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语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无论是在文章中还是在口语中,几乎每天都会从我们的嘴里或者笔下蹦出几个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一般来说,成语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它是用来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我们张嘴说出的可能就是一个佛教成语,但是我们几乎忽略了它的佛教特点。
当一个人放弃本来的职业转行去做另外一个职业时,我们会说:他是半路出家。半路出家就是佛教成语,它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人们用它来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就是指代表佛法僧三宝的寺院殿堂,它原来的意思是说,人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才想起到寺院去寻求帮助。后来比喻成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某人求情的时候,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僧、佛都在“三宝”之列,都是世人敬重的对象。“僧”正在修行中,而“佛”已完成修行,“觉行圆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这方面的情面。意思是务请高抬贵手,给予帮助或宽恕。在《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写到:“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又比如周而复在《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中写到:“当然,朋友有困难不好袖手旁观。最近公会方面又约我谈了,不看僧面看佛面,总得给公会一个面子。”
而有些我们常用的成语,我们几乎忘了它原本是佛教最先使用的,比如:生老病死、指点迷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痴心妄想、三生有幸、两世为人等等,这些成语都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但是如今已经被人所忽略了。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在《法华经》中这样说:“生老病死,四苦也。”而在《百喻经·治秃喻》中写道:“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天他在王城四门分别见到分娩、老人、病人、送葬的景象,因而决心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道,以期超脱生老病死之苦而达彼岸。《敦煌变文集·八相变》有诗云:“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千万总成空。”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也写道:“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在今天,生老病死被人们用来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指点迷津中的迷津是佛教用语,是指迷妄的境界,而指点迷津的意思就是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比喻轮回犹如苦海,因为众生颠倒迷离,以假为真,执着虚幻,因此在轮回的苦海中颠沛流离,无有出期。只有通过佛法的学习,才能明白人生实相,才能到达智慧的彼岸。现在我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当一个人有不切实际的想法的时候,我们会说他痴心妄想。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是指贪嗔痴。痴是用来指人的痴心:心思沉迷于某人或物。因为痴迷,所以有妄念、妄想产生。这个妄就是指:荒唐,胡乱,不切实际。指一心想着根本无法实现的事。因为有痴心和妄念,所以众生有痛苦产生。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的一句客套话是三生有幸,三生是指前生、今生、来生,佛家有三世因果说,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生果。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圆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十月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
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泽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
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曾有学者统计,我们常用的佛教成语有500-600个之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华文明起到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各位,你知道多少佛教成语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