼“上某下某”法师,任何时候书写出家人名字时,也写成“上某下某”,好像若不如此,就是外行。依中国佛教的规矩,对于一般尊长及法师尊敬的称呼,均不应冠其名,只称法师或师父即可。如果有许多法师在座,需要特别说明那一位时,方可以其名中之一字以识别,如:某法师、某师父、或某公、某老而不是全名,以示尊敬,这也是中国佛教传统的礼貌。∵
对父母名字须称上某下某的习惯,中国人早已经不再弹这套老调了,而我们佛教徒却守着这中国的国粹,不但舍不得放弃,还把它发扬光大,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那就见仁见智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