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以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深入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意识、家庭伦理、律法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建筑、美术、书法、音乐、饮食、茶艺、医学等等无不受到影响。近些年来,关于佛教对饮食、建筑、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屡见报刊,然而,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确少有人触及,下面结合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作初步探讨。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自传人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文人的影响上。自佛教传人中国,文人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自汉魏六朝,一直到清末,与佛教结缘的大诗人、大作家就不下40人,这些人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们包括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灵运、刘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王维、吴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颊、马致远、唐伯虎、王船山、宋濂、王阳明、吴承恩、梁启超、章炳麟、李叔同、胡适等。《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一书(刘勇着)所列举的现代作家中,与佛教结缘的就达134位。它们包括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张爱玲、萧干、宗白华、夏丐尊、施蛰存、金庸、林清玄等。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佛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他们或涉足佛教(比如:王维、李叔同),或结交名僧:(比如:王羲之与支遁;白居易与鸟窠;苏轼与佛印),这些大诗人、大作家因与佛教结缘,为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佳话。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语言的影晌。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学语言增添了新的词汇。伴随佛教的传入;佛经翻译也随之展开;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据《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佛经的传入与翻译,佛教用语逐渐变成了汉语系的日常用语。如“世界”、“实际”、“如实”、“相对”、“现象”、“觉悟”、“解脱”等都来自于佛教典籍。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使汉语言的表现力更为灵活。据丁福保《佛学大词典》统计,源自佛经的外来语和专用词语多达三千余条,可见佛教对中国语言的贡献。源于佛教的成语也很多,据《俗语佛源》一书统计,源于佛教的成语就达三百二十六条。如:“六根清净”、“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唯我***”、“不可思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都源于佛教用语。它们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思想交流,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文学创作。

三、佛教文化对文学体裁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国弹词、平话、戏曲、小说的产生与繁荣。自东晋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想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佛教的传人,印度的声明论被带人中国,导致南朝音韵学和诗歌格律的发明,从而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佛教为了弘法的需要,自南北朝以来,开始推行经文的“转读”,“梵呗”的歌唱和“唱导”。这种说唱结:合的传法形式,开创了佛教俗唱的风气,纣于宋明时期弹词;平话、戏曲的产生和繁荣,产生了启迪,鼓舞和推动的作用。佛教的许多经典,如《佛所行赞经》、《佛本行经》,《普曜经》等是佛教长篇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感人,人物构思缜密;《维摩诘所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的作品;《须赖经》等本身就是小说体作品,这些形式,体裁在中国唐代以前基本上是没有的。他们的传入不仅开拓了中国文学家的视野和思想境界,也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后来一系列长篇小说的创作更是产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佛教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佛教经典中有许多故事与传说,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并且流传到民间,它们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中国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就来自于《佛所行赞》中的故事。晋魏六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冤魂志》等,都是脱胎于佛教中的传说故事。有些佛经故事甚至被直接改为了中国小说,如(梁)吴均《续齐谐记》。明清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水浒传》等一些我国着名的小说,也都受到佛教故事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更是佛教故事影响的结果。它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奘印度取经的故事。可以这样说,佛经故事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的多样化,更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思想。佛教传人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今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就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传入之后,给中国带来了三世(前世、今生、来世)因果、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轮回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思想。这些思想一下子把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打开了。从而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出现了心性观以及关于境界、形神、空与无常、象和象外等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学思想。被列为我国四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就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一部巨着。它透过家庭的兴亡盛衰,表现人生若梦、世事无常,字里行间,佛家思想流露无遗。没有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丰富与影响,这样的伟大作品是不会出现的。

六、佛教文化对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文学的体裁非常单纯。诗是诗,词是词,散文就是散文,韵文就是韵文,志是志,列传是列传。同时代的印度文学作品则不然,它们基本都是散韵交错、说唱融合,手法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随着佛教的传人,这种文体和创作手法被带人中国,使中国产生了一种散韵、说唱交错的新文体。如:后世的弹词、平话就是这种创作手法传人的结果。佛教传人之前的中国志怪小说,一般都十分短小,每篇仅以一个故事为主,从头到尾平铺直。佛教经典中的印度故事则不然,它一般都以一个主要故事为骨干,在叙事过程中再穿插许多小故事。如《摩诃婆罗多》即属此型。这种叙事方法对中国的小说创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推动了当时的唐传奇的创作。胡适曾经说过:“印度的文学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离奇曲折,结构宏大,故事中引套着故事。这种葡萄藤式的叙述手法,都是古中国所没有的;他们的输入,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七、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评理的影响。佛教不仅对我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过直接的推动作用。佛教提倡的直觉、思辨等方法,与文学创作理论有许多默契之处;佛教重视超脱客观环境的牵累,追求清净的精神境界,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认识,也有某种相通之处。因此,佛教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着名的文学批评典籍《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并称中国文学批评典籍的双璧。两书皆以佛教思想诠释他们的文艺批评理论。另一本诗歌批评理论书籍《诗品》,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昧外之旨”,即作品的弦外之音,把韵味和含蓄作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也是缘于佛教思想。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作《沧浪诗话》,运用佛教的顿悟之说,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这种追求意在言外、强调形象思维、审美判断的思想,对文学理论有很大贡献。禅宗思想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更是巨大。宋代“以禅喻诗”已经成为风气,“诗禅之喻”几乎成为流行的口头禅。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文学批评家以禅家的理论来论述诗词的创作、欣赏和评论。

总之,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我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为中国文化增光不少。此外,佛教在雕塑、绘画、音乐、建筑方面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它们又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

作者:蒋守丰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