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光超法师

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内容摘要:本文从前提、内涵、实质,向往四个方面论述发扬人间佛教思想对共同创建和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五戒十善-—人乘佛教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六和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菩萨精神——实现大慈大悲的奉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众生平等、同归净土——表明人与自然共同创建和谐社会的外延主题词:人间佛教思想,和谐社会∵前提:内涵、实质、外延和谐社会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和谐、安祥、稳定、有序状态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步进行,而思想佛教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间佛教思想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的发掘、弘扬,可以净化人生,提高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五戒十善(前提)、六和净(内涵)、菩萨精神(实质)、众生平等(外延)四方面论文。∵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人乘佛教思想和谐社会,从每个人开始做起,太虚大师说:“仰止依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必须从做人做起。佛教的人生,就从五戒十善开始。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侧重在身的修为,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开五戒第一的不杀生为:即不随意去杀害一切众生,不刻意去伤害他人的利益;开五戒第二的不偷盗为:(盗:不于而取谓之盗)未经他人允许不可贪取他人的财物;开五戒三的不邪淫为:除自己正当夫妻外,不与他人发生不正当的行为;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两舌(说话诚实,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恶口、不绮语(不背后说人坏话)、不妄言;开五戒的第五不饮酒为:不贪、不嗔、不痴心∵构建和谐社会都能在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上表现来:1、不悭会:对名利适可而止,不恶意去贪取,不是自己的不要去贪。2、不嗔恚:对人起慈悲心,不憎恨别人。3、不愚痴: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改、要知道当我们去做、去实现五戒十善,这社会自然也就安定。∵二∵构立和谐社会的内涵——六和敬∵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有着各阶层的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佛教六和在这方面有着独体的作用,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身如同住处在同一个空间,各人的习惯优缺点要顺大众,不可独自行事,和平共处。口和无争口舌与人无争,说话说一些爱心之语,不说脏话,不说别人不高兴之语。意和同悦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教徒,在见解思想上,必须要相同统一,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份子思想多、意见多,各持成见,自以为胜,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清净,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为了。∵利和同均:有了共同的财富,合理的支配。戒和同修:国家有国家的法制,单位有单位的制度,共同遵守。人人都这样共同遵守社会上的战争,也不再发生,人的虚伪也即消失了,使社会安全有序,净化社会风气。∵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实现大慈大悲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阶层各宗派各团体的和睦相处,在此之中,是要放下各自的自我执着之见,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在此之中,佛教的大慈大悲,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更能体现它。菩萨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即把世间所有的一切人,都把他们都当做我们的父母,既把所有的人都认为可能是前世的父母,对父母当然要恭敬,所以我们要尊敬每一个人,不会对人生烦恼,又诸菩萨修行发弘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是自己愿把所有众生,包括人、物,都度化成佛(没有烦恼,无尽快乐的境界)。然后自己才成佛,也即是好的先让给别人,然后再把自己的留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为人们所得利益,自己情愿受罚,也让大多数人受利益。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的自私自力使得社会不安宁,然而人人都具有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唐朝的白居易曾经启问禅师:“何为佛教主义?”禅师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危害人的利益的事情不要去做,反之利益人的好事应多做,大力提倡去做。佛教之六度万行即包括了菩萨精神。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对众生有布施之心,有钱即财布施,如慈善事业,救济贫苦,修桥补路等,无钱有瀑布施,把知识奉献给人,科技、信息,与持戒,遵守国家法制、法规,不做违反国家人民或整体的事情,忍辱,对自己令人受到委屈要能忍,不随便发脾气,精进,对现实生活要有上进心,并积极地时常寻找自己的过失,更好地去改正,更会做好每一件事,禅定,千事要多杨,不要太浮燥,使自己常有安祥的心,对突然发生的事情有很好的心去面对处理,般若,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对待,这是和谐社会人所需要的。∵四∵和谐社会的外延——与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同归净土和谐社会讲空,人们和谐、团结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谐,使人们有着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目标,我们国家和谐目标上共产主义。孙中山讲“三民主义”,关国讲“人权”其实目标都是一致的的,佛教讲众生平等,同归净土是众生的修行者的向往与期待,在佛教中有禅定,密教,净土宗,唯识宗等各宗派,甚至还有国外的共同都有修行,寻找各自的解脱与目标,当他们不论修行怎样崇高伟大,目标都一致:同归净土,众生平等华严经会:“一切众生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执着妄心而不能证得,倡明所有一切众生平等。每个都能成佛,达到无忧无恼,自性清净的境界。只有各自放下执着,妄念而不能成就。在社会中,我们的社会,人群,集体的事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索,讲意共同利毫,在个人利益基础上去考虑整体方差达到最大化,减少冲突与摩擦,加强合作与理解,达到公平与效应,平等与自由的统一,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所站的位置,各自在社会中起的作用,心净平和。总之“心净佛土净”只要我们各自内心做到了,我们周围一切都平等,成为净土,古史历代君王,都是由于有着大胸阔的心怀,才使得自己的国家壮大宏伟,而在君王之中心胸狭窄之时,也即是国家灭亡之日的到来。如今,我们都必须是国家的主人,各自在各阶层都起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如房子、一块砖头|一根衍条,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支撑着房子,在这我们更要为创造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和一份力。让大家共同撑着创造人间的佛教-和谐社会!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