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历代高僧谱系
智者大师(538——597)名智顗,为我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创立者,人称天台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而“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观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于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甚且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
智者法号为隋炀帝所赐,其肉身塔在天台上佛陀真觉寺中。智者去天台山前,创立了“浮山寺”,自为住持,故浮山在隋唐时均称“佛教祖庭”。
第一代开山法远禅师佛教曹洞宗第七代祖师,自称柴石野人,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自幼出家,初拜三交嵩公为师。后谒汾阳昭和尚和叶县省和尚,获益良多,佛学大进。达官薛某等邀其结伴同游四川等地,后设法摆脱了薛某等,远离功名利禄,以示洁身自好,故人称远禄公。宋天禧元年(1017年),参拜太阳玄禅师。玄师以衣钵传授,命续洞宗,往居浮山。时有欧阳修来访,他“因棋说法”,使欧阳修叹服。此事载于《传灯录》,传为千古佳话。不久,范仲淹请他住持平江路天平寺(苏州天平山,范氏祖坟山)。暮年归老会圣岩,着《九带集》,叙佛祖奥义,以阐扬佛法。远禄住浮山,在吕济叔、杨无为、周同的大力支持下,将五代之季毁坏的寺庙修葺一新,使浮山佛教,名振海外。其功其德,在杨杰《隐贤岩记》中有记。远禄享年70余岁,在会圣岩坐化,遗骨建塔栖真岩内,范仲淹撰写了塔铭。
第二代义青禅师(1032——1083),青社人,俗姓李,七岁在妙相寺出家。曾入洛阳,听高僧讲《华严经》得悟,后云游至浮山,远禄以“青华严”称其名,并以太阳玄师所传之物相授,嘱承衣钵,传曹洞一宗。“华严寺”之名,亦因他精通《华严经》之故而改。熙宁六年(1073年),住浮山华严寺,并以白云岩为方丈,今白云岩端尚存“青华严方丈”五大字石刻。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五日,禅师盥沐而逝。临终偈言为“两处住山,无可阻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享年五十二,僧腊(出家龄)十五。
第三代晓云禅师,宋代高僧,《隐贤岩记》和会圣岩内的巨幅石刻中,均载其名,是远禄和尚的高徒,为恢复智者道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四代善本禅师(?——1109),汉理学家董仲舒之后,因其祖父在颍州做官,遂居颍州,为颍(今颍上县)人。嘉佑八年(1063年),在京都地藏院出家,元丰七年(1084年)至浮山,爱其岩洞之胜而住太守岩,并结茅于绿萝岩下,时称“绿萝庵”。宋哲宗闻其名,赐号大通禅师。大师逝于大观三年(1109年)十二月,黄庭坚为其像题赞。
第五代洪琏禅师,远禄和尚高徒,宋代名僧。
第六代德宣禅师,庐山高僧南和尚之徒,宋代名僧。
第七代光选禅师,为青原山信和尚之徒,宋代高僧。
第八代法真禅师,园通和尚之徒,为一时名僧。
第九代善坚禅师(?——1493),云南昆明人,正统十年(1445年),参拜无际大师,接着住金陵天界。天顺间(1457——1464)住浮山,明英宗赐号古庭禅师。暮年返滇建归化禅林,弘治六年(1493年)坐化,至今肉身如生。浮山金谷岩侧有其衣钵塔,著作有《山云水石集》。
第十代大巍禅师,名净伦,明云南昆明人。在浮山与古庭禅师最为投契。后移居五台山显通寺,在浮山写有《山居吟》诗集。
第十一代无异禅师,名元来,明舒城人,俗姓沙。受戒云栖,改名大舣,得曹洞正传于寿昌经和尚处。先住信州博山,人称博山大师;因省亲过桐城,邑绅请住华严寺,即为浮山住持。
第十二代觉浪禅师(?——1659),名道盛,号杖人,为曹洞宗青原一脉,明福建人,俗姓张。受戒于博山大师,无可和尚为其高徒。顺治五年(1648年)由南京至会圣礼远公塔,遂住华严寺。居浮山时,有村人在白云岩聚众械斗,他以数语相劝,即平息了一场风波。着有《浮山语录》一卷。
第十三代千仞禅师,名行岗,若庵问和尚之高徒。住湖北五祖寺时来礼浮山远公塔,遂留住华严寺,为方丈。心欲振浮渡宗风,因时乱未果,后仍归五祖寺。
第十四代文若禅师,名行盈,明霍丘人,受戒于觉浪禅师,因玄朗和尚之请,主华严三载。
第十五代古庵禅师,名行鼎,宜兴人,住华严三载,着有《浮山录》一卷。
第十六代无可禅师(161l——1671),俗名方以智,浮山人。顺治8年(1652年),至南京拜觉浪为师,法名无可,又名弘智,号愚者。为曹洞正宗二十九世祖。康熙九年(1670年),接受皖抚、桐城县官绅之请住持浮山,并事先委派其徒山足和尚到山理事,嘱其一要建藏经阁,以保存万历皇帝所赐经书;二是组织编写《浮山志》。第二年,因公案被逮,在解往岭南途中病死于舟中。
第十七代山足禅师,名兴斧,字剑谷,号荆堂,法名山足,俗姓张,吉安人。康熙九年(1670年)承药地师命监院华严,后受方丈,曹洞正宗三十世祖。他继承并实现了无可大师的遗志,主修《浮山志》十卷;募金建造了藏经阁。由于他管理经营有方,寺庙与田产均有增益,并在华严寺东侧,兴建起“新普同塔院”。著作有《山足语录》一卷、《一茎草诗》一卷,清大学士张英为其作序。
第十八代宗六禅师,名法社,号许峰,法名宗六,宛陵人,住持华严46年之久。他在山足和尚奠定基础上,增建僧房,重修正殿,广栽竹木,扩大斋田。张英赞曰:“皆山足创其规模,而宗六承其遗绪”。他为曹洞正宗三十一世祖,著作有《枱华居诗》、《浮山语录》。
第十九代汝南禅师,名界源,潜川人,生平无考。
第二十代恒慧禅师,名界升,字慧庵,号樵者,安庆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安徽抚台徐本,奉旨恭请他为太平寺大结蓬厂领斋上江七府之僧。其主事者高凤翰曾以诗相赠曰:“名解恒慧真能慧,山亦浮空果是空。怪道相逢开别眼,诸夫省识众人中。”逝后建塔如来峰之东麓。
第二十一代淇清禅师,名界超,号三荫,蕲州人。他云游四方到达浮山,时逢华严寺无主三载,和尚相互争斗,村民砍伐林木,致使山场、寺庙遭到极大破坏。乾隆二年(1738年),浮山诸护法请淇清为方丈。他苦心经营20余年,修葺殿宇,栽培树木,复兴旧观。
白云禅师,名守端,宋衡阳人,俗姓葛。少读书,青年皈依茶陵山郁和尚,曾来浮山参拜远公,研讨佛学。后承袁州杨岐山方会大师衣钵,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岩为内院,归属浮山。熙宁五年(1072年)迁化,寿48。其生平事迹,《传灯录》有记。
法演禅师,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县)人。少年出家,先在成都学习《唯识》,后归禅游方各地,历时15年,最后得法于白云守端。住白云岩和浮山,有礼远公塔偈一首。因其较长时间在湖北蕲春县五祖寺开堂说法,所以禅宗史上称他为“五祖法演”,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
思公禅师,姓名无考,宋代人。自四明而来,住会圣岩28年,苦心修行,无病而逝,寿龄74。逝前作四句《辞众偈》,居士林绩刻于会圣岩壁,今清晰可见。
净照禅师,名道臻(1014——1093),字伯祥,福州古田人,俗姓戴。14岁在上生院出家,得法于浮山远公。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二十日,太皇太后逝,旨招入太寿宫说法。有僧问:“太后仙游定归何处?”道臻答曰:“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皇帝喜悦,赐物甚多。神宗去世,哲宗召往福宁殿说法,并赐号为净照禅师。元佑八年(1093年)八月十七日坐化,世寿八十。
本然禅师,名清觉(?——1123),登封县人,孔子52世孙。曾祖高勍,五代时任唐襄州、泽潞、河阳节度使,官至太子太傅。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在汝州宝应寺出家,海慧大师为其剃度。后参峨嵋山千岁和尚,次抵浮山,结庵太守岩,宴坐20年。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居杭州灵隐寺后白云庵,自立白云宗,其宗大兴于浙江。宣和五年(1123年)坐化,建塔于白云塔院。其著作有《证宗论》、《三教篇》、《十地歌》等,其生平《佛祖统纪》中有载。
瑞公禅师,号秀岩,生平无考。至浮山不复去,为思公《辞众偈》加以演释。其文精湛,其义深刻,偈语共16句64字,刻于会圣岩。
了悟***,茜藏人,元代高僧。其见识超凡,曾创建白云东岩寺,结茅金谷岩前,晚年莫知所往。
净康禅师,系云游四方僧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浮山,重建华严寺,后不知所往。
朗目本智禅师(?——1605),字慧光,俗姓李,世居金陵,后迁云南曲靖。曲城之南有朗目山,其父出家居此,他十二岁亦往皈依,黄道月舍人更其名为朗目。十九岁受戒后,遍历名山,足迹半天下。一日至浮山,与吴太史相会,知远公道场即云南古庭禅师演化处,今已荒废150余年,田地房产俱为人侵占。吴太史欲兴之而力不达,于是请朗目住华严,共复祖庭。郎目遂北至淮阴沁水,请安徽巡抚、工部主事刘东星护法。刘东星责令桐城县凡所侵之地,全归华严寺。朗目又入京都,请慈圣太后颁藏浮山。在此期间,他还重修了远禄祖师塔,建造了三宝塔。于是浮山佛教大兴,华严寺成为十方丛林。刘东星病故后,他前往吊唁。时京中沈王信佛,闻朗目在刘处,即坐中殿召见。朗目揖而不拜,问沈王:“你富有国土,高贵无比,作何胜因,感如此妙果?”沈王答:“从三宝中修来”。朗目说:“既然如此,你为何见了僧人不下礼?”于是沈王下座,请入“存香殿”,烧香行弟子礼,请其说法。事后,沈王成为浮山大施主、大护法,赐紫衣袈裟和水晶念珠以镇浮渡山门,捐金造大雄宝殿。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慈圣太后六十大寿,下旨请朗目大师讲《楞严经》。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毕二卷,朗目踞坐而逝。时皇太后重赐百金造塔,还灵骨于浮渡妙高峰之南麓。吴观我太史为之铭,其中“古庭归路为来路,远禄宗乘入教乘”之句,为其真实的写照。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今属安徽)人,俗姓蔡。因爱五台憨山,便以山为号,故人称憨山大师。他12岁入金陵报恩寺,得到西林和尚、无极大师、云谷大师等的教诲,对佛经、参禅有所悟。1564年,他恭请西林和尚做披剃师,剃度后成了出家弟子。以后他云游十方,遍参高僧,名望日重。神宗皇帝和其母慈圣太后,都请他做佛事,抄经书。他每到一地,都能弘扬佛法。其诗文偈语,至今广为流传。大师于1616年到浮山,参礼远公祖塔,住华严寺讲经说法,所作《浮山长歌》脍炙人口。大师坐化后,肉身保存在广东曹溪憨山寺。
碧云禅师(?——1641),名海源,俗姓陈,明桐城人。拜壁立岩德空和尚为师,受戒后每日颂《金刚经》不懈。碧云岩前“幻度松”为其所植,可惜建国初被伐。碧云和尚德浮众望,临终时,全山僧众俱集,唯清隐法师未至,则不去。待清隐亲临,方怡然坐化。清隐法师有偈颂其德,慈照法师撰祭文一篇,为其超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