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兴起的背景——印度的地理与民族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北与中国、尼泊尔及不丹接壤,东与缅甸、孟加拉及孟加拉湾相邻,南临印度洋,西滨阿拉伯海及巴基斯坦,历史悠久,文化渊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

印度总面积是三百二十七万五千一百九十八平方公里。由于其位于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岬是北纬八度,最北部的加湿米尔北端是三十七度,所以从纬度来说,印度的气候从热带到温带,型态多样。地理上,从喜马拉雅山以南,绵长的山脉、肥沃的平原、广大的森林与高原,甚至荒凉的沙漠,以及恒河与印度河流域等境内大小数百的河川,可以说,印度拥有种类繁多的地理特征。因而矿物、动物、植物等天然资源的多样化,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印度的人口众多,人种的组成也相当复杂,所以在印度的文化中,语言的使用多达二百二十余种。在数百种族中,至今超过三千年历史的雅利安民族,在古印度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其次,较重要的有居住于中央山岳地带的姆门达族,喜马拉雅地区的藏缅族(属蒙古系),以及南方的杜拉维族。这些民族都曾经居住于广大的平地上,后来遭到雅利安人驱逐而离开原住地。

自远古时代以来,印度的西北部一直是外来民族迁入的门户。西元前三千五百年到西元前两千一百年间,印度原住民从半游牧、畜牧,过渡到村社生活,只有印度河流域首先出现农业生活,形成了灿烂的哈帕拉文化。一般认为,哈帕拉文化的开创者是达罗毘荼人(∵Dravidians∵),他们在烈日下晒得黑而干,体格矮小,崇拜蛇、大树和祖先,有农业、畜牧,还创造了手工业,促使商业的发达,并组织村庄和部落,也建造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已有相当高的文化。

在西元前二千年至西元前一千年间,原住在现在波兰到中亚之间广大平原上的雅利安人(Aryans),不断分支迁移各地,一支向印度河上游地带,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移至欧洲。雅利安人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皮肤白皙,个子高大,体格强健,善于骑马,使用铁制武器,以畜牧和狩猎为生,与伊朗人、欧洲人属于同一系人种,他们自认为比其他人种优越。他们使用的语言,叫做“梵语”。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平原后,发现这里气候温暖,水草丰美,容易生活,于是他们努力征服了比他们更早在这里的达罗毘荼人,而在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定居下来,开创了雅利安式的印度文化。

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到一千三百年之间,雅利安人的中心势力便移到恒河流域,渐知种植米和谷类,由游牧生活改为村落的农业社会,畜牧业退为副业。他们定居在这肥沃的印度平原上,又有奴隶代劳,食物丰美,人口迅速增加,社会上逐渐产生各种不同性质的行业,村落中的长老和对宗教有特别才能的人,则以祈祷为生;年壮力强的,训练武艺,专做武士;因为农牧的发达,也渐渐产生专门制造农具和武器的工人,与贩卖维生的商人。印度独特的文化便逐渐酝酿出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