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佛教与海外交流

□吴远鹏

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古印度产生后,大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吴晋之际经由北方传入福建。西晋初年,在今泉州—丰州一带已有中原汉人沿江聚居,太康九年(288年),泉州有了最早的佛教寺院———九日山建造寺。

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精于大乘佛教的西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抵达泉州,挂锡九日山建造寺,讲佛、播道、翻译《金刚经》,佛教也从海路传入泉州,开创了泉州佛教与海外交流的先河。拘那罗陀是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在华期间翻译佛经49部,共142卷。他致力于宏扬印度瑜伽行派学说,对佛学中的唯识论、“三性”等阐精发微,多有创建。拘那罗陀到泉州,促进了佛教在泉州的发展。

唐代,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泉州佛教与域外交流持续进行。天宝年间(741~756年),泉州超功寺昙静法师跟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为鉴真24位弟子之一,鉴真、昙静等在日本被授予“传灯大法师”尊位,昙静后来在日本担任戒师。大中年间(847~848年),天竺僧人智亮来泉州弘法,居开元寺东律院,因他四时都袒一膊,故称袒膊和尚,后因慕德化戴云山“幽绝可庐”常言“身在紫云,显在戴云”,遂与其师慈感结庐戴云山修持,时有驯服老虎伏其侧。智亮在泉州—德化弘法期间,学习中国文化,能作汉诗,现存有咏戴云山二首:

其一:戴云山顶白云齐,登顶方知世界低。异草奇花人不识,一池分作九条溪。其二:人间漫说上天梯,万转千回总是迷。争似老夫岩下坐,清风明月与心齐。

智亮后在开元寺居室示寂,其弟子将其身运往戴云山塑像奉祀,崇为戴云寺开山祖师。唐末泉州智宣和尚从陆上丝绸之路“结侣渡流沙”到天竺国求法,在印度住了25年,“所至国土,怀古寻师,好奇异,聚梵夹,求舍利”,《东南亚的福建人》记载智宣在海外游历三十余国“取道苏门答腊,在室利佛逝学习梵文,翻译佛经”。

五代时,有西域僧人朝悟持辟支佛舍利,来居泉州开元寺修法,“数有异征”,寂灭之后,寺僧依其容貌刻木为像敬奉于功德堂,号木头陀,又称挑灯道者。又有高丽僧人元衲来泉州,泉州刺史王延彬为他在丰州建福清院,延以居之。

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天竺国僧人啰护哪航海至泉州,番商因为他是外国僧人,竞相以金缯珍宝布施,啰护哪用所得财物在城南购得一隙地建佛刹,有殿宇三进和放生池,称宝林院。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日本近江园城寺僧庆政上人来泉州,翌年返回,带回福州刻本的《大藏经》,庆政上人还将当时在泉州阿拉伯侨民中流传的阿拉伯诗歌集《波斯文书》带回日本。咸淳三年(1267年),日本法师大拙祖能率数十位僧人到泉州开元寺修法学禅,后回日本在楞岩寺讲经,听者竟达3万多人。

明清时期,泉州港渐次式微,泉州与域外佛教交流活动亦受影响。至清初,方又有黄檗宗隐元禅师和首座弟子开元寺僧木庵禅师率慈岳、定琛、慈庵、道和、雪机、喝浪等僧人及佛教画师黄福官东渡日本弘法,开创了日本佛教盛宗———黄檗宗。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