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优良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魏道儒

任何一种宗教,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作为在我国传统宗教中一直发挥重要社会作用,并且至今依然是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佛教,自然也不例外。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佛教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良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环境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佛教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种形势下,佛教怎样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担负起进一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任务,始终受到***领导部门、佛教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少探索。本文主要从弘扬佛教优良传统,实现佛教适应社会的变革方面谈几点看法。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中发展演进了两千五百多年,吸纳和融合了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适应性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宝库。当代中国佛教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着佛教现代化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总的说宋,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某些问题,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惑,有助于提升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既是弘扬佛教优良传统的原则,也是佛教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佛教的现代化过程,就是丰富现代文明的具体实践。对于中国佛教来说,对内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对外为建设和谐世界做贡献,是它在新世纪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也是中国佛教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的增长,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不断改善和提高的优越生活条件。但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花费很大气力去解决。当前,生态环境的脆弱、相对紧缺的资源、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是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佛教在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方面,有着发挥独特作用的优势。

佛教始终认为,关爱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情怀和奉献精神,是信仰者修行成败的关键,是达到个人解脱必要的前提条件。佛教所讲的利乐有情,并不是抽象的教条和空洞的口号,而是贯彻在每一种修行实践中的必要精神因素。佛教倡导的每一种修行法门,都不是单纯以满足修行者的个人需要为目的,而是与呵护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修行者取得的每一点成就或每一个进步,都与他对众生的奉献成正比,个人功德的积累、增长,始终与拯救众生能力的提高同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佛教在寺院经济、组织规模方面的发展是令人注目的。但是,这些不能作为佛教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在中国历史上,追求寺院经济的扩大,寺塔经像的众多,出家僧众的丰衣美食,往往是诱发佛教腐败、衰落的重要因素。衡量佛教是否健康发展,同样不能把物质财富作为标准。佛教的现代化发展,首先是针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创造性地弘扬佛教固有的慈悲情怀和奉献精神。这是中国佛教在新世纪应该突出弘扬的。

佛教并不是要服务于某个特定社会阶层的富人,某个特定的族群,而是要服务于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信众。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民的个人财富积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财富的社会构成和分配机制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财富分配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贫富差距必然出现扩大的趋势。在国家逐步通过税收、财政、福利等措施进行收入分配调节的同时,各种社会慈善部门也逐渐发挥出比较重要的社会利益协调功能。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中国佛教更要强调服务于弱势群体。这既符合佛教教义的基本准则,也是佛教为社会发展的贡献。广泛服务于社会各阶层,造福于弱势群体,这将是中国佛教在新世纪的一个重要使命。最近十几年来,佛教的慈善机构不断增多,筹集的社会资金数量在不断增长,从事的社会慈善活动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这将为佛教界发挥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佛教在中国二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传统。例如,爱国爱教、关爱众尘的传统,重视伦理道德、劝人向善的传统,倡导慈善公益、扶危济困的传统,以及爱好和平、重视文化建设、注重国际友好交流等传统,都是中国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代中国佛教处在前所未有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善世利人社会功能的领域将更为广阔。通过弘扬净化人心的教义促进人与自我的和谐,通过运用佛教伦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致力于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独特作用、做出直接贡献的方面。

对外呼吁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如果世界不太平,中国也就失去了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因此,共同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为和谐世界建设做出贡献,∵自然成为中国佛教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导潮流,中国的崛起正是走着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希望一直走下去。但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并不安定,天灾人祸接连不断。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的冲突不断发生,有时还是很激烈、很尖锐的。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明显面临着重重阻力和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宗教应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加剧国家、民族间的冲突、对抗甚至导致战争的因素。发挥宗教在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作用,不仅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而且也将是前景不可限量的。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和平主义传统最悠久、维护和平的思想和实践最丰富。佛教的悠久历史,就是维护和平的历史,是沟通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友好文化交往的历史。从世界宗教传播历史的范围宋考察,佛教称得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典范,反对战争的楷模,保持和平发展的标志。

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无条件地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它的和平主义精神扎根在稳定的基础教义之中,并且表现在各个方面。佛教的和平主义精神和实践,有着鲜明的特点:佛教始终把传教弘法与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联系起来,与沟通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友好文化交往联系起来,与稳定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联系起来。佛教始终不依靠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威胁和强迫他人信仰佛教,而是主要凭借经典教义中蕴涵的慈悲品质、纯洁情操、精深哲理、高远境界、博大胸怀去感染人,劝导人。更为重要的事实是,许多国家和民族信奉佛教,没有受到各种非宗教因素的强迫,而是信徒纯粹出于信仰的原因,主动到佛教中心地区学习佛学,把佛教传播到自己的祖国。佛教从印度向中国传播,从中国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传播,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代佛教正是要发扬这样的传统,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中国佛教重视研究人类共存共荣的问题,研究如何消解地区间纷争与冲突,共同建设人间净土的问题,致力于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减少文明隔膜与冲突,推动各国之间的和平友好交往。中国佛教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对于增进不同信仰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友谊,对于促使世界向和平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佛教所倡导的“圆融”学说是一种重新理论。这种理论始终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和谐相处、没有隔阂、协调共存作为理想境界,并且主张通过每一位信仰者和修行者的努力,建立世间“万法”协调、和谐的理想秩序。中.国佛教倡导的圆融思想,有利于消除宗派间的排斥、仇视和争斗,促进不同宗教、不同派别的融合发展。这是对佛教固有的和平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世纪中,中国佛教将努力探索创造性地发挥佛教“慈悲”、“平等”、“圆融”、“和谐”、“宽容”等理念的实践途径,致力于化解和消除现实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隔阂、对抗和冲突。为和谐世界建设发挥独特作用。

总之,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中国佛教有着倡导和平、维护和平的丰富理论和实践。展望未来,当代中国佛教把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积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俱进,必将在新世纪里发挥多方面善世利人的社会作用,谱写出中国佛教史上灿烂的新篇章。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