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 佛教史“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高永霄、在这个急激转变的宇宙世界之太空时代中,科学已经无疑地被充分利用为拓展人类智识的范畴,故不论在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其进步的神速,已经是一日万里。所以,世界各大宗教的主脑人物都在提高警觉,曷婵精力去改进弘道的方针和策暑,以免被时代所淘汰。佛教向来都被认为是消极的宗教,...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二十七) 佛教史“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二十七)”。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二十七)望月信亭着印海译第六章∵总说一大乘经典是佛灭度后在印度或西域等地方;卜经过悠久之岁月渐次编纂而成的,这已如前编中所论及。及至此等经典在中国被翻译,讲学此等经典者亦不断出现。又其思想信仰深深侵透民心,于是异常发达:但是,其中亦有不少经典及论书被假托,以致开展出自成一种中国地方...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二) 佛教史“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二)”。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二)望月信亨着,印海译四中国之疑伪经系于种种动机之下所制作一事已于上文提及其中有关道、儒二教,特别是与道教有关系者甚多。《清净法行经》列入在《出三藏记集》第四失译杂经录中。其中说佛遗摩诃迦叶来震旦为老子,遗光净菩萨(或儒童菩萨)为孔子,遗月光菩萨(或光净菩萨)为颜回。这一般认为...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九) 佛教史“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九)”。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九)译者/印海原着/望月信亨其他诸章亦皆从经论中抄录,现今不遑二搜查其典据。总之,依据如上之对照,可知此经之记载是由三国时代以后所译出诸经中,主要以实践修道有关之格言训条之抄录。既然连抄录之典据,大致都已明了,则此经应非摩腾等所传译,乃为中国撰述是极为明显的。不仅其作者而且制作...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三) 佛教史“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三)”。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三十三)望月信亨着,印海译又,疑伪经中有于护国或菩萨戒之标榜下,暗中反对当时王者等之措置,鸣诉其非法者数部。如《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梵网经》等。此中,《仁王般若经》中说:五阴空、十二入、十八界空等,说五忍、五十一位菩萨之阶位,又列述二谛、三谛等之说,不过,其主旨在于说明所谓“护国之...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8 浏览
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 佛教史“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月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文化交融的进程,随着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中建设和谐社会愿景的提出,有识之士愈加关注传统文化中可为现代公民社会建设利用的思想资源。就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中国佛教中的伦理思想资源不可忽视。本文试图结合佛门的基本义理和伦理主张,勾勒佛教伦理与现...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佛教经典成立史论(十六) 佛教史“佛教经典成立史论(十六)”。佛教经典成立史论(十六)望月信亨着∵印海译我数大乘经典中,有其教旨互相关联而成为一脉之系统的,也有几乎是单独而性质不同的。从古以来就有实行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法华部、涅盘部等之分类,这是把般若系统诸经分类为般若部,乃至把涅般系统诸经分类为涅般部。另外亦应安立浮土部、瑜伽部、如来藏部、秘密...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的界说 佛教史“佛教的界说”。佛教的界说瓦尔特·布鲁格尔着∵李雪涛∵译佛教源于佛陀(约灭于公元前四八O年)的讲道,它并不算作印度哲学之正统学说。因佛陀的教义自身难以确定,故尔我们先来描述一下其最原始之形态。佛教所讲乃救济之道,轮回的教义是其前题(转识)。作为基础者乃四圣谛:一,因万物皆倏忽即逝,故尔整个人生是苦。在我们所能领悟之...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
佛教般若经的翻译与般若含义 佛教史“佛教般若经的翻译与般若含义”。佛教般若经的翻译与般若含义王宝坤佛教是当今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遍布各地的名刹寺院、雕塑石窟和壁画文物等,已构成当今人们观光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多数人对佛教的基本知识还相当陌生,甚至对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为什么要不惜身命、西行求法的真实原因,也不甚了解。本文试图从佛教般若学说人手,略...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3 浏览
佛教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 佛教史“佛教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佛教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文/果建目∵录一、缘起二、“人间佛教”的提倡三、佛教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四、结束语一、缘起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网络通讯的无远弗届,不但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打破国界。让人类的接触更加频繁,无形中也藉以交换不同的文化与智慧,然而丰饶的物质生活,却反而使人类面临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6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