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地古迹
圣地古迹
【蓝毗尼(lumbini)】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亦译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腊伐尼等。在今尼泊尔境内靠近印边境小镇鲁明迪旁,是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一座花园。据说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夫人摩耶产期将临,按当地习俗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时,在一棵娑罗树下生下了释迦牟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来此朝拜并建石柱留念。
蓝毗尼遗址中央是白色的摩耶夫人祠。祠内有摩耶夫人诞子浮雕。浮雕表面虽已残缺不全,但人物轮廓尚可辨认。祠南是一长方形水池,池旁有一棵大菩提树。据佛教传说,摩耻夫人诞子后就在当时长满了青、白莲花的水池中沐浴净身。着名的阿育王石柱在摩耶夫人祠西。据玄奘记载,石柱“上作马像”,“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扑地”。现该柱存高7.2米,柱头马像已失,柱体有裂缝一道,似系雷击所致。石柱离地3米处有婆罗迹字体阿育王铭文:“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引者)于灌顶之第二十年亲自来此朝拜,因此处乃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兹在此造马像、立石柱以纪念世尊在此诞生。并特谕蓝毗尼村免除赋,仅缴收入的八分之一。”
阿育王石柱是1896年被考古学家发现的。在此后多次的勘查发掘中,又发现了不少孔雀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朝时期的遗物。近年来,一些外国佛教徒先后在此修建寺庙。尼泊尔***也新修了一些塔、寺,并计划在联合国资助下修建神圣花园、蓝毗尼新村的寺庙区。(
【迦毗罗卫(Kapilavastu)】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的故乡。亦译劫比罗伐窣堵、迦毗罗婆苏都、迦毗罗蟠窣都、迦毗罗、迦毗梨等。意译妙德城、黄头居处等。释迦族聚居的迦毗罗卫国的国都。中国的法显、玄奘都曾到过此城,但两人对它的位置的记述有所不同。近代以来,虽经专家努力探索,但至今未能确定其原址。
有人认为,今尼泊尔南部的提罗拉科特就是迦毗罗卫。它距相传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不远。这是印度考古学家穆吉克根据玄奘的记载,以1895年在尼泊尔泰雷地区发现的阿育王拘那舍牟尼佛石柱及1896年在蓝毗尼发现的阿育王释迦牟尼佛诞生石柱为线索,于1899年在提罗拉科特试掘后认定的。近年来,发掘工作已扩展到提罗拉科特周围地区,并发现了一些城垒和佛教遗址、文物,但尚不能完全确证该地就是迦毗罗卫古城。
另有一些人认为,迦毗罗卫的遗址应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距尼泊尔边境1公里处的庇浦拉瓦。它距蓝毗尼和提罗拉科特都不远。早在1898年,英人佩普曾在此地一佛塔中发现一个滑石制的舍利壶,上有婆罗谜字体的铭文:“这是释迦族的佛世尊的遗骨容器,是有名誉的兄弟及姐妹、妻子们(奉祀)的。”不少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在所谓“八分舍利”时释迦族分得的那一份。1972年印度考古局在上述同一佛塔的下层,又发现两个形态与质料同上述舍利壶完全一样的舍利壶,但两壶的大小不同,且无铭文。从出土情况判断,安放这两个壶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不久,又在佛塔旁的僧院遗址中发现了四十多枚赤陶制的印章和钵盖,其中一枚印章上有婆罗谜字体刻文:“奄!迦毗罗卫的提婆跋陀罗僧陀的比丘僧伽(所有)”。另一枚印章上为“大迦毗罗卫的比丘僧伽(所有)”。在一个钵盖上也刻有迦毗罗卫的字样。另在附近发现有若干用大砖砌成的建筑物和其他一些文物。据研究,庇浦拉瓦的地下文化可分4期,最古老的一期约属公元前8~前6世纪。因此,近来不少学者认为这里就是迦毗罗卫遗址,但仍不能确证。
【菩提伽耶(Buddhagaya)】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处。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约10公里处。主要的建筑物有高约50米的大菩提寺,形如金字塔,底层为边长各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寺塔第一层四角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但规模较小的金字形塔及圆顶。寺东大门前有一石牌坊,大门两旁则为佛龛,龛内及寺内大殿供有贴金佛像。寺的其余三面有60余根高2米的石制围栏柱,分别建于公元前5世纪与公元前2世纪。现在的石围栏大多为复制品,真品已移至各博物馆陈列。据说,大菩提寺原系阿育王创建,但后代屡加重建或扩建。寺西侧是着名的大菩提树,树下有一金刚座。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这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成佛的。周围有中国汉地及***地区、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遗址和释迦牟民留影窟遗址。近代曾在此发现五方北宋前期的汉文碑刻,现存加尔各答博物馆。(
【鹿野苑(Mrgadava)】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第一次讲法(初转***)处。又名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在今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西北约7公里处。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来此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讲佛法。7世纪玄奘赴印时,这里仍十分兴盛:“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后来逐渐荒芜。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主要遗址有:1、乔堪祗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2、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3、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馆藏另一珍品为释迦牟尼初转***像。(
【舍卫城(Sravasti)】
古印度佛教胜地。传为释迦牟尼长年居留说法处。亦译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佛教史上着名的祗园精舍所在地。据说拘萨罗国富商给孤独(又名须达多,意为善授)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波斯匿太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为这一举动所感动,亦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亦称“祗树给孤独园”。7世纪玄奘来此时,已“都城荒颓”、“伽蓝数百,圮坏良多”。1893年英国考古学家卡家汉在此进行发掘。出土的佛教文物大我收藏于勒克瑙博物馆。
【王舍城(Rajagrha)】
古印度佛教胜地。释迦牟尼传教中心之一。音译为罗阅揭梨醯、罗阅祗、罗阅、曷罗阇∵利∵城等。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在今印度比喻尔邦底赖雅附近,有新旧城之分。旧王舍城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建都之地,四周有鞞婆罗跋恕山、萨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罗求呵山、勒那山、萨簸恕困直迦钵婆罗山等五座山峰,佛经称为“灵山”。新王舍城系频婆娑罗之子阿阇世王所建,它在灵山五峰之外,距鞞婆罗跋恕山约两公里,规模小于旧城。释迦牟尼生前经常在此进行传教活动和居住。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们曾在此举行第一次结集。主要佛教古迹有:1、灵鹫山:亦称鹫头、鹫峰、灵头山、鹫台、鹞山,或音译为耆阇崛山、∵栗陀罗矩吒、纥哩驮罗尾吒等。此峰耸立于勒那山南麓,山上有许多天然石窟,传说释迦牟尼曾长年居此修行与说法。频婆娑罗王亦曾来此求教。考古学家曾在此山发掘出释迦牟尼的初转***像、过去七佛像、弥勒菩萨像及印章等物。2、竹林精舍:又称“迦兰陀竹园”。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王舍城的迦兰陀长者皈依佛教后献出的竹园;频婆娑罗王又在此修建了精舍。释迦牟尼曾在此宣讲佛法。此外,还有温泉精舍、七叶窟、伽兰陀池、毕钵罗窟、释迦牟尼舍利塔、提婆达多石室等遗址。(
【烂陀寺(Nalanda)】
古印度着名佛教寺院。意译为“施无厌”。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附近。据佛教传说,原系释迦牟尼大弟子舍利弗的诞生及逝世处,释迦牟尼本人亦曾路经此地说法。据藏文资料,最初创建该寺的是阿育王。4世纪游历印度的法显在《佛国记》中只提到此处有舍利弗涅盘塔,没有提到寺院。而7世纪游学印度的玄奘、义净又称曾在那烂陀寺居住多年。据玄奘记述,该寺原由帝日王创建,后经觉护王、如来王、幼日王、金刚王等陆续扩建。现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该寺是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一世(约414~455在位)创建的。最初是印度教庙宇。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载:该寺“庭序别开,中分八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辣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牖,交日月于轩檐,羯尼花树,加以流水逶迤,青莲菡萏,晕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外。……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5~12世纪,此寺一直是印度佛教重要的教学及研究中心之一。据说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着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僧人也不远恨里,负笈前来。在佛教上该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四吠陀等,此外,还学习因明、声明、术数、医方明等各种知识。寺内有三大图书馆,分别是称作“宝海”、“宝色”,意为所藏经书均为珍宝。12世纪末,该寺为入侵的穆斯林所毁,后遂湮没无闻。1861年,一批欧洲学者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及附近出土的碑铭,进行了初步的勘查发掘。20世纪初,印度考古部门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寺遗址达100万平方米。中央是一座四层的砖石结构的大殿。东边是僧房,洞室面向广院,室内有供休息的石床和安置佛像、经书的石龛,院内有井。西边是佛塔,佛殿。西南有一大塔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精美的佛像、菩萨像外,还有带铭文的铜板、刻有“那烂陀大僧伽蓝”字样的印章以及鸠摩罗笈多时期的铜币、陶器等。印度独立后,新建了那烂陀佛教学院,内设汉、藏、日、梵、巴利文等课程。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
【超戒寺(Vikramasilavihara)】
古印度佛教着名寺院和密教学术中心。又名超行寺、超岩寺。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等典籍记载。8世纪由波罗王朝着名君主达磨波罗所建,一直受到波罗诸王(750~1199)的保护,为国家寺院之一。位于恒河右岸山城岩石上,其遗址已不可寻,或为河水所吞没。据传该寺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藏有世量财宝、文物。全寺共有一百余座僧院,六处研究院。中心为观音殿,供奉男女诸神塑像,有六重门,每六置有守门学者接受各方问答、辩论或挑战。阿底峡在入藏前于1034~1038年在该寺任住持。密教大师罗特纳伽罗商底、那罗帕,都曾在此学习、撰述。1203年异族入侵时,成为主要袭击和掠夺的目标。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