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
田乃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上海虽然是全国经济比较领先的城市,但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引人关注。尽管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是毕竟人口众多,国家的经济条件一时还无法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因此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会的资助来实现“扶贫济困”的目标。
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是佛教立世的根本宗旨。关注人间生活,践行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和振兴的必由之路,是佛教25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倡导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思想,以及太虚大师提出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理论,为人间佛教清楚地写下了注脚。在上海全民动员进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广大佛教徒更是积极参与到社会各项事务中,以“出世”的精神完成“人世”的事业。
上海佛教界在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在上海近现代高僧中,以圆瑛法师为例,他曾创立了宁波佛教孤儿院、泉州开远寺慈儿院、镇海普益第一和第二小学等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圆瑛法师向社会各方呼吁“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的同时,在中国佛教界发起、组织和领导了僧侣救护队,举办难民收容所,开办佛教医院,救护伤员,救济难民。还曾前后两次偕徒明畅赴南洋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筹募经费,援助抗战,奋不顾身。明畅法师因追随圆瑛法师,冒着敌人的危险抢救伤员,事迹突出,被上海报纸誉为“英勇僧侣”。
近20余年来,上海佛教界在真禅法师与明畅法师率先垂范下,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道,无论是在扶贫赈灾、希望工程,还是社会公益、再就业工程等方面都尽到了自己应尽职责,为社会献上了佛教界一片真诚的爱心。近年来,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真如寺、沉香阁、圆明讲堂还同上海道教界一同向所在地区的慈善机构捐款捐物。今年年初,玉佛寺向市慈善基金会捐款35万元,以帮助贫困失学青年;龙华寺向上海徐汇区慈善基金会捐款30万元,以支持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印度洋发生海啸灾难后,上海佛教界先后向灾区捐款100多万元。
仅以上海玉佛寺为例,自真禅法师以来,就十分注重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多次向全国以及上海慈善福利事业捐款、捐物,大力扶助伤残贫困儿童,兴建希望小学,等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他们先后设立了“真禅专项帮困基金”、“觉群慈善基金”。每年举办捐助贫困学生、奉献爱心春节送温暖活动。2002年秋天,玉佛寺在云南元阳县兴建了“元阳觉群希望小学”,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事业。从2004年起,玉佛寺已举办了两届名为“蓝天下的至爱——觉群之光”慈善音乐会,将义演筹来的款项分别捐给了上海慈善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上海外来人员子女就学、少数民族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和贫困家庭白血病患儿治疗。
真禅法师本人一贯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他说:“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从1984年起,真禅法师就以个人名义或代表玉佛寺、静安寺向社会上有关福利机构及团体捐赠财物。1988年夏,他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设立了“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年年进行捐赠。真禅法师还被聘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普陀区人民***还评定他为热情支持普教事业发展的社会活动家。1991年夏季,全国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遭受严重水灾,真禅法师率领上海市佛教徒向灾区人民捐赠人民币100余万元,崭新棉被1000条,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为进一步掀起救灾高潮,他还积极组织书画义卖赈灾活动,并动员佛教界人士说:“佛教界举办书画义卖,是为了支持灾区人民,希望佛教界广大同仁,发扬佛陀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踊跃认购字画,以此功德奉献一颗爱心。”在玉佛寺举办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的水陆大法会上,他继续动员佛教界说:“我们举办水陆法会,不要忘记还有上千万人深受水灾之苦,我们应发菩提心,救苦救难,急国家之所急,想灾民之所想,继续搞好救灾活动。”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老对真禅法师率领上海市佛教界捐款赈灾的积极热情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法师身体力行,率上海市佛教界为全国范围内的特大洪涝灾害尽心尽力,捐款总数居全国各省市佛教协会之冠,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各界表明,佛教徒对两个文明建设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的。这不但使灾区群众得解燃眉之急,更体现出佛教救世济民利乐有情之旨,座下功德无量,无任欢喜赞叹。
上海佛教界救灾热情甚高,既是财施,亦是无畏施,护国护民,亦是护法,无任欢喜赞叹。
真禅法师圆寂后,玉佛寺仍在一如既往地进行着慈善公益活动。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被聘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秉持着真禅法师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情怀,继续推动着上海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如今,上海佛教界继续发扬着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本着“众生病故我病”的大乘菩萨精神,积极关爱社会,关注人生,为上海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佛教寺院身处都市中,正在就如何保持都市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适应社会的需求方面,积极探索着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以便为新时期佛教的发展创出新的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上海佛教除了将自身有限的富余资金投入到社会慈善事业外,还需积极利用自身特殊的社会影响力,为极大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境遇而筹措资金,从而集全社会之力,共同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为上海市民宗委)
责任编辑余葶
《中国宗教》2005年12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