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组织家庭是最古老的制度。

芸芸众生,人海茫茫中,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结婚,在同一个屋檐下过着朝朝暮暮,恩恩爱爱的生活,依据佛法的解说,这是缘分。

踏进婚姻的因缘,随人而异。有人视婚姻为避难所。一纸誓约,以法律为后盾,一厢情愿地认为几十年的婚姻将保持不变;有人视婚姻为天职,结婚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文明的慧命,为了祖宗香火的鼎盛,才有另一番惊天动地,至诚感天的缠绵爱情故事。

尽管每个人因有不同的理由与处境进入婚姻,然而,我们不难发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婚姻的道路很少是安然平坦的。它是个人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大变数,没有任何人能教你怎样去爱得轰轰烈烈,更没有人能担保婚姻中不会出现“缺氧”的现象。

夫妻同心,相敬如宾

记得有位善知识说过这么一句话:“从来没有一个人,开始学乐器就能把调子校准。独奏时,尚且需要时间来学习调弦,何况是合奏?单独的生活,尚且需要适当的安排与调御,才能处处展现生机,两人的夫妻生活,要想求得千年共枕缘,更需要彼此协调,互相迁就。”

这一句智慧话,至少传达了两个重要的讯息。一是未结婚前,我们应先学习过有素质的生活。所谓学习生活,就是学习如何安住于当下,如何与周遭的人群相睦共处,使自己活得有尊严、有意义。一般而言,婚前若不能与绝大多数的人和乐共处,在很大的程度上,婚后亦很难与伴侣好好相处共存。婚前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婚后不吵吵闹闹,反而能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例子,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婚前找不到快乐的泉源,婚后亦难找到快乐共存的诀窍。

二是在婚姻的道路上变数很大,应学习的也不少。其中学习如何用心倾听身旁人的声音,是极为重要的。各中的道理,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感情脆弱,情绪低落的时候。在这时刻,我们无不希望有人真正愿意聆听自己的心声与倾诉,支持与鼓励,甚至引导我们迈向新生。夫妻之间若想增进彼此间的友情,爱情与亲情,除非双方都愿意放下我执,用慈悲的心怀去倾听和了解对方的心声。少了这份同理心,不但无法促进友谊与情谊,现有的关系也很容易出现隙缝,让外遇有机可乘。

中国人有句古老的哲语“气味相投”。在现实的生活中,朋友之间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往往会出现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夫妻之间,恩爱的热度减退并不可怕,最令人担忧的,却是相对时无言。平时为了工作忙碌奔波而分开时,互相依恋对方。难得相处在一起,没半天的时间又立刻觉得非常闷,闷得心神皆燥。因此,要有良好的夫妻关系,了解彼此的感情与兴趣,互相学习彼此所好,是非常重要的。

婚姻专家们甚至建议,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最好能将自己的宗教信仰,饮食习惯,坦诚相告。有不少男女,笃信宗教信仰,严守戒律,自己吃素诵经,婚后也强烈地要求另一伴也一样。结果为了宗教的禁戒或饮食习惯起争论,使自己在婚姻道路上波折迭起。

我们不否认,若能了解彼此间的习气,生活中的饮食习惯,在某个程度上固然能巩固婚姻的基础。然而,佛法以为纯洁与美满姻缘,最关键、最重要的,应该是以智慧为前导,并且在慈悲与感恩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对家庭中每一个成员负责任的态度。《华严经》上说,居士在家庭中,与妻(夫)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惟萨婆若境(智慧)。自渡渡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以本大悲,处于居家。慈心故,随顺配偶。由此可见,有智慧,有悲心的男女,必有能力建立温暖的家庭。

无可否认,要求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文化,不同信仰背景的男女朝夕相处,不要有意见分歧,不要有磨擦,看来是件高难度的事情。事实上,婚后琴瑟失调,出现矛盾是很普通的现象。关键在于一旦出现矛盾,双方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处理,以怎样的方法去解决?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们是否可以用不同的心情去念这本经?

我们发觉,当情海起风波,感情触礁时,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处理方法大异其趣。西方社会尤以美国的离婚率高居世界榜首。几乎每十对配偶中,就有七对动辄以仳离收场。追根究底,西方人认为婚姻不应擅矫饰,合得来则集,合不来则离。对他们来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求自己的快乐,两人相厮守在一起,如果关系不好,活得辛苦,不如早点分离。另外,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给于单亲妈妈的抚恤与福利,无形中促进更多的离婚。

东方社会的文化较重视传统,视婚姻为个人神圣的终身大事,务求有始有终。中华民族,尤擅念旧,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活再苦、环境如何迫人都要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有人向伯圆长老请教夫妻恩爱的秘诀。老法师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常常向配偶说:“我爱你。”如果是真诚的话,说的次数越多,说得雷霆万钧,则表示自己将无时无刻地为幸福家庭而着想。一句“我爱你”是一项承诺。只有那些有责任感的人,说此话时,才不会面红耳赤或出现心虚的现象。

除此之外,伯圆长老更勉励夫妻认清彼此的共同理想目标,并且同心协力朝此理想目标迈进。至于共同的理想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它是能力范围所及,而且是对己对人都有意义的。着名的婚姻专家……佐德号斯在他多年的研究中发觉,夫唱妇随是婚姻成功的因素。拥有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嗜好、共同的理想,这样的夫妻生活必定如鱼得水、幸福快乐。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一点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一般结合为夫妻的男女往往忽略了要设定共同的理想与目标。结果,导致婚姻生活失去了重心。

“相爱并不是双目互相对视,而应该是同心协力,朝向一个有意义的方向投视。”我记不起这一句智慧话是由那一位圣哲所说的。但它应该是所有追求幸福家庭之夫妇的指南。

同甘共苦、生活幸福

我们常听人家说,爱情不能没有面包。没有面包的爱情不能长久。不少的家庭纠纷都是为了柴油米盐而引起。佛法以为良好的经济基础,能够增添家庭的幸福。然而,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佛教徒应以「正命」来养活自己与家人。在正命的原则下,一切生产作业活动,都必须符合国法与佛法。在一些国家,售卖枪械或制造烈酒,是绝对被允许的。但佛法以为这是损人利己的恶业,佛教徒应敬而远之。换句话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所经营的行业,必须是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现今的社会是个优胜劣败的战场。要在社会人群中立足,我们必须扣紧时代的脉搏,学习一技之长、力求上进。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时代的潮流的冲击下被淘汰。所以,在《杂阿含经》上,佛说在家学佛者,应懂得“方便具足”。什么是方便具足呢?“谓善男子善女子种种功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军政两界;或以书蔬算画,于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虽说现今社会男女平等,但以一般而言,身为一家之主,男人往往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在外奔波劳碌的男人,无不希望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无论一个男人多么热爱他的职业,工作后回家,他都会期待妻子和孩子们投以仰慕的眼神、以愉快的心情迎接他的归来。

所以,在尸迦罗越经里,佛说:“身为妻子,当丈夫从外归来时,应该立即起身,心生欢喜去迎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动作,以为那是葱毛蒜皮,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事实上,婚姻专家们惊讶地发觉,忽略了这些小动作,往往是婚姻分裂的前导。也因为这些小动作而挽救了多少面临破裂的婚姻。

妻子的态度与人生观,是积极还是消极、她是否愿意多为丈夫着想,在男人事业的成败上有一定的影响。许多男人失去冲劲,放弃奋斗的机会,只因为太太脾气暴燥、喜欢唠叨与挑剔。她们恒以为揶揄、挖苦、讽刺与抱怨,能迫使男人更积极、更进步。可惜的是,这种肤浅且幼稚的行为,很容易让男人反感,使他觉得与她交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结果,他唯有寻找借口不回家。

相反的,妻子如果能常常温柔地赞美和鼓励丈夫,这样必能使丈夫对家庭和工作产生更大的信心与热忱,并在事业上取得超越的成就。常言:“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个好的女人。”所以,在四摄法里,佛陀勉励夫妻以爱语来互相肯定与接纳,使亲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维持。一句鼓励的话,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宏大的效果。一句“亲爱的,我为您的成就而感到光荣”或“亲爱的,我很感激您,真幸福能拥有您,您使我的生命更有意义”∵无不让配偶心花怒放。如果我们能常常以爱语代替苛评与抱怨,家里的气氛肯定会更祥和。

在婚姻道路上,只要能为终生伴侣带来幸福与快乐,我们也必定能从对方那儿得到幸福与快乐。那些最懂得体贴地表示出爱心的女人,自然而然地将从丈夫那里得到最多的注意与关怀。可惜的是,在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事事先为伴侣着想,为伴侣带来幸福与快乐?美满的婚姻生活是需要双方努力、细心去经营。当一方突然发觉自己不断付出,不断地为对方着想,对方不但不懂感恩图报,尚且唠叨与苛评,有诸多的要求,最终恐怕要产生猜疑与不满,直至以分手收场。

另外,盼望丈夫成功的妻子必须心甘情愿地让丈夫去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只要是符合国法与佛法,纵使是很冒险(如当兵或从政),妻子也应尊重他的选择,毫不畏惧地给于精神上的支持。

有不少的男人,一辈子庸庸碌碌在他所厌倦、所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追根究底,原来妻子常阻止他放弃这份工作,担心他在新的工作岗位失败,从此一家大小失去了安定的生活。结果,他不得不失去创业的机会。对目前的工作又没有真正的兴趣,岁月蹉跎,最终是一事无成。

结∵语

在这世间上,没有任何其它工作,比建立与维持美满幸福的家庭来得重要、来得更有意义。夫妻之间的感情,包含了友情、亲情、恩情与悲情。要想求得千年共枕缘,自该相敬如宾、你敬我爱。

夫妻相爱,除了要同甘共苦,还必须互相勉励与尊重。祥和的家庭气氛、幸福温暖的窝,是需要以智慧来建立、以净化的爱心(慈悲)来维持。如果是真心地爱着配偶,我们就会心甘情愿,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每一件能使对方幸福与快乐的事情。而我们也必定能从对方那里感受到快乐与幸福的气氛。

虽说婚姻中有太多的变数,但有责任感且聪明的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巩固婚姻基础的动作。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就因为知道婚姻的道路荆棘丛生,有太多的变数,我们才需要更珍惜、更专注。唯有这样,才能幸福、祥和与美满!

阿弥陀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