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答:「易行道」和「难行道」,都是学佛修行的菩萨道。首先出现于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

  沙论》卷五〈易行品〉。介绍菩萨的修行之道,有难、易两种。如世间行路,以步行走陆

  路,比较吃力艰难;乘船行水路,比较省力容易。难行的菩萨道,是指勤行精进;易行的菩

  萨道,是指以信心为方便而致不退转位。

  龙树所说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称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

  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萨名号。至中国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卷上,则鼓吹专念「阿弥陀佛」

  一佛名号,称为易行道,宣扬弥陀的他力本愿,乘佛本誓愿力,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以佛力

  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则将难行道称为圣道门,易行道称为净

  土门。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则标出「自力圣道」与「他力净土」,来说明难行道与易行道

  之不同。

  可见,龙树菩萨所说的易行道,是以称念诸佛菩萨来求生十方净土。而中国及日本的净

  土行者,则以修行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仰仗彼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到了彼佛

  净土之后,由于所见所闻,都是阿弥陀佛说法教化的设施,耳濡目染,无非念佛、念法、念

  僧,所以比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阶不退。

  不过若全仗佛的愿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转位,必须经过极长的时间。因在彼土无缘修

  福,但可修慧,修慧能离烦恼,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萨功德。故虽容易,却有迂回之

  感,必须等到位阶不退之后,再到世间广度众生,以修足菩萨的福德,福慧圆满,方能成

  佛。易行道的殊胜方便,较便利自信不足、罪业深重的怯懦众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并

  鼓励他们学佛、念佛。

  所谓难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这是修行

  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由于在因地时发了无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说,

  发愿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据《璎珞经》说,修行信心,须经一劫、二劫、

  三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起信论》则说:「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然

  后进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祗劫的开始;至初地是第二阿僧祗劫的起点;过七地是第三

  阿僧祗劫的发端;十地满足,三大阿僧祗劫修毕,成为等觉菩萨。例如:观音、势至、文

  殊、普贤、地藏等,再过百劫即登佛地,这便是难行道。在此期间,舍生受生,做无量布

  施,修无量供养,亲近无量诸佛,在众生之中,永远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

  苦。」日积月累,我执渐渐消融,福慧时时增长。当无我的大悲究竟圆满之时,便是成佛。

  第一阿僧祗劫修满之前,都是凡夫。依天台宗的解释,信心成就之前,称为外凡,初住

  至十回向位,是内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萨,是有我的,是有众生可度的,是有烦恼可断的,

  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于对三宝的信仰坚定,对自己的信心笃实,所以,勇往直前,义无

  反顾,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业障、烦恼障、种种报障等,尚有退失信心的危险,

  所以叫做「有退」。经常进进退退,有时信佛修行,有时又离开了佛法。然其一旦曾经发起

  菩提之心,就已种下了成佛之因,不论此因的力量强弱,总还有机会再度,乃至于再三再四

  地从八识田中显现,使之继续修学佛法。到了信心不退之后,从成佛的时间上讲,已经确

  定;从受苦受难的程度上讲,则风浪越来越强劲,前程越来越艰难,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难行

  道。中国的贤者、豪杰,不是也有「鼎镬甘如饴」的襟怀吗?菩萨受苦难,是出乎他们的愿

  力,不是业报。这样的难行道,对菩萨而言,是正常的修行过程。

  不过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据《观无量寿经》所示,九

  品莲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条件,即有修三福业及发菩提心的菩萨行,故也不是全赖弥陀的他

  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的他力救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