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升佛教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
宇恒伟
一、问题的提出
在长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受到佛教影响的人群与信众共同构成了佛教形象的评判者。虽然,不同的人对佛教形象的判断有不同的标准,但佛教与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真切地将佛教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就为人们对佛教形象进行价值判断提供了基本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以佛教形象为评判对象意味着,我们在思维上将佛教与社会分离开来。所以,在此意义上的佛教更多的是一种组织,它不仅涉及到佛教自身的凝聚功能,也涉及到佛教的对外调节功能。佛教的公众形象是佛教存在的显现形式,是影响佛教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具体地考察佛教的公众形象,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题)考查了佛教理论形象;第二部分(5-8题)考查了佛教僧众形象;第三部分(9-12题)考查了佛教场所形象。计分标准:选A计5分;B计4分;C计3分;D计2分;E计1分。
从西北大学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了140人,男女各半,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一定的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13份,其中男62人,女51人。
二、分析与讨论
(一)佛教形象低下的原因
1.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看,他们正处于人生意气风发的阶段,对于各种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他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但与社会接触较少,而且他们自认为对生活的控制力较强。这些都使得他们对佛教不太感兴趣。
2.从大学生了解佛教的渠道讲,媒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媒体对佛教的认识本来就存在偏差,再加上社会发展所呈现出的种种新现象,大学生往往将现代佛教与古代佛教作比较,以偏概全,这些都使佛教受到冷落,导致大学生对佛教形象评价一般偏低。
3.从佛教理论讲,佛教理论形象是佛教形象的基础。佛教理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佛教理论实用性很差,并且晦涩难懂。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国学基础偏低;另一方面,如何让佛教理论走向生活和民众仍然是佛教面临的一个问题,这对于佛教理论的宣传造成诸多局限。
4.从作为组织的佛教来讲,佛教形象的良好呈现有赖于佛教内外功能的充分发挥,这直接关系到佛教良好形象的塑造,是佛教树立良好形象的必然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佛教面临的中心问题是现代化和世俗化问题,如佛教与科学、佛教与财富以及与此相关的佛教教育问题。如何处理与世俗社会的关系一直伴随着佛教发展的始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二律背反问题,这对于佛教如何调整自身造成很多困难。
(二)佛教僧众形象低下的原因
1.与佛教理论和佛教场所相比,佛教僧众既是佛教的实际体现者,又是佛教群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佛教中更为形象、具体,其对于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影响更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种事物对佛教僧众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佛教僧众在体悟佛法、修行等方面有所欠缺。佛教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坚实基础就在于僧众,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在于僧众的协调。因此,僧众形象在佛教形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并成为佛教形象的缩影。
2.佛教僧众形象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佛教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佛教教育关系到佛教呈现的形态,关系到佛教的生命力,关系到佛教导世化俗的功能。
3.佛教世俗化的一个集中表现在于佛教越来越多成为个人的事情。这意味着,佛教寺院地位的降低,而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佛法,而与僧众的接触减少,僧众在人们修行佛法中的重要性降低,这也是僧众形象低下的一个原因。
(三)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没有差别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目中的佛教形象没有差别说明,佛教形象与男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无关。如果调查对象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就要考虑到他们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追求的不同,也许他们心目中的佛教形象会存在差别。
(四)是否了解佛教对佛教形象基本没有影响
笔者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到,研究佛教的时间越长,越发感觉到佛教的优越性越多。就大学生而言,他们未受到佛教的浓厚熏陶,对佛教没有切实的认识,在传统文化、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佛教的认识会产生两种极端。而对佛教有些许认识的同学,往往对佛教认识不够全面,而导致认识的片面。
三、结论
佛教形象的提升涉及很多方面,就大学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界可以将与佛教相关的中国古籍***赠予学校,使更多的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佛教;利用便捷的网络,使优秀的佛教电影进入校园,使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生动、形象地深入大学生心中;第二,与高校进行互动,进行广泛有益的交流,与高校的佛学研究者积极进行合作,通过采取设立奖学金等形式推动佛学研究。
积极面向民众是提升佛教整体形象的关键。从东汉开始,佛教积极渗入民俗,与佛教相关的斋会、庙会、灵验、节日等具有深远的影响。民众信仰佛教的目的在于解决生活问题,佛、菩萨成为民众求助的对象。带有佛教色彩的节日往往含有浓重的经济色彩,随着时间的演变,其中的佛教内容逐渐被人所遗忘,而商品逐渐成为节日的主题。实际上,佛教在农村仍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仍有很多问题需要祈求佛教。在传统节日的影响中,如何开展相关的弘法,是佛教深入民众生活和塑造佛教良好形象的关键。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