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社会功能探讨

释常耘

从社会学的意义来探讨佛教,佛教对社会有正功能和负功能之分。而本文只是从佛教对社会的正功能的方面进行肤浅的探讨。

中国佛教源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这二千多年中佛教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经历着风风雨雨,千变万化;不断深入民心,深入社会,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佛教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佛教从传入开始对中国社会就起了积极的作用和巨大的贡献。如佛图澄协助符坚治国献策;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翻译文学为中国历代文学及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佛教寺院带动社会经济等等许多方面,实所共鉴。

虽然并不是只有佛教才能担任文化代代相传的使命,但佛教文化的传承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决定着传承。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佛教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化的佛教体现在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佛教借助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解释佛教教义(格义佛教),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吸收了佛教教义,丰富了自身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开拓了传统思想的禁锢。

佛教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思想涵盖面极广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毕一生的精力也研究不透。二千多年佛教也培育了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等。东晋僧肇虽英年早逝,但对整个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巨大的贡献。僧肇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者,“他承魏晋以来玄佛合流的遗风,下开佛教哲学理论在中土相对独立发展的先河,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树起一座里程碑,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哲学篇章。”(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八大宗派之一天台宗判教思想的创立,曾对中国教育起过借鉴的作用。最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出现,及其后来的“心性说”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宋明理学的建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体系,吸收了丰富的养料。

曾有位文人说,如果你不知道佛教思想文化,就不知道自己的知识有多浅薄,就像不知道自己的家中有多少财物。全国佛教文化研究热的相继兴起,证明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性。

佛教艺术包括雕塑、建筑、文学、绘画等诸多方面。佛教艺术堪称是中国一绝,无疑给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都留下了宝贵的世界遗产。谈到佛教艺术不得不追溯到印度佛教艺术。早期的印度佛教是重个人修持,重解脱,不允许僧人从事艺术的。佛陀在世间弘法利生未曾反对过艺术,但艺术在佛陀教化中也未曾引起过积极的重视。印度佛教艺术受希腊文艺的再兴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犍陀罗佛像雕刻艺术。后期的佛像雕刻的像背光圈,是单纯的圆板;佛像头发,多为螺形,且有白毫相用足缦纲相等三十二大人相,相好端正富有慈爱的表情。表现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富有利他的思想(圣严《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艺术似乎继承了这一时期的佛像雕刻艺术。

佛教艺术随着佛法而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探索、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塔,最初是佛教徒用来安奉佛舍利的,并且对此崇敬礼拜,逐渐成为佛教一种建筑艺术。《法华经》中有塔信仰;《金刚经》言:若有人礼拜佛塔,即等于礼拜佛陀。可见,佛塔在中国不但是一种佛教建筑艺术,也是信徒心中崇拜的对象。据说中国佛塔最早出现在洛阳白马寺,而见於正史文字记载的是《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笮融所造的楼阁型的佛塔。“中国佛塔最初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唐宋以后逐渐建在寺旁或寺后。”(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佛教建筑艺术对中国历代的建筑影响深远,如今的园林,古建筑无不与佛教建筑艺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上海真如寺的元代大殿,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建筑,应县大木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的实物。佛教文学在印度佛教初期圣典时,文艺的气氛不浓,大乘经典一通行,即多采用文学的方式,如《般若经》为否定的表现法;《法华》、《维摩》、《华严》采用象征的表现法;《大乘无量寿经》则为感觉的表现法;密教的明咒乃是声音的表现法。(圣严《印度佛教史》)佛教经典有的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影响。禅宗思想更是影响了陶渊明、白居易、王维、苏轼等文人的诗歌。佛教翻译文学的出现,即丰富了文学的思想内涵,也增添了语言学的词语内容。文学方面,大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可以把他当作文学小说来阅读,来研究。语言学,如“借花献佛”、“不可思议”、“不二法门”、“昙花一现”、“平等”、“因缘”等等,数百条由佛教用语演化而成的成语更是汉语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大量的佛教新词汇加入汉语中,大大丰富了中国汉语的表现力,拓展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这不仅对中国文学,而且对整个中国思想感情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洪修平的评价恰如其分。

佛教在社会方面主要功能是范导人们的行为。在一些国家,佛教的规范本身就是其社会规范的核心。佛教教义、教理教规、戒律都是要求佛教信徒规范社会行为准则,信徒在社会的角色中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如果一个佛教徒能坚守佛教戒律而不犯,那么,社会法律的律条也同样不会犯,与其说是坚守佛教戒律,还不如说是坚守社会法律法规。由此可知,一个坚定信仰,坚守教规,戒律的合格的佛教徒一定会给社会带来安定。

“天下名山僧占多”全国名山大川几乎都是佛教寺院丛林,作为旅游景点,即可以参观旅游,弘法教化、丰富人类精神生活,也可以推动经济互动。如今大部分人的生活条件好,不太在乎物质来满足,倒是追求精神生活的越来越多,佛教寺院丛林刚好适合这个口味。佛教寺院的清净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人们正是在这种感觉中陶治自身的情操。佛教旅游文化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佛教四大名山慕名者不远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前去朝拜,不但可以欣赏山河大地的水青山秀的风景,吸收大自然的新鲜无染的空气,还能放松在城市中忙碌紧张的工作情绪。

社会福利,佛教更是急先锋者,也是自身发扬大乘佛教思想精神的表现。佛教讲“慈悲为怀”、“难行能行”。世尊在世间行化,最终目的也是在关怀人生。历来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唐朝禅宗南宗神会在朝廷被贬的第二年突发安史之乱,眼看唐朝就要毁于一旦,?在郭子义讨贼的时候急需军响,通过众人推举神会出山筑坛度僧,发放度牒收取一定的费用,以充军需。为此神会不但得到了平反,受到朝廷的重视,而且还为郭子义收复两京立下了汗马功劳。近代的圆瑛法师早年创办孤儿院,抗战期间为救国救民,组织僧人救护队,新中国成立后,又号召佛教徒“爱教必须爱国”。厦门妙湛法师更是热忠于服务社会,福利社会,为贫困的人设立义诊所,慰问孤儿,成立佛教慈善基金会。上海玉佛寺真禅法师每年向上海儿童福利院捐款几十万元人民币,成立真禅小学,让孤儿,残疾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知识,感受社会的温暖。当遇到洪水灾害时又是第一个站起来捐款捐物,带动广大信徒伸出援助之手,玉佛寺顿时成了捐款捐物的场所。佛教个人修行观注重出世,但也不忘入世之本,很多寺院也越来越注重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香港佛教》03年第9期P10。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