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哲学和佛教

巫白慧

奥义书是传统印度哲学的思想渊源。印度古今一切哲学流派——正统哲学和包括佛教哲学在内的非正统哲学,都可以在它那里寻找到自己的根。本文拟就奥义书中若干主要哲学思想作一简介,并略论佛教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奥义书哲学思想。

(1)原人与梵理:奥义书继承吠陀经的原人理论,发展了“梵”来代替“原人”。“梵”被赋予了绝对的和相对的二重内涵。佛教只承认”梵“的相对意义,否定它的绝对意义。

(2)摩耶的幻义:奥义书把大神婆楼那的幻术——摩耶(《梨俱吠陀》Viii.41)转移到“梵”的身上,梵藉此幻术变现出包括情世间和器世间的宇宙。因此,整个宇宙不外是梵自身外现的幻象,非真存在。佛教承认奥义书的幻论,但认为宇宙幻象是“因缘”生,而不是“梵”生。

(3)我论与无我:我,在奥义书中,表述为精神世界的基础,天然地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超验的特征,与梵的绝对性同一;一是经验的特征,作为生物界的肉体内的意识,称为“灵魂”或“个我jiva”,是承受轮回的主体。佛教对经验世界的哲学观察是:“无常、无我、涅盘。”因此,不承认精神世界有“我”的存在。大乘佛教不仅认为精神世界无我,就是物质世界也同样无我。

(4)原始辩证法:奥义书对吠陀经的“无、有”的最早的辩证原理作了发展,认为“无”与“有”二者相生相克”而“梵”自身既是无,又是有;无与有的对立,必然统一于梵。佛教哲学同样吸收了“无、有”的辩证原理,但按“众缘生诸法”的教义,把“无、有”发展为“空、有”,并提出“中道义”来解决“空、有”的矛盾——“空、有”的对立将统一于“中道”,而不是统一于“梵”。“中道”是客观真理,而“梵”是主观设定的超验实在。

(5)轮回的理论:从奥义书开始,轮回才逐步形成一种理论。它有三个内涵:一、轮回的主体(意识、灵魂);二、轮回的场所(天堂、地狱);三、论回的原因(善恶业行)。奥义书哲学认为灵魂是承受轮回的主体。佛教认为承受轮回的主体是“中有身”(中阴身),而不是灵魂。

(6)禅那与瑜伽:这是奥义书提出的解脱轮回的主要修行方法。佛教继承这一方法,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和完善。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