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什么是波罗蜜的基本条件?

  简短的说,它们是:

  一、∵至上愿(abhinihara);

  二、∵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三、∵四佛地(Buddhabhumi);

  四、∵十六种内心气质(ajjhasaya);

  五、∵省察智(paccavekkanabana):观察不布施等的坏处和布施等的好处;

  六、∵十五种行(carana)、五种神通(abhibba)及它们的组成部份。

  至上愿

  至上(abhi)是指正等正觉。愿(nihara),是指朝向,或意向;由此至上愿即是愿得正等正觉。

  在第一次被授记成为菩萨时,修行者必须具备八个条件,即:

  一、∵他必须是人;

  二、∵必须是男人;

  三、∵修行已圆满至可在那世成为阿罗汉;

  四、∵遇见在世的佛陀;

  五、∵出家;他必须出家为比丘或是一位相信业报的修行者;

  六、∵圣洁成就;他必须拥有四禅八定与五神通;

  七、∵增上行;极强的诚意,不惜为佛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八、∵极深之欲;极强的善欲,不畏艰难地去成就佛果。

  当具备以上八个条件时,至上愿才有生起的条件。其时,菩萨即会不必受任何人指点之下如此思惟(如须弥陀隐士):

  「当我脱离苦海之后,我必须渡脱众生;当我得以解脱娑婆世界之锁后,我必须渡脱众生;当我成功克服六根后,我当教导众生克服它们;当我消灭内心烦恼之烈火后,我必须去平静众生有如在火中燃烧之心;当我证得涅槃最美妙的寂静后,我当与众生分享此乐;当我消灭自己的三种生死轮回之火∵后,我当消灭焚烧众生之火;当我清除自己的烦恼之后,我当使众生获得清凈;当我证得四圣谛之后,我当把它教给众生。(简而言之,我当为成佛而奋斗,再去解救众生。)

  (没有具足八条件的这类思惟并不是至上愿。)

  如此,成佛之愿这大善心(mahakusalacitta)及其心所则连续不断与强烈地生起。这发愿成佛的大善心与心所即是至上愿,也是十波罗蜜的基础。

  事实上,只有至上愿生起之后,他才能被佛陀授记为菩萨。被授记之后,「波罗蜜思择智」即会顺序发生,再决意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

  至上愿的相是内心倾向于正等正觉;作用是发愿成佛与希望成佛之后解救众生,让他们得证涅槃;现起是菩萨行的根本条件;近因是大悲心(或是主要的辅助条件已达到圆满。有关方面过后将会讨论。)。

  至上愿的目标是不可思议的佛果与无边世界众生的福利,因此是波罗蜜、舍离(caga)、善行(cariya)这些菩萨行的基础,也是拥有无比力量的最崇高善法。

  简短地分析此特别力量:

  在至上愿生起的那一刻,菩萨即已準备好进入「大菩提乘行道」(mahabodhiyana-patipatti)。他已肯定将在未来成佛。在至上愿生起之后,这一切已是不退转的了,因此他被称为菩萨。(当一个人还未具备至上愿时,他还不配被称为菩萨。)

  从那一刻开始,菩萨完全倾向于成就正等正觉。而其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力量也已具备。

  由于须弥陀隐士已具备至上愿,因此他可以準确无误地以「波罗蜜思择智」(parami-pavicayabana)来观察全部的波罗蜜。这是他不需要导师的帮助而自己获得的智慧,因此也称为「自生智」(sayambhubana),也是正等正觉的预兆。在明确无误地省察十波罗蜜之后,他再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去修习以达到圆满。

  至上愿有:

  (a)∵四缘(paccaya);

  (b)∵四因(hetu);

  (c)∵四力(bala)。

  (a)∵四缘(远的因素)是:

  一、∵当发愿修菩萨道之伟人亲眼目睹佛陀显现神通之后,他想:「正等正觉具有非凡的力量,佛陀在证得它之后变得如此超凡、美妙与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亲眼得见佛陀的力量之后,他的心已倾向于正等正觉。

  二、∵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世尊的非凡力量,但是他从他人之处听到:「世尊拥有如此如此的威神力。」听后,他的心也已倾向于正等正觉。

  三、∵虽然没有亲见或耳闻世尊之威神力,他学到有关佛陀的威神力之经典。学后,他的心已倾向于正等正觉。

  四、∵虽然没有亲见或耳闻世尊之威神力,也没有学到有关佛陀威神力的经典,但他本身已具备非常圣洁的倾向,所以他想:「我将护持佛陀的传承、血统、传统与正法。」由于这对法至高的敬仰(Dhammagaru),他也倾向于正等正觉。

  (b)∵四因(近的、直接的因素)是:

  一、∵这伟人具有为过去佛做出增上行(adhikara)之特别善业为亲依止(upanissaya)。

  二、∵他自然地拥有悲悯的性格,而愿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减轻众生之苦。

  三、∵他具有持恒之精进力,足以使他长期奋斗至成就佛果,不会因为轮回之苦与为众生的福利奉献之艰难而生退心。

  四、∵他乐于跟劝他人离恶行善之善知识结交为友。

  在以上四因之中,拥有亲依止是指他曾当着过去佛面前(经典并没有记载需要多少尊佛),在心中默念与亲口发愿修菩萨道,他一直倾向于正等正觉与为众生之福利而奉献。

  由于他具备此亲依止,他在某些方面与那些未来将成为辟支佛或弟子的人有很明显的差别,即是:

  一、∵五根(indriya);

  二、∵为众生福利的修行;

  三、∵助人之善巧与辨别善恶智(thanathana-kosalla-bana)。

  (从以上三个素质,可以推断菩萨在过去佛前曾种下特别的善业。)

  有关亲近善知识这一点,善知识是指具备八个素质的人,即是信、戒、多闻、出离、精进、念、定与慧。

  具备了信,善知识对世尊之正等正觉及自业果报有充份的信心。由于此信念,他绝不放弃为众生图福利之愿,而此愿是成就正等正觉的基本原因。

  具备了戒,尊敬他的众生感到他很亲切。

  具备了多闻,他时常开示为众生带来福利与快乐的深奥道理。

  具备了出离,他少欲知足,不执着于五根(感官)的享受,而保持超越的态度。

  具备了精进,他时常为提升众生之福利而奋斗。

  具备了正念,他从不忽略修善。

  具备了定力,他的心不散乱而专注。

  具备了智慧,他能如实知见诸法。

  善知识以正念分析善业与恶业之果报;通过智慧他真正地明了什么是对众生有益与有害的;他以定力保持稳定的心;通过精进力,他使众生远离有害的事物,再引导他们努力不懈地向善。

  如此菩萨亲近与依靠具备这八种素质的善知识,而努力地加强自己的亲依止。通过持续的努力,他获得了洁凈的智慧与非常清凈的身语业,由此他具备了四力。不久之后,他将具备被授记之八条件,再无畏与明确地发至上愿,如此他成为真正的菩萨。

  自此以后,除了正等正觉他再无其它愿望。他已成为一个圣洁的人,成佛已是肯定且不可退转的成果。

  (c)∵四力是:

  一、∵内力(ajjhattikabala):[单凭自身之能力与对法至高的敬仰(Dhamma∵garava,上述之第四缘)而极度倾向于正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他自力更生、具有惭心(羞于造恶),再运用此内力,菩萨发愿证得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至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二、∵外力(bahirabala):[凭借外力,上述之前三缘,他极度倾向于正等正觉。]运用此外来之力,再加以自尊与自信:「我是具有能力证得佛果之人。」菩萨发愿证得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至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三、∵亲依止力(upanissayabala):[凭借上述四因的第一项而极度倾向于正等正觉。]他具有敏锐的根、拥有正念的自然清凈,再运用此力,菩萨发愿证得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至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四、∵精进力(payogabala,加行力):[具备了足够证得正等正觉的正确精进力,他持续不断地累积助缘与善行。]运用此身语清凈与不断修善之力,菩萨发愿证得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至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具备了此四缘、四因与四力,而后在修至有如须弥陀修行者的阶段,他将具足被授记为菩萨之八个条件。具足此八条件之后,他将生起发至上愿的大善心与心所:「我将毫不懈怠地致力修行以成就佛果与解救众生。」这大善之至上愿是为十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四大奇迹

  自从至上愿生起之后,圣洁的菩萨即拥有了四大奇迹的素质:

  一、∵他对每一界的众生皆培育慈心,视他们为亲生孩子般,然而却不受世俗感情污染。

  二、∵他的倾向与精进力已转向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

  三、∵他潜在的佛陀之素质已日渐增长与成熟。

  四、∵由于菩萨拥有至善与仁爱之流、快乐的泉源,他成为应供(值得接受最好的供养),值得被众生致以最高的恭敬,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

  有如大善之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也是十波罗蜜的根本条件。(这两个条件在前面已讨论过。)通过它们,菩萨得以持续不断地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而无视自身的利益。虽然修菩萨道是非常艰难且非常人所能办到,但是他却不以为苦。

  由于他具有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那些对他有信心、恭敬,或只见到、忆念他的众生皆可获得福利与快乐。

  进一步的解释:菩萨通过智慧证得正等正觉,而通过大悲心执行佛陀的任务。他通过智慧得以脱离苦海,而通过大悲心去解救众生。他通过智慧对苦感到厌倦,而通过大悲心视苦为乐致力于解救众生。他通过智慧发愿证得涅槃,而通过大悲心在娑婆世界中轮回。

  如此,大悲心与智慧在多方面是有益的,它们不单只是波罗蜜的基础,也是发菩萨愿的根本条件。

  四佛地

  有如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以下之四佛地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一、∵精进(ussaha):这是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精进力。

  二、∵上智(ummavya):即是方法善巧智。

  三、∵决意(avatthana):这是对修菩萨道不可动摇之决心。

  四、∵善行(hitacariya):即是培育慈悲心。

  这四个因素名为四佛地,因为它们利于成就正等正觉。

  十六种内心气质

  (内心气质即是倾向或性格,它影响人的个性之形成,基本上有两种,即是善与恶。)有十六种善的内心气质,即是倾向于出离(nekkhammajjhasaya)、隐居(pavivekajjhasaya)、无贪(alobhajjhasaya)、无瞋(adosajjhasaya)、无癡(amohajjhasaya)、解脱(nissaranajjhasaya)及每一个波罗蜜。

  由于强烈的出离倾向,菩萨看透欲乐与在家生活的危险;由于强烈的隐居倾向,他看透群体与社交生活的危险;由于强烈的无贪、无瞋与无癡倾向,他看透贪、瞋、癡的危险;由于强烈的解脱倾向,他看透各生命界的危险。若不能看到贪、瞋、癡等的危险,也无强烈的无贪、无瞋、无癡等倾向,他是不可能修得什么波罗蜜的。因此无贪等六种倾向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同样地,十个对波罗蜜的倾向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布施倾向是看到它的对立法(即:不布施)的危险之后所强化的无贪所造成的坚定不移之倾向于布施。

  由于强烈的无贪倾向,菩萨看透其对立法自私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布施;由于强烈的持戒倾向,他看透无道德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持戒。对于其它波罗蜜也是如此。

  在这里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与出离对立的倾向是欲乐与在家生活;与智慧对立的是愚癡和疑;与精进对立的是懈怠;与忍辱对立的是无忍和瞋;与真实对立的是妄语;与决意对立的是犹豫不决(不够坚定于行善);与慈对立的是瞋恨;与舍对立的是屈从世事的兴衰变迁。

  由于强烈的舍倾向,菩萨看透其对立法(即是屈从世事的兴衰变迁)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舍波罗蜜。如此,对十波罗蜜的倾向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省察智

  ──观察不布施等的坏处和布施等的好处

  省察不修十波罗蜜的坏处与修十波罗蜜的好处之省察智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发心修菩萨道者应详细地研究这一篇。)

  一、深入地省察布施波罗蜜

  「私人财物如地、金、银、牛、水牛与男女奴仆等和自己的妻儿将为执着的主人带来灾害,因为这些是五欲的目标,许多人都在垂涎;他(它)们会被五敌(水、火、王、贼和敌人)所抢或消灭;他(它)们导致争吵;他(它)们不是实在的;为了争取与保护他(它)们则必须骚扰或侵袭他人;失去他(它)们则带来极度的痛苦;由于执着而满怀自私的人死后则很可能投生恶道,因此财物与妻儿为物主带来多种的伤害,给掉与舍弃他(它)们是唯一开脱至快乐的途径。」

  菩萨如此地省察与修习正念,以免怠于行布施。

  每当恳求者来讨时,他如此省察:「他是我亲近的朋友,向我吐露自己的秘密;他在指示我如何通过布施把死不带去的财物带到来世;这世间有如被死亡之火焚烧的火宅,他是帮我把财物带往安全处的好朋友;他就有如一个绝妙的藏室,可好好地保存我的财物,以免被烧毁;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通过给与我布施的机会,他已在帮我获取最杰出与艰难的成就,那即是佛地」。

  他也应如此省察:「这人在给我行至善的机会,我不可错失此良机。」「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我应该不求而给,何况人家亲自来求我。」「强烈倾向于布施的菩萨四处寻访欲接受布施之人,而现在由于我的福报,竟然有乞求者亲自来接受我的布施。」「虽然接受财物的是受施之人,然而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我应利益众生如利益我自己。」「若无人来接受我的布施,我怎么能修习布施波罗蜜?」「我应该只为了给与乞求者而赚取与累积财物。」「何时他们才能不请自来地给我机会行布施?」「我如何才能亲切地对待受施者,而他们又如何才能变得对我友善?」「如何才能在布施之时与之后充满喜悦?」「如何才能使受施者到来?」「又如何培育倾向于布施?」「如何才能获知他们的心思,而无须请教地提供他们所需之物?」「当我有东西可供布施而又有人愿意接受时,若我没有布施的话,这将是我极大的错误与损失。」「如何才能布施我的生命与肢体给与乞求它们的人?」

  他如此不断地培育布施的倾向。

  「有如回力捧(kitaka∵)般飞回投掷者,善报也一样地回到不祈求回报的施者。」如此地省察,他培育了不祈求任何成果之心而行布施。(在此成果是指天界或人间的快乐,而不是指佛果。)

  布施时的内心态度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