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佛教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戈达麻”,帕召戈达麻指的就是佛教教主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
公元1~2世纪之间,印度佛教中分裂出主张“普渡众生”的大乘教派,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小乘佛教后来传至斯里兰卡,继而传到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省。关于此教最初传入傣族地区的时间,看法不一,主要有“盛唐时期”和“明初”两种说法。
傣族所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汉文佛教经典中被译为声闻乘。是佛教中的正统派别,传说这个教派最初的那批教徒曾亲耳听佛传教讲经。在佛教出现大乘后.才把正统的声闻乘称为小乘。南传上座部佛教宣扬人空、生空、我空,把人的生、者、死都说成是苦,是一种自利教,它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主张以布施“赕”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解脱的目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经三乘,一为经藏(修多罗藏),傣语弥“苏点打比打嘎”,主要宣传静心,第二乘经是律藏又叫奈凰藏,傣语叫“维奈”,主要宣扬佛教的教规戒律,第三乘经是论藏,又叫阿昆达磨藏,傣语“阿昆达磨比打嘎”,主要宣扬“慧”,即佛教的基本理论。这三乘经文有刻在贝叶上的,也有用绵纸“嘎拉沙”抄写的,每座佛寺都有保存。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人生提出了一种因果报应的理论。宣传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世说,即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这三世轮回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如果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磨姆纳火"--地狱,遭受油锅煎熬后,分身等罪,来世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由于这种理论的影响和恐吓,使得傣族形成普通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傣族佛教的宗派
傣族佛教分为几个宗派。在西双版纳的属润派,其内部又分为摆坝(山野派)和摆孙(田园派)两支派。在德宏和临沧一带的分为摆庄、多列和左抵等派。各派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戒律方面。摆孙、摆庄戒律较宽,寺院建于村内热闹地带,僧侣和信徒人数较多;摆庄派的一般僧侣可食肉、吸烟,乘车骑马,自由出入民家。摆坝、左抵、多列戒律严格,僧侣衣食简朴清苦。摆坝派僧侣原来隐居山林,终生独处。左抵派僧侣皆集中一处,由大佛爷率领过着集体而定期流动的生活。左抵、多列两派由于禁止杀牲食肉,信徒皆不饲养猪、鸡。
各派佛教的僧侣皆划分为几个僧阶。西双版纳佛教僧阶有九级之多,其他各派也各有数个僧阶。过去傣族的文化教育由寺院垄断,男子只有入寺为僧,才有可能通过宗教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西双版纳傣族男子从七、八岁起一般都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成年后多数还俗为民,成家立业,少数留寺深造,按僧阶继续晋升,成为终身僧侣。
傣族僧侣统称为“都帕桑卡”,“都”指佛爷一级的僧侣;“帕”指和尚一级僧侣。“桑卡”是梵语,就是汉语中的僧伽。出家为僧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当见习和尚,傣语叫“科勇”。∵傣族男童到七八岁时便送入佛寺初学教规教义.学习傣文字母,进行出家前的教育;第二步是置办出家用具。请教父主持出嫁仪式,披上黄色袈裟正式受戒,削发为僧,称“帕囡”(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内既认字学习傣文,又念经学习佛教经典。以后又随着年龄和所掌握的经文程度和年龄晋升为大和尚、二佛爷、大佛爷……。从和尚晋升佛爷要在中心佛寺的“波苏”(佛亭)内举行晋升仪式。
佛爷精通经文,又对教规教律坚信不疑,并愿意终身实践者,又可继续晋升为祜巴、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等高级僧侣。佛爷以上各级高僧的晋升、告假、还俗都要经当地召勐(土司)审核批准。
僧侣要按等级披“帕楞”(黄袈裟).柏囡的帕楞是一块长方形的黄布。叫“帕耶”;帕楞和帕囡相似,只是稍微宽大一些,都(佛爷)这个等级的帕楞规格是由长方7个小块、横方9个小块拼缝而成的黄袈裟.叫"帕拉那";祜巴级以上的僧侣则披长11小块、宽9小块拼成的黄袈裟。
都帕桑卡都要守十戒,其秩序是:巴纳(禁杀生)、阿顶纳(禁偷盗)、阿明(不通奸不玩弄女性)、茂萨(不说慌,又云:不记前仇)、书拉(不酗酒)、唯、嘎拉(不吃夜饭)、咱污(不坐高处)、省打鲁(不掌握经济包括不经商赌博)、拉杂几(不娱乐欢跃)、麻拉(禁戴花、不打扮)。
傣族佛教的传播
按照小乘教义,有二法不可违,一为佛法,一为王法,故历史上傣族佛教与傣族封建统治者关系密切。据傣文《泐史》记载,西双版纳第一代首领叭真入主该地时,已有“至尊佛主”之称。统治阶级借宗教势力巩固其统治,推行其政策法令,他们多在宗教节日决定重要政治措施或任免下属官员,高级僧侣晋升时要接受土司的赐封或得到认可,佛教寺院则授予封建统治者以高级僧阶的尊称。由于这种关系,使傣族佛教的传播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上而下传播,得到统治势力的大力扶持;二是在其传播地区具有全民性,∵对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深刻、巨大的影响。
由于小乘佛教适合傣族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过去一切宗教活动都具有村落共同体的性质。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僧侣的物质生活由本村群众供养,寺院还通过斋期和宗教节日,接受世俗信徒的布施。宗教活动颇为频繁,泼水节期间,要进行浴佛、堆沙、听佛爷讲经等奉佛活动;在傣历九月十五关门节至十二月十五开门节的3个月净居期内,要举行多次佛会;此外几乎每月还有种种祭佛参僧活动。
傣族佛教的经文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甚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着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西双版纳及孟连、耿马等地的经典大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其他地区多写在当地制作的构皮棉纸上。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