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有很多企业家信佛、学佛,但没有听说过有那位企业家被称为“佛商”。就是信佛、学佛的企业家也很少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信佛学佛,远不像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企业家很是依此为标榜,并大肆宣扬。这固然有信佛、学佛的企业家谦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佛教被普通大众误解了许多年,并且越是精英阶层误解越深。宣扬自己信佛学佛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被目为怪物抑或智力低下。也是基于这个原因,知识界很少用佛教的道理来研究现代问题,以之研究经济问题更是少之又少,远不像研究儒家、甚至基督教对现代的影响和起用那样广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关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人会越来越多。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佛教不排斥其他任何真理,涵盖了其他几大传统文化,且更深入、更彻底。我希望能够有更多学者来研究佛教,并深入探讨佛教精神如何对当代实际问题起用。如果我们稍微深入了解佛教,佛教对解决现代经济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能解决许多众多问题。下面我就抛砖引玉,就佛教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管见。

讨论之前的一个基础问题,佛教是不是反对商业,反对经济发展?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华严经上讲,“一切治生产实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生产经商,佛法就在其中。近代大德更是提倡“人成即佛成,实现在人间”,六祖大师也说“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兔子自然不生角,菩提自然也不能在世外寻找了。总而言之,佛法不在世外,就在世间、生活中,商业当中也有佛法。纯粹从修炼意义上讲,入世修行犹如火中栽莲,成就更大、更不易动摇,这也是无数祖师所提倡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进行了大量改良。大乘佛教就是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百丈禅师改革了僧侣生活制度,抛弃在印度实行的乞食制度,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身体力行。其实在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要能做到这些要求,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分。据曲彦斌先生研究,中国典当业起源与流变的基本历史轨迹应是:初见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寺库。自南北朝(420-589年)以来出现的质库,虽然是人类最早的信用中介,但颇受封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故实际上还是尚未独立的、完全依附于寺院的一个经济部门,或者说,是寺院经济多种经营方式中的一种。当时,佛教与商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僧侣的日常生活用度以及庞大的寺院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从善男信女获取布施外,必须自筹资金,充盈无尽藏。出于这种目的,寺院的三大经济部门--地产、商业和金融便各显神通。然而,广占良田,带来的只是实物地租,这使经营商业成为寺院积累货币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初具规模的质库作为金融业的一个分支,则起着为商业募资的作用。早期的寺院庙宇,常常坐落在市场附近或城乡商业最繁华的街道上,因而大大便利了寺院经营的商铺、邸店、质库开展的经营活动。质库为南来北往的客商人等提供服务,通过放款收息,增加寺院的总体财富,从而为寺院经济更重要的部门--商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这也是后世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开端。拿现代来说,1967年5月由星云法师在高雄市大树乡创建佛光山,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佛寺。星云以此为中心,在岛内外建立分道场或分会组织,将势力伸展到全球五大洲。全球入会人员据称已达百万人。至1995年底,***省内有45个道场、348个分会,在香港和国外有51个道场、70多个分会。不仅是一个僧团,而且大力兴办各种实业、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实际上已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宗教实体,据说其资产总值多达100亿元新台币,跻身***十大企业之林。

我们来进入正题:佛教精神对当代经济问题的对治何在?我们先看什么是佛教精神:慈悲救世、利益众生;因果循环、六道轮回;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慈悲救世、利益众生是宗旨,是目标;因果循环、六道轮回是为什么,是道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方法、是原理。这些对治什么问题?整个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问题、企业文化问题、企业价值观问题;企业的产权问题、管理问题、发展问题;劳资问题、团队协作问题、创新问题等等。

我们这次就讨论一下整个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诚信问题、道德问题的对治。信用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不然我们还在实物交换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的成分越来越大,对信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安然事件归根结底不就是个信用问题。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发展到这么高级的阶段,但更恶劣,危害更大。还不讲商业交往中的欺诈问题,单就什么假酒、假药、假食品已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与杀人抢劫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因为穷吗?好像不全对。古人比现在穷多了,至少还讲一个童叟无欺。同仁堂过去多么讲诚信的一个企业,现在呢?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让假药大肆横行(同仁堂提供场地、品牌让那些不允许在正规场合作宣传的保健品厂商大肆作虚假宣传,仅仅是为了赚取一点场地费)。厉以宁教授讲,道德是市场经济的第三种调解力量。这句话太对了!但一个问题,怎么实施呢?共产主义教育怕不灵吧,儒家的道德修养怕不灵吧。利益已足以将杀头置之度外,早已利令智昏了。这要靠什么来解决呢?佛教,佛教的因果报应。这么多年,我们把因果教育早扔到了一边。国家教导我们不要相信因果报应,世间只有利益。这也是因果!果真报应不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整个社会道德沦丧就是报应!我们为什么不醒悟呢?

前一段时间看一个调查,学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问题。学历越高的人越认为诚信越不重要。学历低的人受传统影响相对深一些,什么影响呢?因果报应!高学历的人受现代化教育越多,就越不相信因果。我们开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抛弃了传统文化,也抛弃了神和宗教,只讲唯物主义;改革开放由片面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凡是只讲利益,只讲个人主义,西方精神教育我们门儿都没有碰一下---上帝、基督与我们没有丝毫关系。这样教育出来的人怎么能讲诚信呢?为什么要讲诚信呢?

当务之急,我们有必要提倡佛教精神,宣扬因果报应。随着科学精神的深入人心,迷信正在破除,而佛教恰恰提倡的是正信,不怕你怀疑,反倒提倡“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在几千年前讲“一滴水有八万四千虫”,现代科学不是证明了吗?佛教是圆满的、透彻的,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挖掘、去重整。我们正如佛教讲的贫子衣中宝却不自知,反求诸己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