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所见唐和南汉时期的佛钟

蒋廷瑜

佛钟是佛教寺院的重要法器。在中国,是应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古钟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佛钟与以前合瓦式的乐钟不同,采用顶部隆起,腹腔横截面为正圆的形制,使钟声更加悠扬、绵长。佛钟在佛寺中除作法器用外,往往也作报时之用,一般定时而鸣。晨钟示长夜已逝,劳作当始,暮钟示大地沉静,僧众亦切勿荒疏。凡寺必有钟,无钟不成寺。佛钟一般体态较大,垂直悬挂,用横木冲撞。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是东南亚进入中国内地的交通孔道,自东汉以来,佛教僧侣时有从南洋经过广西进入中国内地。广西自晋代以来就有佛寺,隋唐时期,广西的佛事已较兴盛,尤其是唐代,一批批佛教僧侣,或从南洋随舶入境,或从中国内地南来,相继在广西境内会合成潮,在南北水路交通线上,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桂林一带,一时寺院林立,僧尼汹汹,香客沸沸,晨钟暮鼓,此落彼起,“龙华会上诸贤圣,为热精诚一炷香”(宋?邹浩:《送择老赴桂州龙华会》,《粤西诗载》卷二十三),造成佛事活动空前繁盛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除先前留下的佛寺之外,广西仅于唐代创建的佛寺就有40多座,五代有8座。几乎每个寺院都有佛钟。唐以后铸造的佛钟很多,而且大都铸有铭文,有寺院名,捐赠者身份(职官)、姓名,有的还有铸作年代和铸匠姓名,是研究佛教史和青铜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寺的荒废,大部分佛钟不知去向。据中国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调查,中国现存最早的佛钟是陈太建七年(575年)铸造的。保存至今的唐钟极少,除了甘肃武武威县城钟鼓楼上悬挂一口,四川黔江县文化馆收藏唐代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赵国琛铸的一口(龚节流、陈世雄:《唐代铜钟》,《文物》1981年第9期),浙江诸暨县水口庵附近1977年出土广德元年(736年)铸造的一口(方志良、张光助:《浙江诸暨发现唐代铭文铜钟》,《文物》1984年第12期)以外,其他未见报导。广西却很幸运地保存了三口唐钟,二口南汉钟,显得十分珍贵。它们分别是唐信乐寺铜钟、开元寺铜钟、陈宽款铜钟,南汉感报寺铜钟、乾亨寺铜钟。现在逐一介绍如下。

信乐寺铜钟∵1987年9月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下廓村码头龙头石旁水深20米处打捞出。现藏融水苗族自治县博物馆。钟体圆筒形,弧顶,平口,造型浑厚凝重,顶有龙形悬钮。钟身被4组各5道的垂直阳线分割为4等分,腰下又有5道阳线弦线将钟身分隔成上下两截。在这两种线条相交处各做出重瓣莲花一朵,为撞钟受击处。通高112厘米,腰围265厘米,口径68厘米,钮高17厘米。在钟身刻有三处铭文,因长期被江水冲刷,大部分已模糊不清,勉强能辨认的一处是:“维贞元三年岁次丁卯正月丙辰朔廿七日壬午信乐寺敬铸鉷钟一口,重肆佰斤,奉赠□”。贞元为唐德宗李适的年号,三年丁卯为公元787年。经实测,重187千克。信乐寺,文献无考。融水在唐时为融州所在地,是桂西重镇,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应有大的佛寺。从其下游柳州的情况来看,柳州在唐代已建有许多佛寺,据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载,武则天曾下令在柳州建了4座佛寺,同时还有开元寺、天宁寺。融州是柳州溯柳江–融江而上贵州的要冲,受其影响,必已有佛寺,信乐寺应是其中的代表。

开元寺铜钟∵现存广西容县人民公园内。形制与信乐寺铜钟相似,钟体也是圆筒形,弧顶,顶有龙形悬钮,平口,浑厚庄重,由于没有入过土,通体铜色光润。上端有四道阳纹弦线,下端有二道阳纹弦线,腰部有五道阳纹弦线将钟身为上下两部分,又有四组各五道阳线纵向将钟身分为前后左右四面。在中部四面的纵横弦纹交叉处做出四个直径各20厘米的重瓣莲花纹,以为撞钟受击处。通高183、身围325、口径109厘米。正面三道纵向弦纹之间平刻楷书铭文二行:“贞元十二年岁在景子十一月廿二日已酉,当道经略使守容州剌史兼御史中丞房孺复与幕府及诸大将,于开元寺敬铸鸿钟一口,重三千五百斤,永充供奉”。背面阴刻六字:“开元寺常住钟”。岁在“景子”实为岁在丙子,为避唐高祖之父李暤幕洌氨备奈熬啊薄9蚀酥佑殖啤熬白又印薄U暝晁暝诒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