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政策简论

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是佛教发展臻于极盛,佛教中国化走向完成的时期。在中国佛教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唐王朝实行了怎样的佛教政策,它起了作用呢?这个问题,一些佛教史和隋唐史着作有所涉及,分析了帝王个人对佛教的态度及其对佛教势力盛衰的影响。但一些论者偏重于论述帝王个人的信佛或反佛,似乎过分强调了个人意志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封建时代,固然皇帝的意志和主观决策能力就是国家决策的主观能力,但皇帝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随意变化的。它本身也受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意识诸条件的制约。因此,唐代佛教政策归根结底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基于此,本文试图把唐代佛教政策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其基本特徵和主要作用,并总结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

一、唐太宗的佛教政策

唐高祖李渊在位九年,初期征战未休,军务繁剧,未及更多地考虚宗教问题。晚期政局粗定,开始制订佛教政策,显露了要从政治、经济上限制佛教的意向(注释:经济上,规定道、僧通经、受戒者道士与僧给田三十亩,女冠与尼给田二十亩,企图从法令上限制僧道占田的数量。其后,又欲“散除形像,废毁僧尼”(《法琳别传》卷上),经过朝臣讨论酝酿,终于下诏沙汰僧道(《全唐文》卷三唐高祖<沙汰僧道诏>∵)),旋因玄宗武门之变而退位,其佛教政策来下及完善和系统化,更未及贯彻施行。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一切经始擘划,制定了大唐帝国“长治久安”的基本蓝图。在佛教政策方面,他对高祖既有继承,又有更张,经过多年的发展、丰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方针,对后世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握唐代的佛教政策,首先得剖析太宗朝的佛教政策。

从现像上看,唐太宗关于佛教的言行颇为矛盾驳杂。一方面,他声明对于佛教“非意所遵”(注释:《全唐文》卷八太宗<贬萧瑀手诏>)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贬抑、限制佛教。如在即位之前,于平定王世充后,将洛阳寺宇废毁,“凡曰僧场,尽为削除”(注释:《文苑英华》卷八五八李邕<嵩岳寺碑>)。即位之初,又屡次检校佛法、简括僧徒,清肃非滥。对于私度之僧,处以极刑(注释:见《续高僧传》卷二十二<明导传>、卷二十四<智实传>、卷二十五<法中传>、卷二十<法向传>∵)。其间虽曾诏令度僧于天下,但诏书中却强调“总数以三千为限”,所度之人“务须粗诚德业”,“若官人简练不精,宜录附殿失”。还强调僧尼必须严遵太宗命所司制订的寺院“条制”,“务使法门精整”(注释《全唐文》卷五太宗<度僧于天下诏>)。他在平时与臣下谈论治国方略时,尖锐批评梁武帝父子佞佛祸国亡身,引以为诫(注释《贞观政要》卷六<慎所好>∵)。梁武帝后裔萧瑀佞佛害政,太宗下诏贬斥,指责佛教为“弊俗之虚术”(注释:《全唐文》卷八太宗<贬萧瑀手诏>)。贞观十一年用行政力量干预佛道之争,强制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注释:《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太宗<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又见《法琳别传》卷中)。对于不服此诏,着论非议的僧人法琳,太宗下令下狱按问,欲置之于死地,后虽贷其死罪,仍流贬至死(注释《法琳别传》卷中、卷下)。甚至到太宗晚年,遭遇玄奘,对佛教的态度较前亲近之后,仍不改限制佛教的宗旨。玄奘请立译场,搜擢贤明助译,太宗起初不肯,以玄奘固请,勉强应充,所给之人不过数十。即为明证(注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从这些方面看,太宗继承了唐高祖的抑佛政策,其限制佛教的政策是坚决而且一贯的。

但在另一方面,太宗又表现出一种护法之君的形象。他一再为太穆皇后和唐高祖立寺设斋,有关诏书中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表示“惟以丹诚,归依三宝”,“愿……逍遥净土;永萌法云,尝食甘露;疾证菩提,早登正觉“(注释:《全唐文》卷十太宗<宏福寺施斋愿文>)。又诏于当年起兵打天下的主要战场各建一寺,建斋行道,说是“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宏济,灭怨障之心,趋菩提之道”(注释:《全唐文》卷四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他见隋末战乱之后,佛教受打击,寺宇破败,僧徒凋丧,“良用慨然”,因而下诏度僧于天下,并赞扬佛教“三乘结辙,济度为先;八正归依,慈悲为主。流智慧之海,膏泽群生;剪烦恼之林,,津梁品物,”(注释:《全唐文》卷五太宗<为战陈处立寺诏>)他还专门下敕颁行《佛遗教经》敕文说“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宏阐”(注释:《全唐文》卷九太宗<佛遗教经施行敕>),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他如护至宝,隆重奉迎。置之左右,日夕谈论不倦,又亲为玄奘所译经作<大唐三藏圣教序>,赞扬“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民仰德而知道”(注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从这些主面看来,唐太宗对佛教似有甚深信仰,“护法”之心亦甚为殷勤。

唐太宗对于佛教态度如此微妙,要真正把握其佛教政策的真缔诚非易事。有的人着眼于他崇奖佛教的一面,斥之为“中材庸主这之所常为”(注释:《新唐书》卷二《太宗纪·赞》)有的人着眼于他贬仰佛教的一面,视太宗为“厘革”、“刬除”佛教之英主(注释:《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武帝<拆寺制>),实则皆失之于偏颇。我们认这,只有弄清了唐初佛教的性质,当时王朝的政治、经济形态以及唐太宗的政治目标和治国思想,才能揭示其佛教政策的实质。

让我们先从佛教的性质谈起。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代表外来的思想文化系统,但它自两汉之际传到中国后,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不断和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互相融合,已有广阔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思想上,它的一整套宗教哲学,博大精深,比中国固有的儒家学说、老庄思想和道教方术具有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它关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更加深入人心,致使“黎庶信苦空之说,衣冠敬方便之门”(注释:《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文宗<条流僧尼敕>)举国上下,信佛成俗,“始波涌于闾里,终风靡于朝延”(注释:《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太宗<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又见《法琳别传》卷中)。佛教的哲学和说教既然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掌握了如此广大的群众,就成为任何一个统治者施政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唐太宗虽然指斥佛教为“弊俗之虚术”,也不得不承认其为“有国之常经”,主要就是指佛教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而言。

在政治上,晋—唐佛教以士族为主要支柱,僧侣是士族地主重要的一翼。士族是寺院的主要族主,许许士族世代奉佛,经常造寺设斋,施地送户;还有不少高门贵胄出家入道,成为高僧大德和各级层僧官(注释:见<晋—唐僧官制度考略>章∵)。士族地主和僧侣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得在王权与教权的矛盾论争中,士族官僚经常站出来维护教权利益。例如东晋庾冰、桓玄站在王权的立场上,企图使沙门致敬王者,而何充、桓谦、王谧等一大批士族官僚却与教团结盟,坚决反对,迫使其议不行(注释:参见《弘明集》卷十二围绕沙门致敬王者问题的有关文章),北周武帝毁佛,则有关陇贵族领袖弘农杨坚为人奥援,杨坚得国后,便大力复佛,致使佛教势力更加张大。唐初士族对于佛教的虔信和支持亦不灭前代。着名士族显贵萧瑀、萧景兄弟,李百药、杜正伦、岑文本、虞世南、杜如晦、裴寂、长孔无忌等皆为虔诚佛教信徒。当传奕力倡毁佛之时,萧瑀等人即出而抗争,“护法”不遗余力。士族地既与僧侣结盟,帝王对徒佛教的态度就不单纯是宗教信仰问题,它实际上成为如何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组合、平衡的问题。

在经济上,自江晋南北朝以来,佛寺即拥有土地劳力、建立寺院庄园,逐步成为独立的强大的经济组织。由于寺院有免税役的特例,因而能招引大量编户百姓前来投附,成为补逃渊薮。这样,寺院就与士族一样,成为严重分割国家土地、户口的力量。国家为此长期与土族、寺院展开争论,但直至隋唐之际,寺院庄园拥有土地、劳力的情况大体如故。这时不少寺院庄园规模巨大,长安清禅寺、嵩岳少林寺的庄园占地几十、上百顷,还拥有充足的寺户和数量可观感的碾、磑等大是型生产设备(注释《续高僧传》卷十七<昙崇传>,《金石萃编》卷七十七<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苑英华》卷八五八李邕<嵩岳寺碑>)。

佛教在思想意识上的巨在影响,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大实力,使教团成了社会的、经济组织。这个组织的社会作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既能够以其“慈悲为主”的说教,“徵恶劝善”引导入门向上向善,建设社会,从而发挥有裨王化的作用;也能够组织群众,成成为王朝的离心力量。总之,佛教的复杂性质和多种作用,对于王朝来说,利害相兼,就看统治者采取什么对策了。

唐太宗雄材大略,为了替其子孙奠定长治久安的基业,他要高动一切有利的因素,抑制一切不利的因素。他尊崇儒学,重视科学,是为了使天下英雄入其彀中(注释:《唐抚言》卷一:唐太宗“尝私宰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他继承并坚持唐高祖自称为李聃后裔的说法,抬高道教地位,是为了“敦本“、”尊祖“(注释: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见日本《大正藏》五十二卷)即为了藉太上老君神权的光圈提高李唐皇室的社会声望,以与自夸阀阅,以门第相高的山东老牌士族相对抗。这是他利用儒、道的典型事例。对儒、道的态度是这样,对佛教的态度也有相似之处。在太宗的时代,社会还很残破,经济尚未完全的复原。其时全国户汪满三百万,只及左代全盛时的三分之一(注释:《通典》卷七食贷七);因隋天战乱而荒芜的土地还有很多尚未恳辟。“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阻阻”(注释:《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所以对于欲致国家于太平盛世的太宗来说,增殖户口,发展生产,乃国家当急之务。为此他对于寺院广度僧尼,招诱逋亡特别敏感,特别不能容忍。有鉴于此,他严格控制寺、僧数目,严禁私度,并反对为佛教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另处,他也命人修订寺院条制,严令僧尼遵行。

总之,在经济上,他对佛教是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力求消除或尽量缩小佛教对于国家的不利作用。但是,他又想通过对佛教(主要是对佛教的济度宗旨、慈悲思想)适度的支持和提倡,尽可能大大地发挥佛教有助王化的作用。他诏令战场立寺,并设斋行道一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其立寺诏书说,“至人虚已,忘彼我于胸怀;释教慈心,均异同于平等。是知上圣恻隐,无隔万方,大悲弘济,义犹一子”,“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陨身戒陈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称朕矜愍之意”(注释:《全唐文》卷五太宗<为战陈处立寺诏>)。设斋行道诏书说,“窃以如来圣教,深尚慈仁;禁戒之科,杀害为重”,“今宜为自征讨以来,手所诛翦”,“建斋行道,竭诚礼忏”,“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宏济。灭怨障之心,趋菩提之道”(注释:《全唐文》卷四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很显然,这里是针对李唐政权在隋末镇压农民起义并在与群雄争夺取政权过程中的大残杀所造成的尖锐阶级矛盾、对立,企图藉立寺设斋之举,标榜自己的慈愍之意,慰抚、平息劳动人民的怨障之心,是利用佛教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典型做法。太宗为父母立寺设斋,则是标榜自己的孝道,为天下树立表率,藉佛教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这此事例,都说明唐太宗对佛教并不是从信仰出发,而是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采取神道设教,为我所用的政策。看破了他的这种用心,对其关于佛教的种种言行,都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些看似互相矛盾的做法,实际上并不矛盾:所谓限佛,限制其政治、经济上威胁政权巩固之弊也;所谓语崇佛,崇其思想上的教化之功也。防弊扬利,相互相成,是太宗佛教政策的基本特徵。

二、太宗之后佛教政策的演变

太宗之后,由于各朝帝王个人素质的不同,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佛教政策也随之曲折演变。其中起伏较大的是太宗至武则天时期,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唐武宗至唐宣宗时期。

武则天母家出自杨隋皇室,有世代信佛的传统(注释:参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武曌与佛教》)。她要革唐室之命,自为皇帝,恰好《大云经》中有女主之文,可利用作为革命登基的舆论。个人的信仰和政治的需要相结合,武则天表现出强烈的崇佛热情。她诏令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颁《大云经》于天下;命每州置大云寺一所;募钱凿石造在佛像,自出脂粉钱二万能胶贯助之;优礼高僧名德。,召入内殿讲经或拜为国师等等(注释:见《佛祖统纪》卷三十九,《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全唐文》卷九十五武则开<释教在道法上制>)。劲经进行崇奖佛教的政策,大幅度改变了太宗朝在政治、经济上限佛的精神。致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里槎芯唬X阓亦立精舍”,“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注释:《旧唐书》卷八十九霄云外<狄仁杰传>)。

中宗、睿宗的佛教政策,稍稍纠正武则天崇佛之举,但没有多少新的重大措施。到唐玄宗时,配合其政治改革,佛教政策也出现了重大变化。首先,他采纳宰相姚崇的建议,“命有司沙汰僧尼伪滥者万二千人,并令还俗。敕百官勿得创寺,民间勿得铸佛、写经”(注释:《佛祖统纪》卷四十。又不许私度僧尼及住兰若(注释:《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不许私度僧尼及住兰若敕>),并敕令“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之,功德移入近寺;堂大者,皆令封闭”(注释:《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三>崇玄署)。他又采取各种借施,加强了对教团和寺院的控制与管理,如编造僧尼籍,隶之于所在县、州和尚书祠部(注释:《全唐文》卷三十玄宗<禁僧徒敛财诏>);规定“僧尼除讲律之外,一切禁断。六时礼忏,须依律依仪;午后不行,宜守俗制。如犯者,先断还俗,仍依法科罪”(注释:《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三>崇玄署),凡巡历乡村,恣行教化;往还百姓之家,辄有宿宵等,皆在严格禁、限之列。此外,还沿用中宗朝所创试经度僧的办法,并派御史监临度僧;又诏令僧、尼、道士、女官“见天子必拜”(注释:《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玄宗<僧尼拜父母敕>。《册府元龟》卷六十作“无拜”误),“兼拜父母”(注释:《佛祖统纪》卷四十),断然废除了僧尼龙袜以方外地人之宾自居,不称臣子、不拜君亲的特例。在佛道关系上,则一反武则天“释教在道法之上”的规定,恢复了太宗时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的旧制。不过他也不忘对佛教的利用。如对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名梵僧即极优礼,引入内殿讲论,尊不空为国师。又敕天下诸郡立在龙兴、开元二寺,亲譔《金刚般若经》并敕颁行于天下(注释:《佛祖统纪》卷四十)。都是提倡佛教的表示。他利用佛教为国行道,以佛教教凭恶劝善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肃宗、代宗二帝,面对安史之乱引起的一系列内优外患,特别乞灵佛教庇佑,故有不少信佛之举。但自德宗以后,基本上上继太宗、玄宗对佛教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特别加强了限制佛教免赋役特例的论争(注释:参见<汉唐佛教特例的变化>章)。但到唐武宗时,却把限佛发展为暴力废佛,以为“穷吾天下者,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冠其徒几至十万人。后至会昌五年,如命两京留佛寺四,僧唯十人。东京二寺,天下所谓节度观察、同、华、汝三十四治所得留一寺,僧准西京数,其他刺史州不得有寺。出四御史缕行天下以督之。御史乘驿未出关,天下寺于屋基耕而勚保ㄗ⑹停骸度莆摹肪砥呶迦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