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是传闻(依据南北传相关资料综合而得):
(2a)佛般涅盘当年,大迦叶乃召集优波离、罗怙罗、阿那律、阿难等五百比丘於王舍城举行第一结集。先由阿难诵出《四阿含经》,而後由优波离诵出律藏(依据:《摩诃僧只律》;说有律杂事卷39)。大迦叶为使经律义不失,故亦编出摩窒里迦。(依据:说有律杂事卷40)
(2b)王舍城结集後,富楼那赶至,对律有七条异议。
其七条者,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依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3a)佛涅盘後百年,毗舍离城苏修那伽王在位,西方末突罗持律者耶舍於毗舍离与跋耆比丘於十事起诤,耶舍邀集阿难、阿那律、优波离等系之上座弟子,共七百比丘举行毗舍离结集。(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3b)其十事者,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闍楼伽酒净,七作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钱净。(依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七百集法〉)
(3c)毗舍离第二结集时,先结集律藏,重整波逸提等戒条之次第,而後结集经藏,另将《法句》、《本生》等集成《小部》。
结集後,佛法僧众分为两律系,一上座律系,二大众律系。
上座律系为新律(将戒条次第调动故成新律,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大众律系为旧律(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只)。(依据:《舍利弗问经》)
(4a)佛灭一百三十七年至二百年之六十三年间(难陀王及大莲华王在位时),分布广大之大众律系僧众,先有「四众」共议「五事」不同而起法诤,後又与上座律系起诤。(依据:《异部解说》、《宗义差别排列轮论》等)
(4b)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
其五事者,如彼颂言: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4c)参与法诤者,有大迦叶及阿难系弟子,有优波离系弟子,有迦旃延系弟子,有舍利弗及罗怙罗系弟子。
此中,毗舍离结集下传之系统,为上座部,主张「分别说」。
东方优波离系树提陀娑下传弟子,形成大众部,主张「一说」,赞成「五事」。
舍利弗、罗怙罗系之犊子比丘众,形成犊子部,主张有「不可言说我」。
西方未加入毗舍离结集之阿难系弟子,形成说有部,主张「三世实有」。
(4d)如是经六十三年法诤,破成四大圣部:大众律系之a圣大众部、b圣犊子部、c圣说有部,以及上座律系之d圣上座部。大众部内又分五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说假部是迦旃延系弟子至摩揭陀国弘法後所形成。(依据:《三论玄义》卷下)
犊子部(婆麤富罗部)律,同於摩诃僧只律(依据:《出三藏记集》第三)。
(5)佛灭二百年时,法诤後犊子部为巩固己部思想,便有论藏编集,罗怙罗系之犊子上座乃先结集正教(依据:《异部解说》),集出《舍利弗阿毗昙》,附於经藏与律藏之後,而成三藏。此次结集者众,故南传称之为「大结集」。
(6a)佛般涅盘二百一十八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华氏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佛灭二二三年阿育王寺落成,王子摩哂陀出家,以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大天为阿闍梨,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闍梨,授具足戒。(依据:《善见律毗婆沙》卷二)
(6b)时各部精英荟集华氏城,目犍连子帝须、摩诃勒弃多是上座部高僧,大天是大众部高僧,末阐提是说有部高僧,勒弃多是犊子部高僧,然见解不同又起法诤。此中以大天与末阐提之诤,最为激烈,诤论之内容涉及「五事」与「三世实有」。赞成大天者是年少而多数之僧众,赞成末阐提者是年老而少数之僧众。
後来阿育王接受目犍连子帝须之建议,将不同部派之高僧,各往边地弘法。(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7a)末阐提至北印(罽宾、犍陀罗国)弘法後,形成「根本说一切有部」,其声势甚至取代末突罗之说有部地位。(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7b)至佛灭三百年末,从说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名善岁部。至第四百年初,从说有部复出一部,名说转部。
(7c)如是说一切有部,本末别说,合成三部:
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饮光部,三、说转部。
(8a)大天至南印(摩醯婆末陀罗国)弘法後,形成制多山部,其声势亦超过东印原先之大众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8b)如是大众部,本末别说,合成六部:
一、根本大众部,亦名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四、多闻部,五、说假部,六、制多山部。
(9a)勒弃多至西北印(婆那婆私国)弘法後,形成正量部,其地位亦凌驾中印犊子部之地位。(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9b)後於第三百年,从犊子部又流出三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密林山部。
(9c)如是犊子部,本末别说,合成五部:一、犊子部,二、法上部,三、贤胄部,四、正量部,五、密林山部。
(10a)原上座系之摩诃勒弃多率领僧众至臾那世界(希腊地区)弘法後,形成化地部(大不可弃),亦名分别说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文殊师利问经》〈分别部品第十五〉)
(10b)佛灭二三五年,原上座系之目犍连子帝须进一步举行华氏城结集,以上座部中优波离系与部份阿难系之僧众为主体,移次结集律藏、经藏及论藏,此中将律藏之戒条次第又略加调整,论藏则参考犊子部《舍利弗阿毗昙》改成符合自派之观点。参加此结集者有昙无德、末示摩、摩哂陀等千位比丘,结集後亦派往印度边国弘法。
(10c)此中,昙无德所率僧众,至阿波兰多迦国,形成法藏部(法护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法藏部自称:我袭采菽氏师,谓以目犍连子帝须为师。
(10d)原上座部系中之阿难系弟子(末示摩等)往雪山者甚多,形成雪山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10e)摩哂陀率众至师子国(锡兰、斯里兰卡)後,形成铜鍱部。(依据:《善见律毗婆沙》)
(10f)如是上座部,本末别说,合成四部:一、化地部,亦名分别说部、二、法藏部,三、雪山部,四、铜鍱部。
(11)以上圣说有部有三部,圣上座部有四部,圣犊子部有五部,圣大众部有六部,共成十八部。此中,化地部、法藏部、雪山部、铜鍱部、制多山部、正量部,及罽宾、犍陀罗之根本说一切有部等七部,是阿育王派高僧往边地弘法所成。
(12)说有部(说一切有部=婆沙宗)早期不以论藏为重,自上座部目犍连子帝须编出《论事》後,说有部乃有提婆设摩(天护)着作《识身足论》加以驳斥﹔佛灭五百年时,迦旃延尼子着作《发智论》,确立说有部之思想。
(13)佛灭五百年後,经量部之思想突起并受重视,此部之传承直接来自第一结集之阿难系统,其一活动地区在北印呾叉始罗国(後有拘摩罗逻多论师,即童受,於此制述经部诸论,T51,p885a),其思想大异於说有部,非从说有部直接分出。
(14a)後期有众多支部产生,如南印大众部随案达罗王朝之兴起,北传至雪山,取代被弗沙密多罗王所破坏之雪山部。
(14b)在南印并有王山部、义成部、东山部、北山部、西山部、金刚部(西王山部)等之分立。(依据:大史)
(14c)锡兰之上座铜鍱部(大寺住部),分出无畏山住部(西元前29)、祗多林住部(西元309)。(依据:大史)
(14d)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期,说有部结集经、律、论三藏,历经五百学者之编集,乃有《大毗婆沙论》之出现,成为说有部最主要之论藏。(依据:《大唐西域记》)
(15)印度佛教一直至中、後期,仍有四圣部之存在。(依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