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柏县佛教发展变化史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后。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至于随唐达到鼎盛。自佛教传入我县一千四百多年来,几经兴衰。开始,道教排外,佛教徒难插足,后来,禅宗批佛教中国化,才在民间扎根。从对全县寺院实地考究看,建于唐的有慧照寺、清泉寺。建于宋的有桂泉寺、罗汉寺、永庆寺。建于明的有金山寺、黑明寺、回龙寺等。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县城东北角的永庆寺曾设僧会司。现存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碑记了此事。二百年前,佛教终于同化了道教,桐柏山由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转化为南阳地区乃至河南省最大的佛教僧尼聚居地。
据《禅门日颁》和《佛祖心灯》记载: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临济宗四十一世和尚端德(字华光)离蜀云游五台山,返回路过太白顶时,正值黄昏,大雪,见有官观一座,便扣门求宿。因佛,道二教历来互争正流,矛盾重重,故道士将和尚拒之门外。一夜大雪纷纷,道士猜想必冻死无疑。第二天早晨开门一看,端德红光满面,席地而坐,双手合十,身体周围不见积雪。无不大惊失色,赞吧佛法无边!当时拜服于地。愿皈依佛教,拜端德为师。端德即收慧照、慧净、慧通和慧定四人为弟子,授法名为圆明、圆真、圆志、圆法。并从端字开始排出32辈:端、圆、常、寂、了、极、融、通、直、传、海、印、妙、演、心、空、性、观、普、照、道、普、祖、风、真、智、本、觉、达、发、明、宗。为临济宗白云系。(桐柏山因“大复横云”景,又名白云,故临济宗四十一代传入的一系称“白云系”)。不久,端德带圆志、圆法二徒回四川,留圆明守太白顶(云台禅寺),圆真守桃花洞(普化寺)。自此佛教在桐柏迅速发展。
清朝桐柏佛教达到鼎盛时期,桐柏山分布大小寺庵37处。殿宇僧舍达500多间,僧众600余人。民国时期基本维持原状,正常发展。1937年,方丈海墨(豫南佛教理事会理事),参加北京佛教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各大寺院组织“僧兵”。桐柏县***已批准组建,但随县县***不同意,并指挥民团到太白顶,抄了寺庙的财产,砸毁了佛像,太白顶和尚上告到北京佛教总会。国民党中央责令随县县长亲临太白顶寺院赔礼道歉,赔偿损失。1944年真廓与桐柏青帮首领余胡子、保安队长张鸿德结合,在桐柏桂泉寺成立了“理门公所”。解放前,桐柏县曾设佛教支会,信佛教人数依旧。
解放后,党和***把“宗教信仰自由”列入宪法,宗教信仰受到了法律保护,佛教徒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继续过正常的宗教生活。1951年在固庙莲花寺成立了桐柏佛教会,会长乔富胜。
桐柏山佛教徒,历来坚持唐代百丈禅师倡导的“农禅野制”。即:边农边禅,以农养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半日劳动,半日参禅”。解放后,有的还俗回原籍,分了土地、房屋,有的仍在山坚持农禅。1953年社会上成立互助组时。真廓、海映和海墨在朝阳寺商议,将桐柏、随县的僧尼各划分三片,成立六个互助组。桐柏:一组包括朝阳寺、桃花洞、刺沟和固庙吴明轩家;二组包括桂泉寺、栗园刘居士家、寺根二居士家和窑湾二居士家;三组黑明寺,由真廓负责。随洲:一组包括华严寺、老马寺,由海映负责;二级海慧寺,由海妙负责;三组清水寺、河湾、茅逢,由海鼎负责。但县统战部未同意。五十年代后期,***帮助佛教徒成立了荷场、林场、药场等,解决了教徒们的生活问题。有的教徒则在附件插队劳动,有的教徒在山上自谋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僧尼被赶下山,强制还俗。殿宇僧舍被拆扒,经书、文物被焚毁,教徒财产被洗劫,佛教的正常生活秩序未能得到保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1983年重建、开放了水帘寺。1985年成立了桐柏县佛教协会。其后,将各寺庙的僧尼划片定点,推选负责人。桐柏佛教活动转入正常轨道。
清泉寺简介
清泉寺,位于桐柏县鸿仪河乡后棚村,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始建于唐代,为桐柏最早的寺院之一。解放前有田地60余亩,竹林10亩,山坡100余亩,房屋34间,丈高铁铸香炉1座,泥塑佛像多尊,住僧7人。土改后分土地7.5亩,山坡8亩,房5间,住僧4人。后寺院倒塌。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重修碑记1通,墓塔1座,大殿1间,西厢4间,住僧尼2人。1993年又建。寺院东侧有白果树一棵,树令约2000多年。现有僧尼4人,主持人释海华,俗名赵芝华,1936年出生,汉族,小学文化程度,原住桐柏县鸿仪河乡大栗树村赵庄组,1992年任该寺监院,至今。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师每年资助8清泉寺200美元。
桂泉寺简介
桂泉寺。位于桐柏县鸿仪河乡彭庄村,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初建于唐。明嘉清年间重修。后荒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建。1992年又建。现有教职员12人。主持人海勃。俗名张振海,男,1939年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原籍唐河县大河屯乡肖庄村。1955年出家,1992年冬任该寺监院,至今。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师每年给予不定数额的资助。
黑明寺简介
桐柏县程湾黑明寺。位于桐柏县程湾乡石头庄村南部,南与湖北枣阳县交界。寺内现有瓦房9间(大殿3间,西屋3间,门面3间),草房3间,石碑4统。占地面积1余亩。
黑明寺始建于明朝,存有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岁明禅师圆寂碑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黑明寺重修。黑明寺原为曹洞正宗。解放前为盗匪所害,日趋凄落。1954年住僧3人、尼4人、居士4人。1959年后无和尚住。继由大队、社办林中、卫生学校、林场、荷场等相继占用。1994年,寺院开放,由当地居士塑佛烧香。现寺无主持,仅有外地人陈大远(男,1934年生,汉族),寄住该寺看管。
穿云寺简介
桐柏县回龙穿云寺。位于桐柏县回龙乡北部考老山顶部。有土墙瓦房三间,占地面积30多亩,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
考老山穿云寺始建于唐朝太宗年间,时敬德奉皇命建寺,寺院建成后,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异原建筑毁于战火。后又有僧人居住。现住僧众3人,主持人释印华,俗名张华山,男,1934年出生,汉族,原籍桐柏县。1986年出家,1986年到穿云寺任监院,至今回龙考老山穿云寺监院释印华,俗名张华山,男,1934年出生,汉族,原籍桐柏县。1986年出家,到穿云寺任监院,至今。
云台禅寺简介
桐柏县云台禅寺。位于桐柏县城西三十华里固庙村南7公里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历史又名白云山,凌云峰、大复山、太平山胎簪山、云蒙山、天台)。海拔1140米。南与湖北省随洲市新城乡交界。系淮河发源地。寺院座北朝南,有房子46间,殿堂7座18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寺院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
云台禅寺原为道教圣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由佛教四十一世之七十八代子孙,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端德字华光传建,由其一世弟子圆明主持此寺,时临济宗白云系已成为全国佛教五大宗派之一,白云山成为临济宗派活动的中心基地。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民国六年(公元1719年),先后由了见、融豪、极清等主持开戒场三次。1962年由性南等主持开戒一次。历代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三月三举行烧香会。后因盗匪峰起,渐渐僧孤寺颓。1969年至1972年,太白顶云台禅寺为武汉某部队建驻,军撤后,新城一带群众将部队留下的房门窗等物扒下,致使军建房舍毁尽。1989年主持僧性墨、海长、印诚在***支持下,率众僧尼居士四方化募,辛勤劳作,历时7年,耗资百余万元,依次建成天王殿、祖师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殿、毗庐殿等六大殿。1996年冬县***动员数万民众,开山斩石,填壑凿壁,修通水帘寺至太白顶云台禅寺的道路,驱车可达云台禅寺下的小平顶。1998年,云台禅寺又建玉佛殿一座。现云台禅寺呈现出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蒸腾景象。
云台禅寺现住僧尼12人。主持人释印诚,俗名刘运山,男,1936年出生,汉族,原籍唐河县大河屯乡法云寺村,1992年出家,1997年任云台禅寺监院,至今。1989年云台禅寺重修时,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师予以损赠。
普化寺简介
桐柏县普化寺。位于桐柏县城西三十华里固庙村南5公里的桃花洞处。寺院为东西两山峡谷处峙立而成。有房子19间,使用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普化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由佛教四十一世之七十八代子孙,四川宁远府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端德字华光传建,是与太白顶同时落成的桐柏山古寺。由一世弟子圆真主持此寺。圆真收徒二人,海雷峰祖、海青信宜、繁衍二百余年,其后历任当家师曾有融苗、通信、直年、海建等。
解放前夕,桃花洞(含下庄、天桥、石门)有房子30间,田地30亩,信僧30余人。佛事不断,香火旺盛。解放后,寺院渐趋衰落,洞、殿失修,房屋倒塌,僧尼散住各处。1986年开始修复寺院,1989年重塑修佛像。现已有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和享有名胜的玉禅洞(面东)、罗汉洞(面西)、地藏王菩萨洞、玉皇大帝洞等。
普化寺现住僧尼10人,主持人释印德,俗名王青杏,男,现年52岁,汉族,原籍唐河县大河屯乡云寺村。1985年出家,1987年任普华寺监院,至今。1989年重修寺院时,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师予以捐赠。
普化寺有两处独居下院,均称为桃花洞下庄寺院(为能分辨,文字上暂用下庄寺院一、下庄寺院二表述)。
下庄寺院一,位于普化寺北。有院落一座,使用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寺院始建无考,重建于1976年,建有大殿3间,大殿正堂为全堂佛像。1996年从五台山请回开过光的观间菩萨塑像。寺院有僧尼2人,负责人释印荣,俗名马美荣,女,现年52岁,汉族,原籍泌阳县双庙。1979年9月出家即在该寺院常住,至今。
下庄寺院二,位于普化寺北,有房子7间,使用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平方米。寺院始建无考,重建于1997年。现住僧一人,释印全,俗名袁祖斌,男,汉族,现年45岁,1968年出家。1997年住该寺院,至今。
普化寺主持人释印德,俗名王青杏,男,现年52岁,汉族,原籍唐河县大河屯乡云寺村。1985年出家,1987年任普华寺监院,至今。
下庄寺院一,负责人释印荣,俗名马美荣,女,现年52岁,汉族,原籍泌阳县双庙。1979年9月出家即在该寺院常住,至今。下庄寺院一,负责人释印全,俗名袁祖斌,男,汉族,现年45岁,1968年出家。1997年住该寺院,至今。
天桥寺简介
桐柏县天桥寺(直属于普化寺)。位于桐柏县鸿仪河乡龚庄村天桥。有房子6间,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天桥寺清代始建,后毁于战火。1996年重建,建有大雄宝殿。1997年塑成诸佛塑像。
天桥寺有僧尼4人,负责人释海敏,俗名李兰敏,女,汉族,现年75岁,原籍唐河县毕店乡沙河铺村郑老庄组。1973年出家,1997年常住该寺,至今。
1996年重修该寺时,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师给予了资助。
天桥寺负责人释海敏,俗名李兰敏,女,汉族,现年75岁,原籍唐河县毕店乡沙河铺村郑老庄组。1973年出家,1997年常住该寺,至今。
石佛寺简介
桐柏县石佛寺,位于桐柏县鸿仪河乡固庙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石佛寺始建无考,重修于1988年,建房14间,寺院现有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佛像塑于1988年。
石佛寺有僧人3人,负责人释妙旺,俗名小山,男,汉族,住桐柏县鸿仪河乡固庙村。1997年出家,同年在石佛寺常住至今。
1988年寺院重修时,香港大悲院如修法师给予了资助。
石佛寺负责人释妙旺,俗名小山,男,汉族,住桐柏县鸿仪河乡固庙村。1997年出家,同年在石佛寺常住至今。
云朝寺简介
桐柏县固庙云朝寺,位于桐柏县城西十五公里固庙村西北四公里处(属固庙村油盐组)。有石瓦结构大殿三间,座北面南,东西箱房各三间,石瓦结构,院落一座,大门向南。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有耕地5亩。
云朝寺始建于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将原名霄汉庙更名为云朝寺,开始由僧人管理,因战乱荒废。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后因战火不断,风雨侵蚀,房屋全部倒蹋。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后,由僧尼释海敏进住寺院,重新修复大殿及东西箱房共9间,门楼一间。1998年5月,县宗教局为保护文物遗产,委派居士罗新有管理。
罗新有,法名释妙有,男,1945年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住桐柏县城关镇淮源大道,1985年信教,1987年受戒,1998年5月进住云朝寺。罗新有居士,法名释妙有,男,1945年出生,汉族,初中文化程度,1985年信教,1987年受居士戒,1998年进住云朝寺。
平氏观音寺简介
桐柏县平氏观音寺,位于桐柏县平氏镇雷庄村熊庄组庄西头,有坐北朝南砖瓦结构主房五间,院落一座,占地面积约0.4亩,建筑面积约90平方米。观音寺原名茅奄,始建于解放前,文化大革命被扒毁,1993年4月重建,并更名观音寺。现有僧尼5人,主持人印川,俗名焦志敏,女,1952年出生,汉族,原住桐柏县埠江镇胡楼村,1992年任该寺监院。
孤峰寺主持人印富,俗名马吉召,女,1933年出生,汉族,住平氏镇平南村张相公庄组。1993年1月进驻。
平顶寺简介
桐柏县平顶寺,位于桐柏县安棚乡岭东村左湾组与泌阳县高店乡肖湾村肖湾组交界处,座北朝南,北屋三间为大殿(大雄宝殿),东西各有厢房三间,大门朝南,院落一座,占地面积约0.6亩。
平顶寺始建于北宋真宗年间,历经元、明、清至今,有700多年历史。由于历经战火及历史的原因,寺院毁废,古物、古碑、钟磬、柏林全无。1992年7月重新修建。
现寺院住僧尼6人。负责人印宏,女,1922年出生,汉族,原籍桐柏县毛集镇湖山村,1939年信佛,1979年出家。1995年到平顶寺常住。
如来禅寺
如来禅寺主持人印卿,男,19∵年出生,汉族,1988年皈依佛门,1996年接任如来禅寺主持。
水帘寺简介
桐柏县水帘寺,位于桐柏县城西南约6公里处,水帘洞下。占地面积约7300平方米。
寺院始建年代元考,水帘寺原系道教圣地,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之一。后皈依佛教。宋元衤右三年(108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1584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解放前迭遭兵匪患,寺院荒废。解放后,又有僧人在此结庐居耕,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人离散。1983年县***批准开放水帘寺为佛教活动场所,拨款5万修复殿堂。1988年6月始建毗庐殿,12月底竣工。1993年水帘寺举办了佛像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法会,时成为河南省四大寺之一。
水帘寺现有教职人数32人。现任监院释妙侠法师,俗名王庆君,男,1943年出生,汉族。7岁入学,中学毕业后到卫校学医。1985年前任乡村医生,1985年起在县佛教协会工作,现任省、市、县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省、市、县政协委员、常委。
在水帘寺修复过程中,境外如修、如俭法师,香港佛教青年协会、澳门、新加坡等地捐赠共计人民币300多万元。***明乘法师赠佛舍利两枚供奉在水帘寺。香港圣一法师、新加坡广平、惟坚法师亦有大力损助。水帘寺现与泰国、缅甸、柬铺寨、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有教务活动往来。
水帘寺:即水帘洞,崇峦环绕,古林蔽日,殿宇巍峨,圣像庄严。后枕翠峰,门临碧水,二溪交汇,如双龙之争饮,一峰秀出,似宝剑之插空。树有啼鸟,涧有游鱼,飞泉发声,如奏幽琴之曲,洞锁烟霞,仿若蓬莱之岛,名利不到,红尘远隔。释印恭诗:水帘留宿夜,总于梦里惊。漱潭醒人梦,鸣泉奏幽琴。深涧松风寂,僧舍石室清。神怡难入睡,阅经待天明。西江月二首:艳艳名花遍野,绿绿芳草盈庭,悬瀑激吼势飞腾,荡漾天光云影;梵宫静坐禅侣,溪畔喧集游宾,或谈或笑或歌吟,天然一副美景。淙淙清流旁寺,霭霭宝树连阴,殿宇巍巍势凌云,猿啼月朗碧岭;佛子生逢盛世,何幸更荷国恩,拨出大款修一新,圣凡欢然同庆。羽士杜高寒诗:千年古洞遂幽深,僧道孰得洞中春,白乳飞帘下九天,消磨多少世间人。(摘自《白云山志》)
水帘寺,原为桐柏名胜,毁于十年浩劫。1983年,***拨款5万,由该县统战部诸领导关怀指导,并秘书丁魁武亲任其劳,策划监工,乃于7月15日鸠工备材,大兴土木,建筑琳宫梵宇,不下数十余间,蔚为豫南一大首刹,堪与白马、少林比美,此固诸领导之功与丁之力也。后复疏山积石,砌级垒阶,洞外设栏防险,置雕猴王肖像。该寺住持传虚和尚为雕设佛菩萨像,亦殚精竭虑,苦志经营,历时三载,致使水帘寺规模初具,迥然成为胜境也。1987年有香港如修法师与马来西亚如俭法师(二师原为本山子孙)为缅怀白云祖庭,大倾囊资,发心营构毗卢殿宇,并嘱妙侠居士荷督监之责,于是绘图备材,复大兴土木,于寺后劈崖开山,垒石为台,用为其基,台高三丈六尺,左右砌石磴凡六十九级,皆设石栏护之,台上筑殿五楹,雕梁画栋,跨虚凌云,望之俨若空中飞楼,气象奇伟,华然状观。(摘自《白云山志》)
观音禅林简介
桐柏县观音禅林(系尼众道场)。位于桐柏县城西南六公里水帘寺东侧。面积约2100平方米。始建于1987年,1991年重修,1998年又建药师佛殿。现住尼众9人。主持人释妙空,俗名王庆勤,女,1950年出和,汉族,1962年出家。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第四、五、六届代表,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市、县佛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任观音禅林监院至今。
观音禅林修建过程中,得到香港如修法师、畅怀法师、光妙尼师、广州情纯居士、***马爱珍女士的资助并有教务活动联系。
妙法寺
桐柏县妙法寺,又名罗汉堂。位于桐柏县城西南6公里水帘寺东侧,座北朝南,占地面积1亩,院落一座。
1992年经县宗教局批准,由此丘尼释海兰创建,其子印量比丘为报母师之恩,募资四方,创建是堂,供母清修。
寺院现住尼众4人。监院释海兰,俗名胡志兰,女,1926年出生,汉族,原住桐柏县。1984年出家,1992年任妙法寺监院至今。
在建寺期间,香港如修法师、***体通法师、新加坡广平法师等出巨资予以资助。现与上列人士仍有教务活动联系。
上安寺简介
桐柏县上安寺,又名禅林庵。位于水帘寺竹林精舍西,背靠罗汉峰,面对虎啸峰。主建筑砖瓦结构三间,座北面南,院落一座,大门向南。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
上安寺于1984年由释海庭创建,时有草房数间,颇为简陋。1992年尼印帅始建大殿三间及左右僚房。上安寺现住尼众3人。主持人释印帅监院,俗名王天凤,女,1937年出生,汉族,原籍桐柏县鸿仪河乡,1984年出家至上安寺,至今。
三尼庵简介
桐柏县三尼庵,位于桐柏县城西南去水帘寺路旁,距312国道1.5公里。系土木草屋建筑,主房三间,座北面南。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
三尼庵始建于1986年,初由妙贵等三尼创建。现住尼众1人。主持人释妙慈,俗名田运梅,女,1927年出生,汉族,原籍社旗县兴隆乡。1989年出家,1998年任三尼庵监院,至今。
大山寺简介
桐柏县城郊大山寺,位于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的太阳城北山麓下。有土瓦结构主建筑三间,座西面东,僚房二间,过门房三间,院落一座,大门向东。占地面积约3亩,竹林一处,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
大山寺始建年代无考,自清末有僧居住。解放前有茅草房数间,住僧数人。解放后,老尼直贵主持建筑殿堂,修塑佛像,并建僚房数间,开垦荒地数亩,竹林一处。
大山寺现住尼众2人。监院释直贵,俗名周自桂,女,1912年出生,汉族,原籍桐柏县城郊乡。1944年出家,常住大山寺至今。
朝阳寺简介
桐柏县城郊朝阳寺。位于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村荣华店南山朝阳洞下。有石瓦房结构主房五间,座西面东,南北僚房各三间瓦房,院落一座,大门向北。
朝阳寺始建无考。据碑记载: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六年(1917)曾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扒毁。1994年,经县宗教局批准,由释海圣法师经手,信众捐资,又修复朝阳至今日规模。
朝阳寺现住僧众5人,主持人释海圣,俗名尹中胜,男,1934年出生,汉族,原籍桐柏县鸿仪河乡,出家前务农,1986年出家后协助修复了佛光寺、贤隐寺、朝阳寺等寺院,现任朝阳寺监院,并长住该寺。
刺沟塔圆寺简介
桐柏县刺沟塔圆寺,位于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往南4公里处。有石瓦结构大殿三间,座西面东,院落一座,大门向东。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
刺沟塔圆寺始建于解放前。1951年重建,1985年北京海圆老和尚出资、信众集资修建真空禅师塔和寺院至今日规划。塔圆寺另垦荒山数亩,有竹林一片。现住僧5人。主持人释妙山,俗名李大山,男,1963年出生,汉族,原籍社旗县兴隆乡。1990年出家,1997年任该寺监院,至今。
凤林寺简介
桐柏县凤林寺,位于桐柏县城郊乡西十里茶叶园北山麓。有砖瓦结构,主大殿三间,座南面北,有厢房及僚房瓦房各3房。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平方米。
凤林寺始建于清朝初年,历有僧尼居住。解放时留有草房数间。1993年有海勇、海青二尼改建为瓦房。现存瓦房10间,粮田数亩,竹林一片。凤林寺现住僧尼3人,现任监院释演盘,俗名马锡进,男,1969年出生,系农民,1997年出家,1998年任该寺监院,至今。
石盘莲华寺简介
桐柏县石盘莲华寺,位于水帘寺东侧,太阳城南山麓下,有石瓦结构大殿五间。
桐柏县石盘莲华寺始建年代不详,原是水帘寺的生产院。1957年传戒和尚率弟子们修复草房大殿五间,生活住房十三间,后因日久房损,僧众将原草房翻新为砖瓦房。1995年县修风景区公路时,僧人生活区住房按规划拆除,是年县***批准修复莲华寺,现待修。
莲华寺住僧尼12人。监院释印增,俗名李自珍,女,1936年出生,汉族,原住桐柏县平氏镇。1984年出家至石盘莲华寺,至今。
云台寺
云台寺:在主峰凌云峰之顶,慧照明祖建。通良和尚扩之。额题云影殿阁。解放前,住僧五十余众,殿堂僧舍,不下数十余楹,已颓废殆尽,唯石殿存焉。今海愿师居之,并造释迦佛像,复得海外如修和尚捐资,重建观音殿宇,更造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艺术精巧,颇为美观。此峰高耸碧空,无溪响鸟嘈之喧,环境萧寂,真阿兰若,后贤如发心居此习定,三味易得。释印恭诗:带岚披雾登云,峰上奇花遍地开。危殿插霄星月近,险嶂接天风雨来,向阳乔木早萌枝,背阴古石易生苔,游览更怀千古事,临行依依复徘徊。(于一九八五年,海长师创建新大殿、祖师殿、天王殿等房宇,师为恢复云台祖庭,费尽心血,颇受一番辛苦。)(摘自《白云山志》)
保安寺
保安寺:主峰上半麓南怀,海雷铎祖建,昔时常住僧十人于此焚修,此寺背依凌云,面对凤台,群山扶抱,茂林森耸,幽静偏多,实乃养高之所,惜沧桑世变,致成荒墟。印恭诗:夏雨将过日初晴,深林微寒似晚春。千载古寺乍已败,游者谁不动愁吟。(摘自《白云山志》)
罗汉寺
罗汉寺:小太白顶上半麓,与保安寺隔岭,此处路僻林幽,极为清雅,今已圯。(摘自《白云山志》)
观音寺
观音寺:主峰东南隅,东塔园下,通藏和尚建,气温向阳,土地肥沃,如有人发心修复,居之用功,不乏道粮,今圯。(摘自《白云山志》)
平安寺
平安寺:观音寺东,了尘和尚创,群峦回护,气温向阳,修复可以办道,昔了尘禅师与月霞高僧同藏修于此,惜今已圯。(摘自《白云山志》)
竹林寺
竹林寺:平安寺东北,老王寨北崖,今圯。(摘自《白云山志》)
龙潭寺
龙潭寺:真如岭南麓,融清和尚创,柳林涧龙潭之水,绕寺如带,涧内富有土地林木,居之可供数人养道,惜为林场所占。(摘自《白云山志》)
崇山寺
崇山寺:位于龙潭寺西,即茅庵,了尘和尚创,此寺山盖青松,溪涌碧流,亦有田亩,今海贵师主之,师并塑造佛像。(摘自《白云山志》)
铁佛寺
铁佛寺:撑天峰下,佛陀涧上,昔有铁佛丈余,今无存,寺亦就圯。(摘自《白云山志》)
清水寺
清水寺:撑天峰西,摩云垛下,乃海雷铎祖买山开建,背靠山寨,面对青山,老山古柏,翠霭连阴,沃田一畈,可供数十人行道,效百丈之高风,耕佛祖之田园,有衣食用之资,免寄生之诮,坐耗求全,必受社会排斥。印恭诗:片片古田封云林,远继祖风致力耕;自古劳动为美德,且免社会骂寄生。今有印新师居之,师苦心经营,重建大殿,并塑教主释迦与观音、地藏等圣像。(摘自《白云山志》)
卧龙寺
卧龙寺:即河湾,撑天峰西麓,云光和尚创,原属云台寺下院,今妙同师主之。师历志节约,于竹园内改创大殿,塑诸圣像,修葺一新。(摘自《白云山志》)
大法茅蓬
大法茅蓬:界牌口鹅峰下,德浩和尚创,此寺山环水抱,至为清胜,文革时初毁,今恢复,尼印冰主之。(摘自《白云山志》)
朝阳寺
朝阳寺:界牌口虎山半麓,海学参祖买山开创。此寺多出高僧,马喝奈祖与重兴白马寺之德浩法师,皆出家于此。今常昆师主之。(摘自《白云山志》)
龙华寺
龙华寺:新城西岗,寺有二桂争秀,今传让师主之,并塑佛菩萨像。(摘自《白云山志》)
天心庵
天心庵:盛家寨后,宝冠峰下,了清禅师建,崇山密林,甚为清雅。(摘自《白云山志》)
修圣寺
修圣寺:玉皇峰顶惟石殿一座,并荒田古塔,至为萧寂。(摘自《白云山志》)
法华庵
法华庵:即王沟龙珠峰北半麓,释印山开建,此庵地僻林幽,至为岑寂,可供清修。(摘自《白云山志》)
运宝寺
运宝寺:东旭峰南麓,清末盛家施山创寺,并舍放马场,水旱田地数十亩,赡僧养道,以供焚修,今萧条已甚,仅老尼妙莲守之。(摘自《白云山志》)
灵台兰若
灵台兰若:释印恭创,位于锁云涧上,明月峰下。此处林谷潇寂,烟萝带翠,草舍数间,读佛典以修道,山地几亩,植药花而自乐。诗:喜得此生栖茂林,励志古道一身清;茅屋数间经岁月,芋菜几亩度平生;但愿山中锄药草,不乐人世钓虚名;夜阑蒲团方晏坐,隔涧又闻虎啸声。(摘自《白云山志》)
灵芝寺
灵芝寺:田王寨锦秀峰顶,无风垛也,峰高殿峻,连云接天,此峰寂险要,杳无人迹,住之习定,心易空焉。(摘自《白云山志》)
龙兴寺
龙兴寺(熊堂沟,农民占),子房庙(学校占)。(摘自《白云山志》)
观音堂(南寨沟,农民占),藏经殿(合河村,以上皆山南农民占寺庙)。(摘自《白云山志》)
桐柏普化寺
普化寺:即桃花洞,慧净真祖建,昔住僧40余人,解放后萧条已甚。其谷两崖如劈,一溪中横,石桥跨谷,人工所砌,平危叠险,构建精蓝,谷中云石幽蔚,花木扶疏,别有天地,引人入胜,自古修士,乐栖于此。八五年秋,***领导人登山,徘徊荒址不觉怆然,乃拨专款7000元,嘱住持海顶师任修葺之责。师于是鸠工备材,大兴土木,仅一载,而大雄观音两殿成焉,峥嵘耸峭,岩前屹立。复得香港如修法师之助,塑造释迦、药师、弥陀、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等圣像,分供两殿之内。大雄殿以释迦、药师、弥陀处中,而观音、地藏列供左右也,观音殿以六臂观音像供中,而文殊、普贤雄跨狮象,分列左右也。师仍乐善不倦,更捐大款,营修东崖罗汉洞,并塑十八应真之像,工艺殊巧,雄伟壮观,胜越千古。此洞当山之阴,虽盛夏而无炎暑,经常阴岩留冰,盛夏积雪,故石藓苔锈,生遍崖谷,游之者,萧然发人清思。印恭诗:兰若横跨古岩边,危径岖岖绝往还。鸟栖幽林人不到,僧入禅定门已关。日间有雨梵宫寂,夜深无云孤蟾圆。可叹尘世名利客,几人足迹到兹山。(摘自《白云山志》)
静云庵
静云庵:桃花洞下庄,古松万株,苍葱漫野,山风起时,松声如水,相互作声,闻之如万马奔腾之状,可谓松涛泉横壑,蔚为奇观,今尼海鹤主之。(摘自《白云山志》)
清修庵
清修庵:即天桥,与净云隔岭,青松秀水,环境清幽尼海修主之。(摘自《白云山志》)
石佛寺
石佛寺:天桥西谷,石门沟内,亦清净之所,印富师主之。(摘自《白云山志》)
清泉寺
清泉寺:山下鸿仪河东北,堂舍殿宇,毁者殆尽,僧海慧苦志守之,寺右有银杏一株(白果树),夭矫盘空,苍翠耸秀,据碑文所记,寺建于唐,而此树乃千余年之古木也。(摘自《白云山志》)
修真庵
修真庵:即茶叶园,凤尾崖下,民国二十五年,有泌阳李官成与温、余二姓居此,同修异道,一日谷中云飞,温曰:“今天是吾等升仙之日,请看,仙云来迎。”言毕,即登崖投身而死。李亦执斧自劈其首,未毙晕倒,幸余急救得生。惑哉,外道以自杀为登仙,可谓愚之甚矣。(摘自《白云山志》)
茶叶园
茶叶园:凤尾崖下麓,松篁成荫,被山弥谷,向有修士居之。(摘自《白云山志》)
凤林寺
凤林寺:茶叶园北半麓,尼海勇创,印恭诗:八旬老尼道心坚,不爱尘世爱深山,一生节操如冰玉,晚年犹自建伽蓝。(摘自《白云山志》)
东禅寺
东禅寺:莲花峰东上半麓,融智极醒和尚阶,此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极为清幽,从古道者,乐此养静,所惜为林场侵占,尚未收回。(摘自《白云山志》)
西持精舍
西持精舍:象鼻岭,传虚和尚建,云林密封,山气日佳,寂净之所,宜于精修。(摘自《白云山志》)
佛光寺
佛光寺:即石扒,传戒和尚建,千山屏嶂,一水横流,富有土地,可供静养。(摘自《白云山志》)
云城庵
云城庵:即太阳池,古寨峻岭,气象冲漠,肥田十畈,斋供无乏。(摘自《白云山志》)
大山寺
大山寺:即大洼,自古有僧居之,今老尼直贵发心建筑大殿,修塑佛菩萨像。(摘自《白云山志》)
白云庵
白云庵:松云溪口,妙贵创,青山叠叠,绿水潺潺,冲漠岑寂,可以静修。(摘自《白云山志》)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