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中国云南省的上座部佛教
<<韩延杰>>
一般来说,佛教分为三乘:大乘、小乘、金刚乘。我国佛教,三乘俱足,门类齐全。广大汉族地区流行的是大乘佛教;蒙藏地区流行的是金刚乘佛教,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流行的是小乘佛教,严格来说是上座部佛教。我国云南省有八十四万傣族人、一万三千崩龙族人、六万布朗族人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有二万阿昌族人、三十万佤族人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
佛教甚么时候通过甚么途径传入中国云南省。在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公元前三世纪举行完第三次佛教结集以后,阿育王向外派遣传教使团,第六个使团以摩诃弃多(Maharakkhita)长老为首,带的《迦罗罗摩经》,目的地是润那(Yona)。有人认为润那包括现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另一种意见认为:阿育王派遣的第八个使团到达“金地”,这“金地”包括现在的西双版纳。据保存在混总佛寺的《佛教史话》记载,公元六一五年,佛教从缅甸的族地区传入西双版纳,在景洪建立了第一座佛寺瓦巴姐寺(Vabujie)。
根据西双版纳所属遮、海地方志记载,公元六三三年左右,佛教由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当时还没有文字,佛经靠口头弘传。公元九五九年至公元一○七九年间,缅甸蒲甘王朝多次与泰国打仗,西双版纳深受战争灾害,佛教随之衰微。然后恢复,佛教从泰国清迈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僧制。1
临沧、思茅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根据临沧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一四七三年,是从缅甸掸邦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传入靠近内地景谷的时间就更晚了。大约是十七世纪中期。因为这支佛教是从缅甸传入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寺内僧人称为“缅僧”或“缅和尚”,把佛寺称为“缅寺”,把佛塔称为“缅塔”,把佛经文字称为“缅文”,把主持佛教活动的法师称为“缅先生”。2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八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十至十五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形成很多教派,主要有林居派和村居派。林居派在西双版纳称为摆埧,村居派在西双版纳称为摆孙,这两派都是从泰国景迈传来的。原来景迈流行的是村居派,后来派人去斯里兰卡学习,回来后创立了林居派。瓦孙洛和瓦埧亮分别是景迈村居派和林居派的中心寺院,这两派都曾传入缅甸的景栋,村居派又从景栋传入西双版纳的龙、景洪、腊捧、易武、养和旺的傣族地区,林居派主要流行于布朗族地区和部分傣族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的界限越来越小,从居住地来看,林居派逐渐向村居派靠拢,后来林居派又出现了花园寺派,我国傣族地区的花园寺派是从泰国清迈传入的,清迈的花园寺派又是从斯里兰卡传入的。西双版纳的西定布朗山区和遮、海、混以及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是莲花塘寺派,它们是公元二世纪从缅甸景栋一带传入的。莲花塘寺派和花园寺派都属于林居派,因为他们都盛行于“润国”(泰国北部地区),所以又都属于润派。后来两派在戒律问题上发生分歧,莲花塘寺派主张严格遵守林居派戒律,花园寺派则主张改革。两派分别建立寺庙和布萨堂,分别组织佛事活动。
再往后,润派佛教才传入德宏、临沧地区。临沧地区的润派佛教和尚晋升“佛爷”时要藏在山林。村民找到他以后,用扎着鲜花的轿子抬回来,再举行晋升仪式。以此说明他很想过林居生活。在群众的请求下随缘而至。
西双版纳的僧人有六大等级:一、帕。相当于沙弥;二、都。相当于比丘;三、佑巴。相当于都统长老;四、萨密。相当于沙门统长老;五、桑拉扎。相当于僧主长老;六、松列阿伽摩尼。相当于大僧正长老。德宏地区的僧阶则有召尚(沙弥)、召闷或召掌(比丘)、召几(长老)等称号。所谓“佛爷”是对比丘以上(包括比丘)和尚的称呼。又根据年令、僧阶的不同称为大佛爷、二佛爷、三佛爷等,这些都是含混不清的词,究竟是指哪一等级的僧人,都不清楚,既不规范,又不科学。
摆罢派持戒紧严,主张过苦行僧生活,信徒不多;摆孙戒律松懈。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崩龙族、阿昌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教徒和俗人一样吸烟喝酒,信徒很多。
德宏、临沧地区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相传多列派又分出三派:
一、达拱旦。主要流行于德宏地区,信众多为崩龙族,四百多年以前由缅甸传入;
二、苏特曼。三百年前由缅甸传入,主要流行于德宏的瑞丽、陇川两县;
三、瑞竟。主要流行于定地区,这个派别是由缅甸瑞竟派长老塔玛沙拉(Tamasala)和玛哈沙密(Mahasami)于一五四六年传入的,缅甸的瑞竟派又是三位斯里兰卡和尚于公元九八一年创建的。
左抵派是从多列派分出来的,相传创始人是缅甸芒海人,本派由仰光传入德宏州的芒市,因为戒律太严,所以信徒很少。
关于云南上座部佛教的寺院制度,李弘学、吴正兴的《云南上座佛教考察报告》是这样描述:“西双版纳上座佛寺古时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级设于召片领所在地,称拉扎坦大总寺,它是统领全西双版纳的总佛寺,拉扎坦大总寺之下设十二个版纳拉扎总寺和三十六个总寺,再下一级就是由四所以上村寨佛寺所组成的布萨堂佛寺,即中心佛寺,最基层一级就是属于一个寨子的寨佛寺。”此外,还有由拉扎坦大总寺直辖的召片领府的若干“内佛寺,随着封建领主制度的废除,这种寺庙的管理体制随之被取消了。”现在由“佛教协会与总佛寺相结合,分级管理,以点带面的管理办法。州、县两级分别设立总佛寺,由州、县佛教协会管理,分(镇)或分片设立中心佛寺(戒堂佛寺),而这中心佛寺的设立注意到了教派的特点,方便信众,而村寨佛寺的教务工作由中心佛寺负责去领导和管理。这种从州到村寨都有与各级行政组织相对应的管理体制。”3
西双版纳的上座部佛教制度,和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浦寨基本一样,进佛殿要脱鞋。佛寺被视为神圣的地方,进佛殿脱鞋是对佛的尊重,那里的炎热天气,人们可以这样做。这种制度不可能扩展到寒冷北方的大乘佛教寺庙。上座部僧侣不忌荤腥,但见杀不食,过午不食,很有原始佛教风貌。上座部佛教以香花供佛,不烧香。
上座部佛教很注重“赕”,即布施,认为做“赕”有如下好处:死后升天;使子孙后代长得漂亮,生活幸福;父母死后有吃有穿;可以治病;多做赕,受人尊敬,生活富裕。不做赕会有下述灾难:发生战争,互相残杀;发生灾荒饿死人;父母分离;男女老幼患病;寨子里充满鬼。
上座部佛教还规定了赕佛节日及其活动4:
(一)赕帕。在傣历一月八日开始做佛事三天,向和尚布施袈裟;
(二)赕老轮瓦。一月谷子收割后,每户赕谷子起码一斗,做佛事一天;
(三)赕新年。又称为“能喝”或“京平迈”。傣历六月过年,是日早上各家抬祭品到佛寺滴水给已经死亡的祖父母或父母亲。同时还要放高升,划龙船,做佛事五天。相传有三个弟兄,一个住在天上,一个住在地上,一个住在海中。放高升,划龙船,是住在地上的兄弟与天上、海中的兄弟们联欢庆祝。
(四)赕坦(赕经书)。在傣历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佛爷和尚集中念经。人们给佛爷和尚钱,由他们抄写佛经;
(五)赕关门。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开始,需时二天;
(六)赕开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始,需时二天;
(七)赕星。关门至开门这段时间做小赕,每隔七天赕一次,每次两天。赕时男女老人都到佛寺住一夜,朝佛十一次;
(八)赕沙兰。在傣历十一月赕衣服、金银、生活用品给死去的父母和祖先,需时三天;
(九)赕岗;在傣历二月五日至十日,各寨佛爷集中念经,净戒五天。,每天两餐,晚上不得讲话;
(十)温帕(升和尚)。每年傣历四月至八月,年龄适合当和尚的孩子骑马或由父母背送,并携带被襑食品入佛寺当和尚,入寺前找好老干爷,入寺后三月不能回家,走路不能跨大步。
(十一)赕水神“乌巴若厅”。每年四月十五日举行;
(十二)赕暖帕短。傣历十二月早上,人们悄悄去赕年满五十不再还俗的佛爷。
(十三)赕“帕干厅”。佛爷谁遵守佛规最好,就赕给谁;
(十四)赕柯蒙。修桥。
(十五)赕迫帕召。傣历八月十五日,修补佛身。
(十六)赕墨哈班。傣历十一月,修来世;
(十七)大赕。两三年举行一次。
傣族做赕节日繁多,各略有差异,一般一年内至少做赕七次,即赕新年、赕关门、赕开门、赕星、赕坦、赕岗、赕帕。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云南省存有大量的用傣文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分为律、经、论三藏,律藏主要有《波罗夷》、《大品》、《小品》、《附篇》等;经藏主要有《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论藏主要包括《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论事》、《双论》、《发趣论》等七部,还有藏外作品《大史》、《岛史》、《小史》、《清净道论》等。除此之外还有傣族佛教学者的着作九种。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惜至今还没有进行整理研究。
上座部佛教对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文学、历史、建筑、绘画等领域,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上座部佛教的《本生经》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民间文学,如《阿銮故事》,宣扬业报轮回学说,阿銮曾经投生于雄狮、红白牙象、金鹿、草药、白鹦鹉等,这显然是受《本生经》的影响。《维森达腊本生》传入傣族地区后,进行了相应改造。这个《本生》故事主要描写维森达腊王子乐善好施,把自己的儿女送给婆罗门当奴隶,终于感动天神,使他回国继承父位,全家团圆。维森达腊很仁慈,值得歌颂,他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人难以接受。傣族歌手和诗人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叙事诗。在西双版纳现今流传着《朗玛娣》,描写维森达腊之妻的故事。还有《召渣里和朗甘哈的遭遇》,描写维森达腊子女的故事。又如西双版纳流行的《松柏敏的故事》,来源于《五十篇本生经集》第九篇《松帕敏本生》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
佛祖说道:松帕敏的弟弟就是现在的丢娃达,松帕敏的大儿子(宰信)是我的儿子,二儿子(郑达贡满)是我现在的弟弟,松帕敏的王后就是我的妻,松帕敏就是我。
《大隧道本生》故事在西双版纳的影响更大,叙事诗《召玛贺沙塔》、《召波拉》都取材于它。
因为傣族文学与佛教故事的密切关系,出现了专门从事改编佛教故事的“赞哈”,也出现了僧人文学评论家,如出版于一六一五年的《论傣族诗歌》的作者就是一位僧人。
注∵释
1参见李弘学、吴正兴着《云南上座部佛教考察报告》,载于《法音》杂志一九九四年。
2参见刀述仁、侯冲着《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载于《佛学研究》。
3参见《法音》一九九四年第七期。
4参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三》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