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孝

佛教创建于印度,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与儒、道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在《大乘本心地观经》中记叙“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据经载,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毕陵伽婆蹉,想以衣食供养贫穷的父母,请示佛陀,佛陀集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诸比丘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梵纲经》中认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无不众之受生。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是报父母恩的扩大。佛教的中国化,使得作为女性

形象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信众中广为传播。

《汝州志》记载“妙善得道成观音的故事”:春秋时代(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夫人宝应始怀三女妙善,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天华,遍及内外。即生不清而鲜洁,梵香端严,五色云覆其身,国人曰:圣人生出世之征也。

楚庄王生重疾,医曰:“须亲人血肉和药,病方能治”。长女、次女均不愿,唯在香山寺修行的三公主妙善闻之,即刻将眼手剜割调药献父治病。服后病果然痊愈。上天神灵被孝心感动,妙善公主在大香山得道,现千手千眼庄严宝相。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