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热点问题!净空法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很多人心里没谱。都以为是禅定的一心不乱,那么真的难以做到。往生无份了?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说法相矛盾?

净空法师答:不矛盾。【功夫成片是你可以自在往生】,但具足信愿,【散念能往生】,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

看明白了吗?但具足信愿,散念能往生,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说到底还是深信切愿念佛!而功夫成片就可以自在往生!

自在往生,比如预知时至就是。一般人做不到,就等临终接引好了。(我的话)另外,法师只是说,成片了,有把握往生。却有人理解为∵成片∵是必须的,是充分或必要条件!

而净空法师还说:1、《阿弥陀经要解讲记》:我们自己念佛的功夫能念到成片,成片就是《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

2、玄奘大师译本就不是一心不乱,是“系念不乱”。系念不乱,我们可以办得到,一心不乱办不到。《无量寿经》也没有讲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跟一心系念是差不多的意思。这个想一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又说:我们现在采取的《阿弥陀经》,都是用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是意译,不是直译。而《弥陀经》梵文本,原本里面是什么意思?【原文里面的意思是一向专念,不是一心不乱】,这个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你就了解;玄奘大师是按照梵文经本的句子翻译的,不是意译的。

众所周知,玄奘大师的是直译,忠实于原经精神,但不太符合中国人语言特点。如果看一心不乱,这样一来,对我们理解一心不乱就易造成困惑。

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以阿弥陀佛48愿的根本大愿---第18愿为核心(净土宗所谓3根普被、无机不收就是由此来的---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中的乃至十念,解释为“一向专念”。因为无量寿经3品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主要指平时念佛,不能听说参禅好就学参禅,听持咒好就学持咒。。。。这样就杂乱了,就不是一向专念了。必须死心塌地念佛,相信信愿念佛能往生,不再杂修,就是“一向专念”!

印光大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

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这里,印光大师也说,如果把特殊情况下的一心不乱标准理解为一切情况下都要一心不乱,那罪过就大了。

那么,净空法师主要受黄念祖影响,黄老解释为“克期取证”,在“1到7日内念到一心不乱程度就能往生”。都能看出来,这是特殊情况。但如果把此情况普遍化,就错了。

为什么?净土3经里,只有阿弥陀经有诸佛伸出广长舌为此诚证,只有佛说了义佛法时,诸佛才可能会伸出广长舌为此诚证!如果,“克期取证”才是了义法,才是往生标准,那么净土宗还凭什么称为“3根普被、无机不收”呢?

大安法师:功夫成片是什么功夫?就是伏住烦恼的功夫。伏住烦恼,凡夫众生谈何容易?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说自己修行的品位但登五品,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伏住了见思惑】。澫益大师临终示位名字即佛,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没有伏住见思惑】。得不到一心不乱,但只要具足信愿,照样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愿,绝对可以往生。

就是说,智者大师才达到了“一心不乱”的程度,澫益大师都没达到,只是(一心不乱以下就是)功夫成片。

《佛学常见词汇》一心不乱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是【伏住了见思惑】。

从此能看出来,阿罗汉断见思惑,是“事一心不乱”;没断但能伏住,是“一心不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