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籍的装帧

□徐战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书籍是被写在竹或木上,用丝韦编连成册,称为简牍。这也是书作为册的形式出现,最古老的装帧形式。这种形式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帛书及楮书。

所谓帛书,是指写在丝织品上的书,或是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籍。帛书出现的时代,约在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墨子》上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印证了在墨子生活的年代,帛书流行一时。帛书装帧采取简牍书籍编好卷起的办法,即卷子装,或称卷轴装。据考古发现,卷轴装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北宋时仍沿用。卷轴装古籍是纸质书籍的第一种装帧形式。都穆《听雨记谈》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卷轴制度在唐朝达到顶峰。

毛装,作者亲笔书写的手稿,怕散落而临时简单装帧的办法,即前后加上封面,用蚂蟥襻串起来,三面未加裁切,毛茬均在,即毛装。

经折装,当初用于抄诵经文,故名。由于佛教发源地古印度通行梵语,又称“梵夹装”。古时宫廷常用此种形式作奏折,亦叫折子装。经折装翻阅比较方便,但是在取阅时,往往易于把书扯断,因此,又演变出了旋风装。旋风装与经折装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它将经折装的前后封面改为一张整纸,以其一端粘于最前页的左边,另一端向右包到书背面而粘在最后一页的左边。因此在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就可以连着再翻到首页,所以叫做旋风装。

蝴蝶装,亦称“蝶式”,也有称“开板式”。因翻动时两页翘起,好似一只展开双翅的蝴蝶,故名。书画装裱形制中亦有此。蝴蝶装古籍的书页,版心向里,有字迹的两个版面相对折在一起,书翻开时能够摊平,书背如同蝴蝶,这种装帧形式的书册版心不易损伤。

包背装,其外表和蝴蝶装是一样的,只是蝴蝶装书口朝里,而包背装是正折,书口朝外。在书脑上打上纸捻,即可包上封面。包背装起于南宋后期,一直沿用到明朝中叶以后。着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包背装、纸捻订、硬封面。

明代中叶出现线装,用线订书的历史应该还早,敦煌遗书中有线装书。现在的线装是从包背装演变而来。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发展的最后阶段。清中叶以后,我国逐渐采用机械化印刷术。随之,书籍的装帧也更加实用和美观。

早期的书籍与书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见欧阳修《归田录》:“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唐人写经,它既是书籍,也是书法艺术珍品。书籍装裱与书画装裱,原本是一个行当,待印刷术发明后,书籍才由卷轴变成叶子,并产生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蝴蝶装”等装帧样式。国家图书馆藏宋版《文苑英华》,其封面上有“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的题,仍以“装背”称之。书籍版式有天头、地脚、书签等名称,和书画装裱格式的称谓如出一辙。

古籍装帧是研究和鉴别古籍版本的一项重要依据,对于收藏鉴赏者来说,亦是如此。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