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应该尊重自己的信仰选择,不能以包容为借口,无限度的践踏自己的信仰。其实在皈依之时就明确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当今中国人盲目追风过洋节,西方传来的节日大多和宗教信仰有关,譬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都是基于宗教而来的。作为一名佛教徒,对待这些外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应该敬而远之。这不是分别,也不是狭隘,这是最起码的信仰底线。
现在普通中国人过西方的圣诞节,虽然和基督信仰没有一丝毫关系,但作为一名佛教徒,在十二月二十五号这天不应该随便对他人说圣诞快乐,也不需要接受他人对我们说圣诞快乐,除非处于对别人信仰的尊重而说。因为这一天对佛教徒来说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如果有人对你说圣诞快乐,就应该告诉他,或回信给他,你是佛教徒。这不是我们佛教的圣诞节。
情人节从西方“舶来”中国后,一方面让年轻人又多了一个暧昧的理由,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承受着这一甜蜜带来的负担。情人节在西方原本是情人之间表达爱意的节日,而在中国,情人节却带有浓重的金钱味。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却也反映出了社会的浮躁。人们的价值观正变得虚荣,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攀比心理,过分追求时尚和奢华。
一般人只知道情人节是情人之间的节日,其实他更是一个带有宗教性质的节日。那情人节的由来是什么呢?关于从情人节的来由有很多:
传说一: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宣布废弃所有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二: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三: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
传说四: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这个说法是基督教会庆祝这一天是为了把古罗马的牧神节(每年的2月15日庆祝,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产力)基督教化。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改成瓦沦丁节并移至二月十四日。
其实这些传说,哪个是最真实的缘起并不重要,关键都和西方宗教有关系。既然情人节也是一个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所以作为一个在家佛弟子,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不应该去过这个节日。佛弟子不过其他宗教的节日,并不是排他的狭隘宗教思想,也不是极端宗教信仰。而是保持信仰的纯洁、纯真、纯正,维护佛法的独立性与完整性,避免宗教混淆和宗教感情混乱。
印光大师严厉警告佛教徒不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去宣传其他宗教。如,有一位叫慧超的居士,经受不起一位梅夫人外道的恳求,答应编译(天主、基督教)典籍。印光大师写信开示:“汝之慧根培自多生,何于梅夫人之小恩,犹不能忘情乎?彼敦促汝应聘作此文字,乃令汝长劫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这里虽然不是讲的过其他宗教的节日,但已经给了我们定明确的基调。宗教之间应该沟通交流,应该互相包容、了解和友好。但不能因此否定各自的独立性,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否则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应该在般若智慧的照耀下,理性对待带有宗教色彩的洋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