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目前社会上冲突与乱象层出不穷,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易遇到令自己动心忍性之人事物,所以遇到须忍辱之境缘颇多。只是,短痛或可忍一时,若遇必须长期忍受又无法离开时,该如何面对与调处?又,如何不因忍让而使对方得寸进尺,或使事情往不合理处发展。∵佛法讲「戒定慧」,以般若导五度。在忍人所不能忍之时,如何导入智能观照,才能圆满地处理,而使我们对「忍辱」法有更深入而有次第之体会。

∵答:「忍辱」是修学佛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心行。关于「忍辱」在圣严法师的着作《学佛群疑》一书中的〈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一文中有详尽的阐述。为回答读者的问题,同时也方便其它读者的阅读,现就将其全文节录部分内容列述于后: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

∵《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不名入道智能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1)不忿怒,(2)不抱怨,(3)不怀恶。」另,《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是为众生中忍。」

∵从以上所引内容看来,忍辱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一般而言,若与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争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脱的菩萨为已得无生法忍。对于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着,于外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养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根据这样,好象忍辱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不是出于智能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能的观照十分重要。例如风雨水火的袭击无法控制,但仍可未雨绸缪设法避免,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且有益的事物,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于己无益,也应考虑接受;若对双方都有害而无益,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着「以牙还牙」的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