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南雄

编者按:自从佛学由印度传入中国,由汉至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之中,佛学整个的被中国文化吸收。到了唐宋时代,印度的佛学文化已完全变成中国文化的宝库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我们可以不信佛、不学佛、不作佛,但是一定要了解佛,否则,谁堪称作中华儿女?佛学盛行中国几千年来,在南雄这块物华天宝之地得以彰显,涌现出众多高僧大德,寺院之多在整个粤北地区绝无仅有。

1、黄龙宝觉心禅师:禅师出於邬氏、讳祖心。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明年试经业。而公独献诗、得奏名。剃发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於是弃之、入丛林。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难其孤硬、告悦将去。悦曰、必往依黄蘖南公。公至黄蘖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悦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试阅传灯、至僧问多福禅师曰。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曰、一茎两茎斜。僧曰不会。福曰、三茎四茎曲。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径归黄蘖、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公从容游泳、陆沈众中。时时往决云门语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许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纤疑在、不到无学。安能七纵八横、天回地转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岩真禅师。真与语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殁。乃还黄蘖。南公使分座令接纳。後来南公迁住黄龙。公往谒。泐潭月禅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谓政不自歇去耳。乃下乔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後。我以无学之学、朝宗百川。中以小疾医寓漳江。转运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禅学。见杨杰次公、而叹曰。吾至江西、恨未识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见南也。公立见公剧谈、神思倾豁。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已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卓下。公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自已哉。又尝与僧论维摩曰。三万二千师子宝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碍。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为别假异术耶。夫难信之法、故现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来自有之物。何故复令更信。曰、若无信入、小必妨大。虽然既有信法、从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楼阁门前才敛念。不须弹指早开扃。善财一去无消息。门外春来草自青。其指法亲切、方便妙密、多类此。南公入灭、公继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乐从事於务。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而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州。虚大沩以致公。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公曰、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已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其後虽有住持、王臣尊礼、为天人师。今则不然。挂名官府、如有户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岂可复为也。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公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公为举其纲。其言光明广大、如青天白日之易识。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还同说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说。其食要在自巳亲尝。既自亲尝、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复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显、要在自已亲见。若能亲见、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观一切语言文字。皆是表显之说、都无实义。如今不了、病在甚处。病在见闻觉知、为不如实知。真际所诣。认此见闻觉知、为自所见。殊不知此见闻觉知。皆因前尘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境界。即此见闻觉知、还同龟毛兔角、并无所归。师直闻所未闻。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承谕昔时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已来习气、未能顿尽。然心外无剩法者。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若起此心、翻成认贼为子也。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至随病设药。纵有烦恼习气。但以如来知见治之。皆是善权方便、诱引之说。若是定有习气可治。却是心外有法、而可尽之。譬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能明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公以生长极南。少以宏法、栖息山林。方太平时代。欲观光京师。以饯馀年。乃至京师。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尽礼迎之。庵于国门之外。久之南还、再游庐山。彭器资之守九江、公见之。器资从容问公。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公曰、有之。曰、愿闻其说。公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於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乞食随缘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可以想见公人物。黄龙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众矣。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之见、或慢谤。承颜接辞、无不服膺。公既腊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於南公塔之东、号双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传。

赞曰、公於南公圆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时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来。今既不来昔不往。白云流水空徘徊。谁云秤尺平、直中还有曲。谁云物理齐、种麻还得粟。可怜驰逐天下人。六六元来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语。此老为克家之子。呜呼陨此伟人、世间眼灭。惟此未尝不心折。读其陈迹。尚若雨霁之夕、望东南之月。皎然万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2、南安云封寺圆禅师:法名道圆。性纯至。少游方。虽饱参未大通透。闻南禅师居黄檗积悴庵。往依之。一日燕坐下板。闻两僧举百丈野狐因缘。一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脱得野狐身。一僧应声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堕野狐身耶。圆悚然。异其语。不觉身起上庵头。过涧忽大悟。见南公。叙其事。未终涕交颐。南公令就侍者榻熟睡。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无忌讳。丈夫气宇如王。争受囊藏被盖。一条楖栗任纵横。野狐跳入金毛队。南公大笑。久之。又作风幡偈曰。不是风兮不是幡。白云依旧覆青山。年来老大浑无力。偷得忙中些子闲。云庵老人。常手疏此二偈。大称赏之。谓其机锋不减英邵武。后住大庾云封寺,莫知所终。

3、智通禅师:法名慧寂,俗姓叶,号小释迦。十七岁依宝林通禅师削发为沙弥。出主袁州仰山寺(江西宜春),与师共创沩仰。

4、处微:俗姓曾。少于本郡寺院出家。在南京道巘禅师处得法后直承南岳法系。

5、函罡(一作番禺人):俗姓曾,名起莘,法名天然。崇祯六年中举,闻佛法,弃任宗禅,参道独禅师而得法,父母妻儿皆出家。着有《瞻堂诗集》《楞严直指》等。

6、今音:字梵音。全家遁入空门,于罗浮华首台得兄传授心法,后随兄至广州。

7、今冉:字束机。挥书作画筹款建无着庵,花十年建成,尼庵至今犹存。着有《来机法语》、《无着集》行事。

8、今沼:字子昭。善绘能诗,住光孝寺多年。

9、今摩:名琮。随祖父母同日落发出家,得法于父。隐居于庐山鹤鸣峰,编着有《鹤鸣诃衍杂录》。

附:

1、西竺庵:在洄龙塘,僧智一创建。

2、渡山寺:在水南村,康熙丙年(1662年)僧志和建。

3、青莲庵:在太平街,旧名石桥。

4、长春庵:在宝阳街五里山。

5、观音堂:在世显街。

6、祖师堂:在世显街。

7、青云庵:在城南三十里棠山村,康熙(1662年)僧本光建。

8、廻弄堂:有二,一在下湖村;一在里仁乾村。

9、华林寺:一在闻韶,一在五渡村。

10、龙华寺:在城东谷树塘,嘉靖二年建。

11、延寿寺:在里仁村,城北三十里。

12、莲花寺:在主田村。

13、祗林寺:在城北二十里扬力岩,有唐成公祖师(号澄虚大师)肉身。

14、云峰寺:在梅关侧,唐时初名梅花院,距县城七十里,有祖师塔锡杖泉,放钵石,俗名挂角寺。

15、延祥寺:在城东二里,宋大中祥符(1008年)建,世传异人所造,前有三影堂,有塔九层。

16、洪山寺:在县治右乐善街,宋端平三年(1237年)建。

17、花林寺:在城东八十里鱼产村。

18、龙泉寺:在灵潭都麒园林中,寺存龙泉井深百余丈,旧传通海眼,苏东坡有题诗。

19、光孝寺:在水城,唐武德中(618年)建,内有三松堂,后为浈江学社。

20、晓真寺:在县内,唐咸通时(873年)建。

21、报本寺:旧名金相寺,在城东三里,唐咸通时(873年)建。

22、真觉寺:在世显街。

23、梵云寺:在县北,祥符二年(1010年)建。

24、西山寺:在元泰定间(1324年)建,后为兵备道暑。

25、兴隆庵:在水南村。

26、温泉寺:在皧水塘。

27、法华寺:在长岭头。

28、白云庵:在古塘村。

29、仁和寺:在北教场。

30、接龙庵:在田边水。

31、校椅庵:在大坝村。

32、冯洞庵:在大岭背。

33、观音山:在寒地村。

34、天龙寺:在上坪园。

35、镇龙庵:在密下水。

36、周堂庵:在水坑村。

37、山角岭庵:在山角岭。

38、青云寺:在孔地村。

39、高山庵:在西洞村。

40、宝宁寺:在小竹村。

41、旃坛林:在水口桥。

42、廻栏庵:在古头村。

43、西来寺:在新路口。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