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

列表

十大菩萨名号的义理

佛教知识“十大菩萨名号的义理”。∵∵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着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经》)。文殊菩萨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大慧...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三)

佛教知识“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三)”。∵∵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在过去,观见佛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同宣转***,经常讲说这个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于身体内部,也不在于身体外面,又不在于中间,一切都无所在,一切都无所着,这就名之为心。那么我也一切都无所着,如是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你又讲说觉知分别心性,一切都无所在,是指这种情况。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以及一切所见物象,这就名为一切。你所讲说的不着的那个东...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

佛教知识“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二)”。∵∵  佛告阿难:“正如你所说的,这个了知之心潜伏在六根的内部,这种情况,犹如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一样。当那个人,把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当他观见山河之时,观见这个琉璃不?”  “正是这样,世尊!当这个人,把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确实观见琉璃。”  佛告阿难:“你的了知之心,若是等同于琉璃笼罩在两个眼睛上面之理,当你观见山河之时,为何不能观见眼睛?若是能够观见眼睛,这个眼睛即是同于身外之境,不...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一)

佛教知识“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译文(一)”。∵∵  第一卷  我听到佛象这样说的。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无漏大阿罗汉,个个身为佛子,人人住持佛法;善于超越一切生死诸有为法,能于国土成就威仪;随从佛陀宣转***,能以妙不可测方式胜任遗嘱;严净奉持戒律,广大性地典范三界;应现无量身形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超越一切尘劳苦累。他们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

佛教里的10种善恶因果

佛教知识“佛教里的10种善恶因果”。∵∵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恚、邪见。  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论’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  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  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  ...

佛菩萨大愿:菩提心

佛教知识“佛菩萨大愿:菩提心”。∵∵  地藏菩萨十二大愿  1.替代众生的地狱苦业;  2.替代众生的饥饿业;  3.替代众生的酷刑苦业;  4.救度众生的战乱之苦业;  5.解决众生的心中迷惑;  6.延长众生的寿命;  7.替代众生生病之苦;  8.替代国难之苦;  9.消灭怨贼之苦;  10.救度贫困之苦;  11.帮助想出世的人出世;  12.即使无法救度现世众生,也要救到另一个世界。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地...

苦乐都得自己承担,没有人可以代替

佛教知识“苦乐都得自己承担,没有人可以代替”。∵∵  【经典原文】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无量寿经》  【经文解释】这是佛在劝谕世人舍恶修善。寒山大师写过一首诗:“徒闭蓬门坐,频经石火迁。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念此那堪说,随缘须自怜。回瞻郊郭外,古墓犁为田。”  想想这世间的无常:来的马上又去了,刚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坟墓,没过几十年,又被犁成田了。沧海桑田,变化来变化去,我们还是要“随缘需自怜”。  随缘自...

佛涅槃前最后讲的法

佛教知识“佛涅槃前最后讲的法”。∵∵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波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

修十想得涅槃

佛教知识“修十想得涅槃”。∵∵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毕竟者即是涅槃。如是涅槃云何可得。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修十想。当知是人能得涅槃。云何为十。一者无常想。二者苦想。三者无我想。四者厌离食想。五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者死想。七者多过罪想。八者离想。九者灭想。十者无爱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习如是十种想者。是人毕竟定得涅槃。不随他心自能分别善不善等。是名真实。称比丘义。...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教知识“佛教的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教的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一、无明,指心的无知,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二、行,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  三、识,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