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疑生信,相应报土
问:念佛人如何破疑生信,相应报土?
答:信与疑,如明与暗不能并在,似水与火无法共存,故破疑必生信。净宗修学之要领在于破疑生信,故世尊于《无量寿经》再三劝信。经文云:“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又云:“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又云:“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世尊殷劝我们之苦口婆心,溢于字里行间,真是令人感动万千。此愿成就文言:“闻其名号,信心欢喜。”
《大般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以听法故,则具信根。”
智圆大师《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云:“由有信故听法,听法必生信。”
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云:“即使再怎样地不信,若系心听闻,因慈悲故,终可获信。”
故知,听闻本愿妙法,能开发信心。信生疑灭,如明来暗去,似水来火灭,一体成就。
《无量寿经》本愿成就偈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付嘱弥勒文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本愿成就文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大阿弥陀经》云:“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第二十愿文言:“十方众生,闻我名号。”
《无量寿如来会》云:“闻无量寿如来名号,能发一念净信。”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
《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云:“闻信其名号功德,即时入正定位。”
上列经文,皆用“闻”,不用“称”、“念”,即表示对本愿名号必须生信,不可起疑。盖“闻”字,梵文具有二义,即听闻、信受,此二缺一,则非闻也,意即闻已信心发起、信受佛愿之意。从梵文细致的文法言,闻、信是有其次第的,即先耳闻心听,闻已而后信心发起。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是为闻信。法然上人之:“高声念佛,感悦彻髓,落泪千行。”是其一例。莲池大师谓:“喜悲交集,感极呼号,声震三千大千世界。”是其二例。
凡心如浊水,佛心如净珠,净珠入浊水,水变为清;佛心入凡心,心变为信。佛心起佛愿,佛愿成佛号,佛号具佛力,众生称念,佛力自然运作,法体起用,光明遍照,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即名号之功能。如火烧物,自然毁坏,此即火焰之功能。本愿名号,在心为信,发声为行,既具信心,则必有行,如火必有烟。
三心本于名号
问:此愿以三心为要,为何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往生礼赞》,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二句,而加“称我名号”,其意云何?
答:此乃表示三心即是称名之义,三心本于名号。此之深意,略解为三:
一者举行相示信体:今所言“称我名号”,则示本愿三心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如是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故称我名号,即是三心之义,为显此意,除彼三心,加此称名。
二者以《观经》彰《无量寿经》:善导大师之意,乃以《观经》注释《无量寿经》。《观经》下品下生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故知,本愿十念,乃是称名十念,非观想之念。中国净土法门,自庐山慧远大师以来,大多以观想念佛为殊胜之行,未知本愿深意在于称名一行。更有甚者,以《弥勒菩萨所问经》所说十念行法,解释本愿十念。善导大师为摧邪显正,故以下品下生之称名十声,显明本愿十念之深意。
三者显易行之至极:《观经》下品下生之人,平生具造五逆十恶,临终苦逼,由善友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转教口称,其声幽闻,为其所引,十声相续,拔救如是急苦之机,唯有弥陀本愿一法,故就易行之至极言“称我名号”。
若是如此,因愿文为何言“至心信乐”?盖《无量寿经》乃就平生而言,故开说三心;《观经》乃就临终而言,故就称示信。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上人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
乃至十念之深义
问:法藏菩萨以不定之词,誓言乃至十念,有何深义?
答:此愿所摄之机为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其数无量,根器千差万别,不论智愚、不论善恶、不论圣凡、不论勤怠,“乃至”二字,显大悲之至极,摄受临终、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为报谢佛恩之一生念佛;下至一念,为决定往生之一念信受。
觉如上人《口传钞》云:“如来大悲,以短命之根机为本。若以多念为本愿者,命缩于一剎那、无常迅速之机,如何乘本愿乎?他力之信者,一念定获,即得往生。其时,命非临终之机者,存命之间,应常念佛,此即契于上尽一形之释。”是故,乃至十念,就是不论任何人,不论做何事,不论在何时,不论在何处,不论用何心,不论以何法,不论念何调,不论计何数。亦即:
不论任何人:乃至大人念、乃至小孩念,乃至善人念、乃至恶人念,乃至圣人念、乃至凡夫念,乃至僧人念、乃至俗人念,乃至活人念、乃至死人念。
不论做何事:乃至工作念、乃至休闲念,乃至洗衣念、乃至炒菜念,乃至礼佛念、乃至静坐念,乃至走路念、乃至坐车念,乃至吃饭念、乃至睡觉念。
不论在何时:乃至白天念、乃至夜晚念,乃至早上念、乃至中午念,乃至下午念、乃至傍晚念,乃至定时念、乃至随时念,乃至平生念、乃至临终念。
不论在何处:乃至室内念、乃至室外念,乃至佛殿念、乃至郊外念,乃至陆上念、乃至水中念,乃至寺院念、乃至家里念,乃至天上念、乃至地狱念。
不论用何心:乃至智慧心念、乃至愚痴心念,乃至禅定心念、乃至散乱心念,乃至欢喜心念、乃至烦恼心念,乃至清净心念、乃至污秽心念,乃至信心念、乃至疑心念。
不论以何法:乃至大声念、乃至小声念,乃至动中念、乃至静中念,乃至六字念、乃至四字念,乃至口念、乃至心念,乃至追顶念、乃至数息念。
不论念何调:乃至快板念、乃至慢板念,乃至六字二音念、乃至四字四音念,乃至ㄛ(o)音念、乃至ㄚ(a)音念,乃至印光大师曲调念、乃至法照大师曲调念。
不论计何数:乃至多念、乃至少念,乃至计数念、乃至随意念。
如此一切不论,行者只要“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一心念佛”,弥陀如来,一定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愿力绝对救度。(选自《无量寿经要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