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早在东汉传入我国,从此便在中华大地开始扎根,乃至到后来的开花结果,普传中外。随着东土僧人的不断西行求法,西天高僧的东来弘化,一来一往的弘传与求取,使大量的佛教经典陆续的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呈现了空前的盛况。为了能更好的应机施教,古代僧侣大德开宗立派,其目的是为了使佛弟子能够契机而入,有解有行。
讲经在佛教弘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之后,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敷演三藏十二部无量经典,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法脉绵延不绝,这些都与历代法师的讲经说法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古代,佛家讲经有几种传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两种。一个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其分别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和判教,分别从经题、内容、宗旨、作用与见解阶次的角度对佛教经典进行阐释。另一个是华严宗的“十门开启”:教起因缘、本经体性、一经宗趣、方便力用、所被根机、藏教所摄、部类差别、译会校释、总释名题与正释经文。其他的讲经比较惯常的传规还有“七番共解”,其包含:标章、生起、引证、观心、料简、开合和会异。
在中国佛教八大宗中的“天台、贤首、唯识、三论”四宗很注重佛教经典的闻思讲解,被称为∵“教下”。教下主要是以“讲席”风靡于世,又因其各家所依经论的不同,所主意旨的各异,其科判经典的方式方法也是各有千秋,其中尤以依照华严、天台二教意旨讲解经文者最为多见。然而时至今日,由于研习教理者渐少,一般法师讲解说法都仅仅是按照文字顺序做一个浅显的解释而已,很少再按照以往的传规讲解。
纵观历史,中国佛教有一个极其辉煌的过去,然而在明清时期佛法因为各方面的原因逐渐走向衰落,再加上解放后的文革浩劫,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极大的断层。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恢复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佛教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然而在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佛门也不断出现经典荒疏、戒律松弛,道风不振的现象。赵朴老生前就大声疾呼:“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形势下,保持佛教的清净庄严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从而发挥佛教的优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对此问题,在2008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提出:讲经说法是代佛说法,弘扬正教,荷担如来家业的重要方面。佛教两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是与历代法师的讲经弘法分不开的。同时,讲经弘法也是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在享受物质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身心问题,佛教经典里饱含着慈悲济世,启迪智慧,净化人心的丰富理论,如契应时代需要,向大众宣讲,能促进人心和善、家庭和乐、平等互助、社会和睦;促进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则更加明确的指出:讲经说法是出家人的份内事,更是时代对出家人的新要求。当今时代,讲经说法要追求常讲常新的新境界。重读和讲解佛教经典,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泥古不化,更不是追赶时髦、逢场作秀,而是要对原创经典常讲常新,作出符合时代和潮流的解释和演化,是回归中的超越,是古为今用、温故而知新。
在今天,经还是那本经,但讲出什么内容,似更为重要。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在总结中说的好。“《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经文,不仅重在‘应无所住’,同时也重在‘而生其心’不可割裂开来只讲‘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是要生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生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否则,便将落于空亡,堕于消极悲观或放荡无羁,无所顾忌。这是很危险的。”
因此,讲经,既要讲出原义、真义,讲出正信的佛教,也要讲出新义,讲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方便之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