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宗小史∵二(日本/伊藤弘宪/秋山秀典/共着∵潮安王慧兰译/圆五居士眉批鉴定)

第四章∵广泽六流

(47)广泽流自宽朝传于济信。济信者,源雅信之子。初入劝修寺雅庆之门。后随遍照寺宽朝。禀灌顶之大法。住仁和寺喜多院。为东寺长者。兼法务。补劝修寺长吏。宽仁三年(宋天禧三年也)任大僧正。翌年,听牛车入禁中。僧侣蒙此宣,以济信为始。寂于后条天皇长元二年(宋天圣七年也)十二月,(48)寿七十有七岁。葬观音院灌顶堂后。

济信后传其法者,性信亲王也。亲王为三条帝第四皇子。年十四岁,从济信出家。十九岁,登灌顶坛。聪明超群伦。巧为昙梵书。人仰为高祖大师之再来也。白河天皇承历元年,(宋熙宁十年也)法胜寺落庆。为供养导师。敕司寺务。应听二年(宋元丰八年也)九月示寂。世称大御室。继其法者,宽助。宽助随经范出家。后于承历四年,(守元丰三年也)受性信亲王灌顶泻瓶。凡有所祈,无不显法验。以愈白河法皇之病,任大僧正。创成就院。是为第一世。名声普闻天下。时人称为法之关白云。

(成就院∵关白为日本最尊之官号。权尤大于宰相也。法之关白者。以世尊官。拟法权之尊重也。)

广泽流至宽助益盛。遂依其门下,分为六流。

(49)广泽六流者,仁和寺流,保寿院流,西院流,华藏院流,忍辱山流,大传法院流是也。

仁和寺流以觉法法亲王为祖。仁和寺自宇多法皇经性信觉行两亲王,至于觉法。代代以亲王为师资,嫡嫡相承,故尊称为仁和寺御流;而为广泽之正嫡也。觉法法亲王者,白河帝第四皇子。诞生于宽治五年(宋元佑六年也)年甫十四岁,随皇兄仁和寺觉行法亲王出家,后就学于宽助,付法泻瓶,为仁和寺之正嫡。薨于近术天皇仁平三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年六十有三岁;葬于高野山连花寺。故世称觉法法亲王为高野御室。

保寿院流之祖,永严也。或称下野阿阇梨,或称平等房;宽助付法之上足也。建立保寿院住之。遂成立(50)一派。仁平元年(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入寂。

西院流出信证。信证者,白河帝第二皇子辅仁亲王之子也。幼出家,后随宽助入坛受法,极密学之蕴奥!任一身阿阇梨,叙法眼。大治之始,为东寺长者,次领法务。五年,为成就院阿阇梨,赐阿阇梨五口;以祈雨有功也。鸟羽上皇师事之,寂于近术天皇康治元年。

圣慧法亲王者,华藏院流之祖也。圣慧者,白河帝之第五皇子,觉法法亲王弟。入仁和寺出家,随宽助禀金胎两部修习诸尊之秘法。任一身阿阇梨,叙三品。住于仁和寺华藏院。有学誉,自成一派,故即其所居为流名。保延三年(南宋绍兴七年)二月十一日迁化!付法之弟子为宽晓,至宽晓本流益盛焉。

(51)忍辱山流之祖为宽遍。宽遍者,源师忠之子。从宽连剃发,后拜宽助,泻瓶秘密之大法。久安四年(南宋绍兴十八年也)加任东寺长者。六年,叙法印,次领寺务,保元元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兼法务。应保元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任大僧正;六条天皇仁安元年(南宋乾道二年)六月入灭。宽遍初登和州忍辱山,再兴此山,遂立广泽流中之一义,故称忍辱山流。大传法院流者,觉镬上人所肇创也。语在后章。

第五章∵小野六流

小野六流为小野三流(劝修寺三流)醍醐三流。初,仁海之高第弟子成尊,成尊之门下出义范范俊明算三大杰。明算去之高野山。延喜年间,座主无空以事率其徒下山。自尔,金刚峰(52)寺座主,遂为东寺长者之兼职。野山衰落,明算志兴之!履真然之旧迹中院。自开中院流之一派,任高野之检校,再兴隆此山,高祖灭后二百五十余年之事也。

义范范俊两哲,齐名于成尊门下;一居醍醐,一居劝修,各竞其法验!遂为小野分流之始,而其流各人为三流。

劝修寺者,醍醐帝御生母藤原胤子之所建立。延喜二年(唐天复二年也)济高初任本寺别当,遂为世世真言宗之所。

醍醐流至义范之弟子胜觉,门下又分为三流。即定海之三宝院流,圣贤之金刚王院流,贤觉之理性院流是也。

胜觉于义范范俊二师,极密藏之蕴奥。为醍醐寺座主,东寺长者,法(53)务。寂于崇德天皇大治四年(南宋建炎三年)醍醐三宝院,其所创建也。

范俊传于严觉。严觉之徒,于时多杰出。遂有所谓劝修寺三流之分派。即宽信之劝修寺流,增俊之随心院流,宗意之安祥寺流是也。本寺三流,本称为小野三流。或曼荼罗寺三流。后以严觉居劝修寺,故别有此称。严觉随信觉剃发。后于范俊受传法灌顶。为其正嫡。任本寺长吏。本寺至严觉益盛。鸟羽天皇保安二年(宋宣和三年也)闰五月,入寂。

小野六流之内,三宝院流之祖定海者,左大臣显房之子也。初受教于醍醐寺义范。后入三宝院胜觉之室。传授瑜伽之大法。鸟羽永久四年(宋政和六年也)任醍醐寺座主。大治四年(南宋建炎三年)为东大寺别当。五年,天久旱(54)不雨。修定海醍醐孔雀经法,有功。赐阿阇梨五口。崇德天皇天承元年(南宋绍兴元年)为护持僧。长承元年(南宋绍兴二年)为窟阿院御祈,修孔雀经法。结愿之日,赏叙法印。二年,长者信证辞退,替之。任东寺一长者。翌年,兼法务。保延二年(南宋绍兴六年)祈除待贤门院之病。鸟羽上皇敕赐三宝院阿阇梨五口。四年,进大僧正。醍醐之有此任。以定海为初例。久安元年(南宋绍兴十五年也)辞诸职引退。五月四日,圆寂。付法弟子中,以元海一海等为最有名。三宝院流者,以定海而开。小野流之正嫡也。

金刚王院流出自圣贤。寺贤者,号三密房贤仁。师胜觉,受秘密灌顶。圣贤住金刚王院。盛讲演密法。因以为名。久安三年(南宋绍兴十七年也)正月灭。(55)世寿六十有七岁。

理性院流之祖为贤觉,圣贤之俗兄也。于胜觉处传授密乘,别为一派。保元元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三月,年七十七入寂,弟子有宗命宝心宗严等。

劝修寺流之祖宽信者,参议大藏卿写房之子。为严觉付法灌顶之弟子,兼学三论,后勤维摩最胜两会之讲师。久安元年,寺务定海引退,宽信继之。翌年,兼法务。宽信先住元兴寺。东寺长者,自定照以后,皆并学法相宗之人,二百年无绝。至是,宽信任之。严觉之后,以有劝修寺故称此流为劝修流。仁平三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三月示寂。承其法者,有行海雅宝明海仁济寺。

随心院流之祖增俊者,窟川中纳言国俊之子也。称小野中纳言阿阇梨。(56)禀严觉受秘密灌顶。住小野曼荼罗寺。后改称为随心院,故呼增俊之流为随心院流。二条天皇长宽三年二月入灭。

安祥寺流,起自宗意。安祥寺自慧运以后不振!宗意大树密幡。安祥又盛。久安四年(南宋绍兴十八年也)五月入寂。寿七十六岁,此为实严之正嫡也。

第六章∵修验道与两部神道

本宗之傍流有修验道及两部神道。俱萌芽于奈良朝前,中世以后大发展!于信仰真言宗,大有裨益也。修验道以役小角为祖。小角者,和州人,长于密咒,常修孔雀明王经。优游仙府,修练苦行。有年。开金峰山,遂起修验道之一派。其主眼,以崇拜山狱为一大特色也。小角灭,此后道不行!及圣宝再兴金(57)峰山,融入真言宗之妙义,已与小角时异其趣!然伴于密教之繁荣,势力渐增。自镰仓至德川,益极隆盛,至执密教世俗信仰之牛耳!天台宗人增誉,于鸟羽帝顷,亦唱此道,修验道前分属于两宗;属圣护院门迹者,称本山派,属天台。醍醐三宝院门迹者,称当山派,属真言。及明治初年,此道尝一废!十九年,三宝院及圣护院相期再兴修验道,自尔,仍属于两宗。

(吾曾读修验道诸秘着,其赤裸裸显现本有之作法。似尤明于真言教诸轨则。盖真言教犹有相传之经轨,而修验道则直取其至精也,然至其涉俗及附会处,亦形迹显然。)

两部神道起于本地垂迹说。盖我国当佛教初传,敬神崇佛之两思想,即起衡突。调和融化,至后世合为一矣。

本地垂迹说,起自何代?异说纷纭,大抵以奈良朝前期为是,当文武朝,伊势太神宫寺,迁于度会郡之(58)记事,灵龟间,藤原武智麻吕建立气比神宫寺等,亦微可识证。然未可谓神佛翕合本地垂迹也,至平安朝遂有神祈为佛陀化现之说,而以山王一宝神道,两部神道,为传教弘法之创说者,后世学者之附会也。平安朝已有神者佛化之说。至镰仓时代,更进一步,谓神祈即佛陀,神佛同体,佛陀权化现而为神,而本地垂迹说自此生矣!及诸神之本地佛定,则神佛翕合而为一矣。

镰仓朝代,此组织益发达,研究极精细,关于此类之着述较多。即如大神宫诸杂事记,耀天记,春日社古社记,沙石集,百因缘集,山家要略记,诸神本怀集,东大寺八幡验记等,不遑一一枚举。山王一宝神道两部神道,实镰仓时代之产物(59)也。附会之传教弘法,此中世纪历史哲学家之无知而妄说也。两部神道至德川时代益流行。仁和寺传御流神道。庆圆之神道三轮流,慈云之云传神道等,其最优也。其修习仪式,轨范于密教;实领有俗间信仰之一分野也。

第三编新义派之勃兴与教相义学发达时代

第一章∵兴教大师

弘法大师灭。复得后入唐之诸家。密教日益盛。日本佛教,殆为密教化矣。平安朝中期,真言宗之繁荣。凌压其他诸宗。朝廷频请真言诸高僧于宫中加持祈祷有灵应。故朝野之信仰益翕集。宇多法皇既落饰于仁和寺。皇子皇孙,相继归于真言宗,而入佛门。本宗之隆盛,达于极点。然平安朝末,野泽之分流。虽称事相繁荣期。而诸僧各争仪(61)法之傍正,诸山之僧侣,皆恃贵族之归仰!趋老宿,就官途。务一意梯荣,而他不之顾!斯际也;武士阶级勃兴;贵族之盛力日杀,而真言宗亦遂呈哀微之机运矣!际真言宗颓委当振之秋,叩仁和醍醐高野诸高德之门,更兼摄台密,起大传法院流之一派,翻密严新人主义之旌旗,唱立人境一致之大见之一伟人现,此即觉錽上人兴教大师其人也。

觉錽上人号正觉房。其先出平氏,窟河天皇嘉保二年(宋绍圣二年也)六月十七日。诞生于肥前藤津庄(今肥前藤津郡鹿岛町诞生院)父为肥前总追捕使,伊佐平兼元,世以武略闻。母桔氏,同国有德之豪家女也。小名称弥千岁麻吕,幼因事感,有出家志!年九岁,请于双(62)亲,逮父丧,念益固!时藤津庄为仁和寺领,庆照房入守代官于其地寻求法器,得弥千岁麻吕,乞之其母,携上京谒宽助,时嘉承二年(宋大观元年也)上人年十三岁也。至南都,就兴福寺圆如房惠晓学法相俱舍。又于东大寺觉树,东南寺门迹,探华严三谛之幽旨。极有空二门之奥义。

天永元年(宋大观四年也)年十六岁,归仁和寺。冬十月,随宽助剃发,改名正觉房觉錽。宽助察知上人为大法器,慈爱殊深,十八契印,两部大法,护摩秘轨等,悉以授之。

永久二年(宋政和二年也)受具足戒于东大寺戒坛院,后登野山拜祖庙,会阿波上人青莲,青莲知其为佛法兴隆伟器,大喜!时野山最禅院有明寂,为密学之秀,上人就受秘印密言,研(63)学修法无怠。

保安二年(宋宣和三年也)九月廿一日,上人年廿七岁,于仁和寺成就院道场,随宽助受三摩耶戒。领传法秘密灌顶职位。冬,访醍醐理性院贤觉,究一流之秘诀。再登高野山。幽居奥院。修求闻持法。悉地成。

(兴教大师修求闻持法八度,悉地未能现前。后受贤觉师之法,乃成焉,亦足见悉地之必可成,而不可容易得也。)

大治元年(宋钦守靖康元年也)受平为里之归依。献其私领石手庄为供,上人遂以建神宫寺。劝请神明一千余社。立僧坊其旁。是年,十二月,行落庆式,自为导师。职众以一门之僧侣。当是时,上人已成一家之业也。

(大传法院之建立∵岛羽上皇病困,梦僧为加持印明而愈,询之人,青莲上人荐大师,召见果梦中僧也。自此遂深受眷护)

大治五年(南宋建炎四年也)华藏院圣慧法亲王登野山,闻上人学听于青莲。召之,问所愿。上人愿立小堂宇。亲王为奏于鸟羽院。奉宣,遂得于野山建立小传法院。自此上人每得睿信,(64)屡奉谒。小传法院狭隘。不能修传法大会。奏得俞旨,别建大传法院;密严院。落庆供养时,鸟羽上皇幸临。导师倩西院信证勤之。时长承元年(南宋绍兴二年)十月,上人三十七岁也。初行大传法会。宿愿成就。上皇旨,以此寺为敕愿寺。赐相贺,弘田,冈崎,山东,山崎,涩田,石手等七庄。为传法大会之经费。善承二年(南宋绍兴三年也)上人志集诸家法流之大成。访诸流之硕学。故下高野山至京师。奏鸟羽上皇。愿许受秘法于他们自门之诸德。遂得就觉法圣惠信定海诸师,尽一宗之渊底。于他们则拜鸟羽之觉猷。极天台之奥旨。又得入鸟羽之宝藏,探讨秘书。大有所得。故学德声誉冠一世。

金刚峰寺座主职。自延喜朝,以东寺长者观贤之兼摄。自尔遂为东寺长都之兼职。上人以甚背高祖大师之遗告,后僧正之记文也。奏请简任高野山之硕德。长承三年(南宋绍兴四年)五月,以大传法院座主真誉兼金刚峰寺座主。真誉让此职于上人。高野僧众哗然。谓觉錽占有野山。京都诸山又和之,奏之朝,以东寺长者定海还补金刚峰寺座主职。上人退居密严院,实修内观,专忏悔自他之罪障。

保延二年(南宋绍兴十年)传法院与金刚峰寺。争论相贺之境域。金刚峰寺徒众。大举攻大传法院。欲加害上人。大传法院多被残毁。上人于根来山别创一乘山圆明寺居之。朝廷既罪金刚峰僧众。劝上人归山。然上人终(66)不归也。近卫天皇康治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入寂。年仅四十有九岁。付法弟子兼海、证印、融玄、信惠等最显。东山天皇元录三年十二月廿六日,谥兴教大师。

(大师尝于圆明寺西厢修字观。壁间现金色梵书字。光明照一室。大师迁化后,尚有痕迹在壁闻也。四十七岁时,修求闻持法于根来一百日,满愿时,有五百佛面漏出之奇瑞。今其峰犹名求闻持峰。或称五百头峰。)

第二章∵新义派之起源

自平安朝末期,真言宗名德渐灭。又禅宗自宋传来。净土思想勃起。真言宗益失其盛。赖朝既开,政治中心移于镰仓。武士实力越于公卿。朝廷之威权渐替。向来繁荣之真言宗。遂不免受其变革。当此时,仁和寺虽得御室觉性任总法务。而威力已微。醍醐亦然。东寺则自仁和醍醐两山之立。其实权已移。长者仅有其名而已。至保元平治之乱,平氏更压迫东寺。夺其诸国之庄园。故东寺遂陷于贫苦。迄建久文(67)觉上人之再兴。殿堂之颓废,达于至极。野山者,觉錽上人以后,融源兼海良禅等诸哲出,勤研学教相;然力不逮古。其时又各派分立,事相数十流。各自争为正嫡。徒有形骸而已;教相学之勃兴,新义派之兴起,亦时势之所造成也。

(日本自唐宪宗时,其君曰天智天皇者,任内大臣藤原镰足秉政。其后子孙联姻皇室,世执国权,皇后太子,均立己出,主幼则代报政。主长则为开白。前后三百余年,国中只知有原氏,不知有主。南宋之初,崇德上皇兴后白河帝争位,上皇倚源氏,白河倚平民。皆武族也。上皇败。是谓保元之乱,源义朝助白河胜上皇,继怨赏薄而反。为平清盛所平,是谓平治之乱。)

新义派之纪元,定于何时。古来虽纷纷其说。然自觉錽上人始;殆各派之所赞同也。上人于野山建立大传法院。尽瘁于兴隆祖庙。致来野山徒之反感。隐遁于根来。自尔,大传法院方,与金刚峰寺方,争斗靡息。虽种种争端有异。其根底不外乎新旧两思想之衡突也。

觉錽上人虽唱道新主义。而未尝标新义之名称。上人灭后。根野订和议。再兴大传法院于野山。院方之(68)学者,虽再向野山张法筵。及赖瑜出。新旧之争又起。至移大传法院于根来。此为新古分别之初生也。是故觉錽上人虽被崇为新主义之创始者。而新义之名称,则起于上人灭后四十余年之赖瑜,后世以上人为新义派之太祖。此如野泽两流起于宽朝仁海两师。而其起源则归于益信圣宝也。

(院寺两方,自觉錽上人后,争斗不绝。然皆世俗争权斗气之恶习而已。真出吾人意料之外者也。有所谓裳切骚动者,兹附录之,以供谈助。传法院座主日禅,着紫衣。乘手兴。从钝色僧四人。童子数辈而出。行道众七十口,皆着生绢子之裳袈裟。所司张威仪。执事着赤衣,都准法性寺之例。威仪颇盛。寺方讥其非例。遂至因辩而斗,因斗而死而伤。而毁破堂宇。谓之裳切骚动者,寺方切断院方行道众之裳也。)

第三章∵赖瑜与新义派之确立

新义派教义之萌芽。虽公认为觉錽上人。大成之则中性院赖瑜也。

赖瑜者,纪州那贺郡人。俗姓土生川氏。初入玄心阿阇梨室。后登野山,为大传法院之学徒。又游南都,习学三论唯识华严等。或至京师,于仁和寺传广泽流仪,或于醍醐报恩院,随宪深受十八印契口诀。(69)金胎两部大法。

文永三年(南宋咸淳三年也)登大传法院学头职。于丈六堂勤传法大会。初,大传法院与金刚峰寺。自觉錽上人灭后,虽一时平和。然因两者主义之相异,故感情全不融洽。屡生冲突。四条天皇仁治三年(南宋淳佑二年也)有所谓裳切骚动者起,破大传法院坊舍二百余。及赖瑜出。从事再建。既成,因住之。名中性院。

弘安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也)醍醐实胜之登高野也。赖瑜从受传法灌顶。三年秋,更受三重之印可。因自起中性院流之一派。大传法院之教势。依赖瑜而兴。其名声非唯压彼高野,且远及南都京师。

师既声誉卓着,本寺方已不喜。而其加持门说法义。与法身教主大异。(70)弘安九年(元至元二十三年也)传法建立大汤屋。本寺方以无先例反对。七月二十四日,突蜂起捣毁传法院。院方以众寡不敌。学头赖瑜以下,皆去之根来。又二年为正应元年(元至元二十五年也)三月,移传法密严二宇于根来山。大众亦永移于此。赖瑜不以大传法院移转为功。于圆明院道场。始行大传法会。此实新义古义别立之起原也。去兴教大师已百四十有余年矣。

瑜师既张新义之法灯。大成新义真言之教义。嘉元元年(元大德七年)冬,得病。二年正月一日,寂于根来中性院。世寿七十九岁。

(新义与古义之别,在于教主之为自证身与加持身而已。然加持身之说,实主张于赖瑜僧正,后世以新义教祖推兴教大师。然吾尝续大师全集。实未见有甚异于弘法大师之谈义也。后人虽引遗教录之言曰,佛果境界,甚深秘密,非九界众生,可见闻触知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而今为众生从法界无相之身,示现加持尊特之身。又引诸秘,释曰,大日报往普之悲愿,入加持之门者,以为大师主张加持身教主之证。然此等议论,求之弘法集,亦非必绝无。

观贤僧正般若寺疏钞曰,加持身者,漫荼罗中合尊也。此名佛加持身。当报身。亦名字门道具足佛也。亦名具身加持也。又曰从此自证身。从起加持身。。。意加持身者,是曼荼罗中台大日尊也。此即真言教主加持身说法之权舆矣。)

新古两派教义之相异。在于教主法身位之异其解释。即一唱自证说。一为加持说也。瑜师以前之学者,(71)皆取自证说。赖瑜根据兴教大师所相承之一法界系,于观贤僧正之般若寺抄,奉其曼荼罗中台说法***加持身也之说,而成立自证极位无说法,法身出加持门说法之教义。所谓自性加持身说法之论据。实新义派学说之渊源也。赖瑜据此而成立其教义。后圣宪出而衍其说,因而成全一派也。

赖瑜见解卓拔无比!其着作涉事教二相者多。新义末徒尊为龟鉴宝典!天文初,追赠僧正。

第四章∵教相义学之发达

平安朝中叶,为真言宗事相极盛时代。其末期,仁和醍醐等诸山衰微!事相亦随之。自镰仓时代,亘吉野室町朝代,则所谓教相义学发达之时代也。其尤着者;根来高野东(72)寺也。根来之圣宪,高野之宥快,东寺之赖宝杲宝贤宝,皆此时之英杰也。

赖瑜大成新义之学说。其后良殿,顺继,印俊,玄云,实算,赖豪,等诸哲辈出。义学之研究益盛,教风隆隆!最杰出者,圣宪也。圣宪于德治二年(元大德十一年)生于泉州,字正林,幼登根来寺,随中性院增喜传授密学。增喜爱其器量,又出入顺继赖豪二师门下,极教相之奥义;自此宪师之名高于一山。根山大众推任学头之位,而新义之教风益振矣!圣宪以新义之论题,过于广漠,欲简明之,遂刻苦瘁励。润色赖瑜之大疏愚草,着大疏第三重;及释论第三重;以便初学。新义学之发达,遂达于顶点矣!寂于明德三年(73)五月晦日。自是根来之声价益高。学徒云集。至其天正十三年(明万历十三年)之灭亡。极最隆盛时也。

高野山义学之盛。先于诸山。明算之再兴。不得志于京师者多登山。中有真誉心觉等诸学者。遂促野山教相兴起之运。兴教大师既立教相诸会。其弟子融源兼海等,衍大师之说。教风益增盛。至镰仓时代,有所谓高野八杰出。八杰者,法性、道范、尚祚、真辨、信坚、信日、觉和、玄海等是也。

(赖朝灭平氏。遂驻简于镰仓。幕府握全国实权。天皇徒凌空名而已。史家谓之镰仓时代。)

高野山之教相学,八杰后为最炽。有宝性院之宥快。无量寿院之长觉。长誉。释迦文院之快全等。诸哲中又以宥快为最卓出。

(传灯广录记快师作悉量钞时,以夜继日,一晚,有妇人绝美,提灯到师前。师骇曰,此山高祖禁遏妇人,何故尊妇兰人耶。女微笑曰,吾是镇护丹生津姬也。感汝遒劲,来临慰论。快曰,神光明照曜。何须提灯。神言。我无暗冥。养尔挑法灯也。便赐神歌。快礼谢。因咨悉昙余单重章等名义通局未决者。神即备授精决。忽然而没。)

宥快者,京都人。生于后村上天皇兴国六年。(元至正五年)父,左少将藤原宝(74)光也。登高野山。事实性院信弘。入坛灌顶。天授元年,(明洪武八年)信弘寂。替司院务。名渐着。三年,至山城拜安祥寺兴雅。极安流之奥旨。后受圆融院之归依。足利义满亦慕其高德。然师不望身之荣达。专从事着述。探祖师先德之抄疏。遂于野山集教相实义之大成。野山之教相学。此时为极盛之时也。故世人称之为应永之大成。晚年,退居善集院。应永廿三年(明永乐四年也)七月十七日寂。其所着之宥快抄。人人所知也。

东寺之讲学,已古自承和间。然其后传法会断续无常。后宇多上皇德治二年,出家于仁和寺。修定于嵯峨大觉寺仙洞。遂使大觉寺门迹中兴。法皇努力于东寺之兴隆。德治(75)三年二月,出东寺兴隆敬白文,东寺之讲学,遂再盛!劝学传法二会交开,而集教相之大成者,赖宝,杲宝,贤宝,所谓东寺三宝者也。此三大德,皆尽力于讲学之兴隆,就中杲宝最为特出!

杲宝者,德治元年(元大德十年)生于但马。幼来东寺出家,师宝严院赖宝。后于小野随荣海传三宝院流;又游南都,研性相,东寺观音院第一世也。贞和四年三月,登东寺劝学会学头职,妙达真言极理,称古今独步!

(吾读杲宝阇黎所着书,其推勘至精。谈理诣极,确能显发真言宗之精义。弘法大师之微意。似犹胜于宥快师也)

杲宝一生专务讲学献其精力于述作。文和四年二月,足利直冬山名时氏等,与尊氏战,布阵东寺,而杲宝以中流矢毕命闻!其着有口笔抄,演奥抄,十卷章疏,玉印钞,开(76)心钞等,不遑枚举。贤宝,其门下也。世以杲宝与赖瑜宥快二师并称真言教相之三杰!

第五章∵京都诸山之形势

(镰仓时代之真言宗)

自镰仓时代,朝廷式微,及新义派兴起,教相义学益隆,京都真言宗诸山,益苍黄如落日,又是时禅宗盛荣,握全国佛教之牛耳,真言宗益感寂寥!其问稍能维持其势力者,大觉寺及醍醐三宝院也。

(东寺之哀微)

东寺自德治间,制度已乱!长者严家亲玄圣忠等,一时三人任大僧正。亲玄虽补寺务,而驻关东不居东寺,寺务以代官替司,此用寺务代官之始也。又于南北朝不和时,不见有任命长者之命,宫中御修法又不行,其衰颓亦已甚矣!其间虽有荣海及所谓三宝等学者出,义学隆(77)兴,然不过一部学者之讲学而已,视往者真言密教之崇隆;修法仪式,冠绝天下,盖不胜其今昔之感矣!

(元末时日本足利尊氏反,举兵犯阙。后醍醐天皇奔吉野。足利尊氏别立光明帝于京城,至明初方合。南北分立者,五十七年。史家谓南北朝时代)

仁和寺虽有禅助国师,空助亲王等诸人杰出,而自后宇多法皇大觉寺之法流起,仁和之势力遂移于大觉,至宽尊法亲王时,仁和寺总法务之职务,至移于大觉寺行之,劝修寺随心院等,亦全不能举昔日之盛仪!不过为当寺之摄关王族之遁世所!门迹之荣誉,东寺法务之权,仁和寺总务之威,只存空名而已!

大觉寺本为嵯峨天皇之仙洞,亭和院时,以赐恒寂亲王,自此为真言修法之道场,自后宇多法皇入御当寺,新营伽蓝僧坊,故以法皇为中(78)兴之开基;后醍醐天皇即位之初,于此亲裁万机,尔后经性圆法亲王,至宽尊法亲王,仁和寺之势力移之此。南北统合之初度也,后龟山天皇入大觉寺落饰!

三宝院之贤俊,于足利氏之创业有伟功,故受足利氏之归依,至满济时,受义满义持之宠用,满济者,权大纳言今小路师冬之子,足利义满之犹子也。入三宝院大僧正贤俊室得度,应永二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十二月,补醍醐座主,从任大僧正;准三宫。是为三宝院门主准后之初例。后两任东寺一长者。永享七年(明宣德十年)六月十三日,以疾寂于京都法身院!时年五十八岁,称法身院准后。

初,将军义持薨,无嗣,满济谋于诸将,使青莲院义满还俗而拥立之(79)此即义教也。遂为其护持僧,常侍左右。操幕府之枢机。言无不听。威风赫赫。时人呼为黑衣宰相。义教将军免除三宝院门迹领守护之课役。满济弟子义贤所领之安堵亦如之。盖以酬满济之庸也。

(应仁为后土御门天皇年号。足利义满既统一南北,自任征夷大将军联幕。京师之室町。又遗子弟分驻镰仓重镇,各置管领。后以争立义政后。交战于京师。十一年始平。京师化为来土。是谓应仁之乱。)

应仁大乱。京都大化半为焦土。大小诸山被殃。自尔无复兴隆。以逮于德川时代。

第一章∵根来山之灭亡

根来山之兴隆者教相学。有称行人者,司管理林园。保护寺领。当昔大传法院之建立于野山也。辨博之徒,盛述法义,以与金刚峰寺方对抗,其徒众分为学侣行人二道。行人司香花饷米。学侣则专心学道。此高野山学侣行人之起原也。行人管理寺领遂至渐次得势。根来自赖(80)瑜以来。亦分徒众为学侣行人。以各尽其力能。自南北朝至足利时代。诸国屡事战争。弱肉强食。盗贼蜂起。军卒或人诸寺、掠夺寺领。破坏堂宇等。根来亦不能免。于是有特设机关防备之必要。遂自行人而变为僧兵。根来山僧兵之起。于应仁间。其最有势力者。在战国时代也。岩室坊,阏伽井坊杉坊等之行人方。跋扈于根来一山。根来行人乃于此时代,悬旗整阵。或与信长抗。或党家康而战于小牧。为史上有名之事也。

寺院之畜僧兵,虽不无非法。而根来于此战乱时代。学侣得淬精教相论之发展。七十万石之寺领之得以安全者。则亦僧兵之功也。

安土至于桃山时代。根来徒众之势(81),达于绝顶。与纪州之乡土,杂贺党,太田党团结。屡屡苦信长之军。信长于元龟间。灭睿山。方企图灭根来。未成而毙于本能寺。

信长殁后。天下之形势一变。诸将各窥乘其隙。最盛者家康与秀吉。互争雄长于东西。秀吉军出东国。与家康决。家康密约根来及杂贺太田诸党。先攻击秀吉之大坂城。秀吉闻。以根来徒众之强暴。非先破灭。不可出兵于东国。天正十三年(明万历十三年也)三月,遣使根来。求返寺领。根来徒众不应。且袭击居间斡旋者高野木食应其上人。秀吉大怒。使副将秀长秀次等率大兵功根来。根来增兵九千与什贺党太田党阵积善寺城。秀吉攻破之。遂围根来山。根来徒众虽防战。而力已不敌。(82)∵除大传法院及大塔外。坊舍门廊等二千七百余宇。悉被焚尽。徒众散之四方。此实天正十三年三月廿三日事也。距正应元年,赖瑜移大传法院于此处,二百九十八年。

于此战涡中,得脱之学侣,皆遁于野山。故根来山虽灭,而新义之宗风得永。是故新义之教学,因行人之保护而发达。根来则因行人而灭亡也。

第四编∵新义隆盛时代

第一章∵智丰两山之分立

根来山之赖瑜圣宪二师起。新义之学风大振。讲学之徒,四方云集。硕学高德辈出。继承启发。厥绩茂焉。其后学侣分常住方客方二派。常住方常为上坐。然及文明年间,玄瑜坊之道瑜自客方出。学德风靡一山。遂得登学头。学徒慕其德。至称为能化。是为能化之嚆矢。与道瑜同时,常住方有小池坊赖誉。声誉亦高一山。亦称能化。能化之权力渐增。学头之职,至移于能化(84)也。其后智积院日秀出。弘治二年,晋山起论义。继日秀有妙德院赖玄。天正二年,(明万历二年也)制定论义法度。自此,论义渐普遍化矣。

日秀下有智山祖玄宥。赖玄门有丰山祖专誉。二师学德在仲伯之间。玄宥为客方重。专誉则常住方之秀也。天正十二年(明万历十二年)八月十一日,玄宥让能化之职于专誉。客方不满意,乃集尊胜院。又以玄宥称能化。学徒两分。是为智丰两山分立之滥觞。

根来山之罗秀吉之兵燹也。学徒逃之野山。欲于其处再建法幢。然觉錽上人逐。赖瑜退。近者根来徒众,又新加迫害于应其上人。根来之僧众,自不喜新义者僧众之住山。是故专誉入泉州国分寺。玄宥隐于(85)北野也。其后专誉受大和太守丰臣秀长之请。移住丰山。而丰山之教学起。

玄宥受家康之归依。于庆长五年,付嘱京都丰国之寺院三宇。名智积院。于此数立教幢。是即智山之权舆也。

丰山神乐院长谷寺者,初以天武天皇之敕愿,令弘福寺之道明上人,于大和初濑川建立。是即长谷寺也。其后圣武朝,得道上人于此建寺,安置二丈六尺之十一面尊像。开眼供养。行基菩萨为其导师。有敕使之下向。颇极盛仪。中世以后,长谷寺衰。为兴福末寺。战国时代,受六方徒众之蹂践。坊舍荒废。会丰臣秀长守和州。悲长谷寺之颓(86)废。闻专誉名。迎移之丰山。此则长谷寺再放光辉。永为丰山总本山之基础也。

智积院者,家康庆长五年,与丰国明神附属之寺院三宇于玄宥。以后学徒云集。以宇狭,不适树法幢。家康又以祥云禅寺与第三世日誉。其寺,极庄严。因改称五百头山根来寺智积院。而寺基渐确立。

第二章∵专誉与玄宥

专誉,字宫贤。俗姓石垣氏。和泉大鸟郡人也。生于享禄三年。九岁,登根来。投玄誉之室。十三岁,剃发,受戒,性好学。玄誉喜,称其为童人中之骏。后至南都。学唯识于多闻院英俊。听华严于四圣坊宗助。

时真言宗诸僧,必至南都学性相学(87)。盖遵高祖大师御遣告之意也,遗告曰,末代弟子等,可兼学三论法相。专誉亦依此例。游学南都。又于三井睿山,学四谛三观之法理。更至醍醐,谒无量寿院尧雅,授诸尊之威仪契等。极密藏之蕴奥。其后于根来山随圣空,继承中性院之一流。学成之后,住妙喜院。屡于小池房张讲筵。发辉幽旨。名声优一山。天正十二年(明万历十二年)八月十一日,能化赖玄,以老龄不堪重任。乃让其席于专誉。天正兵火,遁入古乡泉州国分寺。宥意日誉典慧等诸弟子皆随之。后以尧雅召。出京至醍醐,开讲肆于此。再归国分寺。天正十五年,再入丰山,建法幢。学徒云集。天正十六年,请于秀长,再兴长谷寺之殿舍。丰山之创(88)立完成。

秀长寻寄进寺领三百石。天正十八年,德川家康以长谷寺为武运久长之祈愿所。自尔家康崇敬颇笃。师于庆长九年(明万历三十二年也)五月无日寂于小池坊。世寿七十五岁。葬于奥院。

专誉灭后,性盛为丰山第二世。后至第七世信海,丰山法幢益振。至十世亮汰,为丰山教学最隆振之时也。

智山第一世玄宥者,下野皆川人也。字尧性。俗姓膝付氏。年七岁。随持明院宥日剃染受戒。后登根来山,研义学。归持明院,开讲筵。居数岁,归根来,极新义之奥旨与专誉等游学南都。学性相于兴福东大寺等。又与专誉登台狱,听天台(89)深义。天正五年,受日秀之遗嘱。住于根来智积院。天正十二年,以专誉受能化。玄宥亦受客方推为化主。如前述。

天正十三年,玄宥又去根来。自高野山寓醍醐。后移于高雄。又至洛北北野。树法幢于兹,声振都鄙。德川家康爱其风格。赐丰国梵宇三。寄荐寺领三百石。使玄宥居之。师改造三宇。架僧坊林间。设大众学寮。盛开讲肆。自出根来,星霜经十年矣。备尝辛艰。至是智山之发幢赫赫焉。家康遇玄宥渥。常就谈论义法语。每竭见。自起把师臂。引就席。寺门益繁荣。庆长十年(明万历卅三年)十一月一日,入灭。寿七十七岁。葬泉涌寺。

智山后得日誉,大扩张其规模。

第三章∵德川幕府与新义派

织田丰臣之两时代也。世乱如麻。人伦大道委地。文教没落。家康既统一天下,务先正人心。兴隆文化。故大优遇佛教。德川氏又能巧用佛教于政治上不怠。

真言宗受德川氏之优护。而新义派为最。盖是时古义诸山,不过继承旧来之官与门地而已。新义则教相义学之研究大兴隆。故家康特加意保护。且以古义诸山之不喜新义之崇为公家之佛教也。开幕府江户,特引新义派于关东。以当古义派。此关东之所以为新义派之中心也。

家康于创业之时,已尊隆新义派。故智丰两山之兴起,可谓因其力。而历代之将军,又皆尊袭遗策。笃(91)遇新义派。五代将军纲吉,特建立护国寺护持院之新义派之二大刹。护国寺第一世亮贤,上州人。庆长十六年(明万历三十九年也)诞生。幼出家。十六岁,修瑜伽行。未几,登丰山。竭尊庆。就学有年。达于深义。常信仰观世音菩萨。屡现奇瑞。妙善下筮。先是四代将军家纲之室桂昌院,常以嗣继为忧。闻亮贤之猷德。请密祈。不数月,告怀妊,亮贤占之。男儿也。后果如其言,即纲吉也。故纲吉将军敬之厚。天和元年,于江户建立伽蓝。付之亮贤。寄封户,下朱印,定为关东真言宗之大檀林。将军家之祈愿所。即神龄山悉知院护国寺也。师后于仁和寺拜孝源,禀秘密之奥。又驻锡丰山。无几,归住江户。贞享二年清(康熙廿四年)(92)以疾让护国寺于贤广。明年寂。护持院之开山为隆光。隆光,大和添下郡二条村人。生庆安二年。年十岁,依父之勉励,入招提寺。十二岁随朝意和上出家。翌年,至丰山。投亮汰能化室。极密藏之源底。后习相性于兴福法隆等寺。又登醍醐,谒有雅;传秘密之仪轨。贞享三年,春,蒙纲吉命,住筑波山知足院。常在江户,为将军家祈。纲吉之恩遇日渥。乃请移知足院于江户城。元禄元年(清康熙二十七年)卜地于神田桥外建立一宇。极其壮丽。落成三日,纲吉亲临;题额曰护寺院。

元禄八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九月,纲吉临护持院。任隆光为大僧正,新义派僧录司。自此护持院杰出智丰两派。两山当服从其命令也。

(93)隆光常思尽力扩张新义派,以答将军之恩宠。使关东诸宗派之寺院,转为新义派;其数颇多。新义之得有今日者,隆光之力也。觉錽上人之得大师号。亦以隆光之上请也。宽永四年,辞荣职。隐退于成满院。逮纲吉将军薨,护持院之盛力衰。为智丰两山之兼带。隆光转居和州超升寺。享保九年六月七日寂。

第四章东寺及高野山之概观

东寺于镰仓初期,制度已紊乱。至足利之后半期而益甚。后七日御修法者,有永年光辉之历史者也。自宽正二年至和八年,其间达一百六十余年而不修。长者之任命,断继无常。自文明十八年,金堂灾;伽蓝大半烧失!永禄年间,风难,火难,盗难,频加。堂舍殆全废亡。(94)且无寺务职役等之任命。御影供,灌顶等恒例之仪式,迨不修。又以诸国庄园之被掠夺。供费不足。东寺之衰微益甚。

丰臣秀吉之统一天下也。乃先寄寺领于东寺。文禄三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建立大塔。至此遂稍呈复兴之曙光。至赖秀,金堂之建立完成。及长者义演出,东寺又得复旧观。义演者,二条关白晴良之子。于永禄元年,(明喜靖三十七年)八月,生于二条押小路之亭。足利将军义昭之犹子也。入三宝院出家。元龟二年(明隆庆五年也)四月,得度。任大僧都。时年十四岁也。天正四年(明万历四年也)任大传法院座主。次补醍醐寺座主,任大僧正。十三年,蒙准三宫之宣。嗣为东寺长者,总法务。元和八年(明天启三年也)十二月,谋后七日(95)御修法之再兴,翼年九月行于紫宸殿。同时移前行于宫中之大元法,行于醍醐。

先是御修法于天正八年,虽蒙再兴之纶旨,然未即实行。至义演始复兴。通德川三百年至明治初年,其事无绝!

义演既受秀吉家康之归依,乃尽瘁于复兴东寺,此其功之最显者,宽永三年闰四月入灭。

(食上人自足利氏之亡,至庆长原之职,织田丰臣二氏专政之时,日本历史家谓之安土桃山时代也,此之时代,日本佛教颇受打击。盖日本佛教,酝酿至足利末期,乃有二种势力。一则交结当时竞起之武人。真言天台之诸大寺是也。一则与民众被压迫者团结。真宗日莲宗等是也。此二种势力,为国家社会上之一势力。历代之为政者,对此佛教之势力,殊苦难于处置。白河法皇至有三不如意之叹矣。清盛之迁都福原,赖朝之离京而设幕府于镰仓者,此亦其一原因也。至织田信长得政时,乃奖励基督教,压抑佛教。元龟二年破睿山。中堂山王二十一社经卷皆烧,僧俗儿童皆斩。自传教大师开山以来佛教一大威权之睿山全灭。又灭长岛。破石山本愿寺。更攻围高野山。幸长信之被其下所杀。不然,恐亦难以久守也。今又见根来之破灭。故高野诸徒乃府首就秀吉之范围矣。然秀吉不若信长。彼对于就范之佛徒,尚肯保护也。今附摘高野春秋之言法验者于左。若大众者,竞赴攻口。老学者于山王院,以番番交替,恳修五坛法。十谷断木食朝意者。于小田原弥勒堂,丹祈太元之大法。此外谷谷院院。护摩烟熏。山中灵验,时时维新矣。

又曰,六月二日辰一点,御社中坛开井生道二回下回上两三度而即灭。加之后夜修法中。不动尊所持剑流血淋漓。而后灯明一同拨消了。两般之奇瑞,一会皆惊目,及已刻,葛木峰一片黑云立来。云中在奇光大叫云。信长已灭亡其大声,向敌味方之阵中焉。

明忍上人入寂之偈曰,我以病苦,须臾之事。清凉云中,与诸圣众,相俱快乐,八功德水,七宝莲池,是我归处。)

与义演准三宫同时,有高野木食上人应其。天正十三年,丰臣秀吉既灭根来;移军攻高野;先以三案提勒认可于高野山。是时野山与根来,皆有多数之寺领。行人又持武器,有威力。不劣于根来。室町之乱,败走诸将吏,逃匿此山,以待期会者,数甚多也。丰四氏企放逐此(96)辈,向野山之徒众,申严重之抗议。根来灭亡,眼前事矣。野山之徒不敢抗,推应其上人为使,至秀吉阵中。秀吉悦,一山得无事。应其以秀吉待厚。尽力高野之兴隆。其年七月,再兴金堂。天正十五年,落庆。秀吉遣大纳言秀长登山代参。极一时之盛仪也。

应其于天正十八年(明万历八年也)于野山建立一宇。秀吉寄进一千石。后阳成天皇赐敕额曰,兴山寺。世所以称应其为兴山上人也。

秀吉于文录元年,为先母之菩提,建立一大伽蓝。请兴山上人卜地于旧大传法院。明年七月,落庆。号青严寺。应其住持之此,威振一山。三年,秀吉为天瑞寺殿三回忌法要登山。检校以天下,一山皆有施物(97)。而命兴山上人重兴大塔以下二十五栋。此外数次布施。总计可数万石之寺领。此皆秀吉之归依兴山上人,野山乃得有斯隆盛也。

东寺之大塔金堂,醍醐之金堂等之重兴。上人皆与有其力。其他寺庙之修理。其数几及八十所。上人之于佛法,功绩可谓高矣。秀吉灭后,关原役起。上人遁入江州饭道寺。庆长十三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寂。

真言宗小史∵三(日本/伊藤弘宪/秋山秀典/共着∵潮安王慧兰译/圆五居士眉批鉴定)

第四章东寺及高野山之概观

东寺于镰仓初期,制度已紊乱。至足利之后半期而益甚。后七日御修法者,有永年光辉之历史者也。自宽正二年至和八年,其间达一百六十余年而不修。长者之任命,断继无常。自文明十八年,金堂灾;伽蓝大半烧失!永禄年间,风难,火难,盗难,频加。堂舍殆全废亡。(94)且无寺务职役等之任命。御影供,灌顶等恒例之仪式,迨不修。又以诸国庄园之被掠夺。供费不足。东寺之衰微益甚。

丰臣秀吉之统一天下也。乃先寄寺领于东寺。文禄三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建立大塔。至此遂稍呈复兴之曙光。至赖秀,金堂之建立完成。及长者义演出,东寺又得复旧观。义演者,二条关白晴良之子。于永禄元年,(明喜靖三十七年)八月,生于二条押小路之亭。足利将军义昭之犹子也。入三宝院出家。元龟二年(明隆庆五年也)四月,得度。任大僧都。时年十四岁也。天正四年(明万历四年也)任大传法院座主。次补醍醐寺座主,任大僧正。十三年,蒙准三宫之宣。嗣为东寺长者,总法务。元和八年(明天启三年也)十二月,谋后七日(95)御修法之再兴,翼年九月行于紫宸殿。同时移前行于宫中之大元法,行于醍醐。

先是御修法于天正八年,虽蒙再兴之纶旨,然未即实行。至义演始复兴。通德川三百年至明治初年,其事无绝!

义演既受秀吉家康之归依,乃尽瘁于复兴东寺,此其功之最显者,宽永三年闰四月入灭。

(食上人自足利氏之亡,至庆长原之职,织田丰臣二氏专政之时,日本历史家谓之安土桃山时代也,此之时代,日本佛教颇受打击。盖日本佛教,酝酿至足利末期,乃有二种势力。一则交结当时竞起之武人。真言天台之诸大寺是也。一则与民众被压迫者团结。真宗日莲宗等是也。此二种势力,为国家社会上之一势力。历代之为政者,对此佛教之势力,殊苦难于处置。白河法皇至有三不如意之叹矣。清盛之迁都福原,赖朝之离京而设幕府于镰仓者,此亦其一原因也。至织田信长得政时,乃奖励基督教,压抑佛教。元龟二年破睿山。中堂山王二十一社经卷皆烧,僧俗儿童皆斩。自传教大师开山以来佛教一大威权之睿山全灭。又灭长岛。破石山本愿寺。更攻围高野山。幸长信之被其下所杀。不然,恐亦难以久守也。今又见根来之破灭。故高野诸徒乃府首就秀吉之范围矣。然秀吉不若信长。彼对于就范之佛徒,尚肯保护也。今附摘高野春秋之言法验者于左。若大众者,竞赴攻口。老学者于山王院,以番番交替,恳修五坛法。十谷断木食朝意者。于小田原弥勒堂,丹祈太元之大法。此外谷谷院院。护摩烟熏。山中灵验,时时维新矣。

又曰,六月二日辰一点,御社中坛开井生道二回下回上两三度而即灭。加之后夜修法中。不动尊所持剑流血淋漓。而后灯明一同拨消了。两般之奇瑞,一会皆惊目,及已刻,葛木峰一片黑云立来。云中在奇光大叫云。信长已灭亡其大声,向敌味方之阵中焉。

明忍上人入寂之偈曰,我以病苦,须臾之事。清凉云中,与诸圣众,相俱快乐,八功德水,七宝莲池,是我归处。)

与义演准三宫同时,有高野木食上人应其。天正十三年,丰臣秀吉既灭根来;移军攻高野;先以三案提勒认可于高野山。是时野山与根来,皆有多数之寺领。行人又持武器,有威力。不劣于根来。室町之乱,败走诸将吏,逃匿此山,以待期会者,数甚多也。丰四氏企放逐此(96)辈,向野山之徒众,申严重之抗议。根来灭亡,眼前事矣。野山之徒不敢抗,推应其上人为使,至秀吉阵中。秀吉悦,一山得无事。应其以秀吉待厚。尽力高野之兴隆。其年七月,再兴金堂。天正十五年,落庆。秀吉遣大纳言秀长登山代参。极一时之盛仪也。

应其于天正十八年(明万历八年也)于野山建立一宇。秀吉寄进一千石。后阳成天皇赐敕额曰,兴山寺。世所以称应其为兴山上人也。

秀吉于文录元年,为先母之菩提,建立一大伽蓝。请兴山上人卜地于旧大传法院。明年七月,落庆。号青严寺。应其住持之此,威振一山。三年,秀吉为天瑞寺殿三回忌法要登山。检校以天下,一山皆有施物(97)。而命兴山上人重兴大塔以下二十五栋。此外数次布施。总计可数万石之寺领。此皆秀吉之归依兴山上人,野山乃得有斯隆盛也。

东寺之大塔金堂,醍醐之金堂等之重兴。上人皆与有其力。其他寺庙之修理。其数几及八十所。上人之于佛法,功绩可谓高矣。秀吉灭后,关原役起。上人遁入江州饭道寺。庆长十三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寂。

第五章正法律之兴起

正法律之法幢树立,盖真言宗隆究戒律之特称。江户时代之明忍,可称初祖。次净严。至慈云,遂有此称也。

初明忍于庆长间,感戒律之衷微,登梅尾山高山寺誓得戒。求所依师,谋入支那。然以国禁不遂,净严(98)者,后水尾天皇宽永十六年(明崇祯十二年)生于河州锦都郡鬼住村。字觉彦,号妙极。后改净严。幼有出家志,十岁,于庆安元年(清顺治五年)登高野山;从悉地院云雪得度。云雪灭后。师事释迦文院朝遍。宽文四年(清康熙三年)随良慧享安祥寺流之秘玺。兼学俱舍唯识华严法华等。宽文十年(清乾隆九年)讲即身义。闻者惊其妙解。延宝元年,(清康熙十二年)自誓受菩萨戒。次从仁和寺之孝源,显性,禀受西院流。四年,重兴受明灌顶于常乐寺。此年,登∵尾山。自誓得具足戒。因受赞州太州赖重之归依。建立教兴寺而居之。贞享初年,游化江户。假居张讲席。专唱道真言律。听者云集。从受菩萨戒者千百有余人。受三昧戒者,六十余万人。元录四年,蒙(99)幕府之命,创汤岛灵云寺,其结构之美,可与护国寺护持院并称。自此净严之名薰四方。十年,开始结缘灌顶,受者至九万人。元录十五年(清康熙四十一年)寂。着书有悉昙三密抄,法华秘要抄等,十五部六十卷也。

慈云,名饮光。净严灭后十数年,生于浪华。幼而非凡。母深礼三宝。时河州法乐寺来饮光之家,见光,叹其为般若之种。请其母,使出家得度。时年十三岁也。翌年,修如意轮法,感佛道之甚深广大,益勉学无怠。其后,或游京师。或留学南部。极显密之蕴奥。十九岁,从河州野中寺秀岩受沙弥戒。秀岩见慈云之不凡,豫言其可为他日树立大法幢之器。廿一岁,通受三聚净戒。名声之闻者渐远。后让(100)师所传寺于照林。誓究明万法之心源。兀坐一室。不出户者二年。然犹不自足。历问诸师,亦不合意。复归法乐寺,锻炼精修,遂大悟。年廿七,住长乐寺。与亲证,觉法,觉贤,诸哲行别受羯磨。别受之法,向无一准。故排通受而用别受也。且叹世之浊滥,法水已涸,故自作僧制。号正法律。又矫法服之乱,着方服图仪。使归顺佛制。又以梵学之衰颓。大成梵学津梁一千卷。为后学之指针。后于京师落庆阿弥陀寺。遂住之。盛唱戒律。说十善戒。弟子录其语,为十善法语云。龄八十。晋河州高贵寺。筑坛结界。幕府闻。以为正法律一派之本山。慈云或授戒京师。或说法浪华。席不暇暖。其德化普及于四方(101)化导日盛。文化元年,年八十七,灭于高贵寺。

第六章,智丰两山之性相学

智丰之义学,至第七世运广出。为最振兴。运广者,大阪人。生后水尾天皇庆长十九年(明万历四十二年)十六岁,于赖运之下出家。后随日誉于智积寺。苦节勤勉。至忘寝食。传性相学于元寿,良誉,宽济等。承应二年,(清顺治十年)继承中性院流。历游诸所。盛读诸论。听者常达数千人。明历二年,住江户圆福寺。宽文元年(清顺治十八年)承宥贞能化之后,为智山第七世之能化也。其博学多识,至耸动天下。以门下云集,请诸幕府,扩张智积院之规模。幕府寄封录若干于此。后着大疏启蒙,释论启蒙,统一新义教义第三重之异论。自此(102)学风大振。智山之义学,盛极一时,元禄六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寂于瑞应山。与运广同时,有丰山之亮汰。亮汰者,萨州田布施高桥人。年九岁,入平井寺盛印室出家。聪慧绝伦,半日而能背诵理趣经也。师归命药师佛。读本愿经,遂分科经文,阐明玄旨。时人称之为分科俊彦。俊彦者,师之字也。年十八,上京。于亮典闻法华。于亮雄传金刚王院流之奥旨。后回丰山,修练益励。大开讲筵,教诲大众。宽文九年,住江州总持寺。继隐于般若寺。显扬密藏,法雷震京师内外。延宝八年(清康熙十九年)幕府命住丰山,为第十一世能化。大众归仰,有如大圣世尊之出现云。是年十一月入灭。其着作有理趣经纯秘钞,起信论讲义录等。(103)隆光,英岳,皆出于其门。英岳元录八年住丰山。法雨沾四邻!后受桂昌院之归依,学德高一世。智山自运广后。百年间,学问有衰颓之倾向。享保间,又有专攻余乘之风。动潮净空等。盛研究性和。务于普及。及谦顺起,唱所谓一乘学,着五教章玄谈,特举自己之见解,为性相学一大吐气。其后,有弘基亮海海应等,智山宗学又发展。而性相之研究尚盛也。

丰山自英岳以后,虽有亮贞,尊佑,隆庆等诸硕彦。而最优者,第卅二世法住也。法住弱冠,帅登丰山随无等。无等爱其器,授事相之秘奥。后于智山净空等学秘轨。名渐显。安永间,因纪州太守之请,住于根来。学于五智山常明。大有所(104)悟。遂着管弦相承义,唱自证说加持说之会合。新古和融之说,实自法住而大成也。宽政三年(清乾隆五十六年)为丰山化主。分事相教相法华华严法性法相违世顺世之八指麾业,指挥后进。故丰山之教风,自此时而极盛。先是法住志再兴根来。延宝九年,启复兴大传法院之始。十二年入寂。时年七十八岁。

法住能化之时,丰山有快道,戒定二硕彦。盛研钻性相。自是以前,丰山于宝历天明之间。有宏道者。于南都研因明。讲于丰山。此丰山性相学之鼻祖也。自此丰山性相研究渐盛。至快道戒定之时,而达绝顶。快道者,精于因明俱舍。戒定者,长于华严唯识。两公之学。惧超越一代。启前人未到之说。风(105)靡一山。自此性相学者相续出。故丰山几为性相学之本所云。

第五编新古合同时代

第一章∵明治初年之真言宗

自德川氏之中期,吾国古典之研究益盛。神儒二道之兴起,神国思想之鼓吹。引唱尊王之大义,起于四方,加之嘉永六年,美舰之渡来,幕府益陷于穷状。世论嚣嚣,无有停止。∵幕府遂不能善处。乃奉还大政,成王政复古之大业。世称之为明治。

王政之复古者,复神武之古也。故再兴神祗官,神佛分离之计尽起。至明治元年(清同治七年)祭政一致之布告出。(107)且以神儒二道之徒,鼓吹尊王攘夷之余波;以佛教为夷狄之一法,遂盛唱废佛毁释之说。当路之大官和之。明智二年,置宣教师。三年,有宣布大教之诏。四年,绝佛教于政治,废敕愿所及敕修之法会。废门迹之称号。禁皇子皇孙之入佛门。已入者,使复饰。真言宗后七日御修法之止,实在于此时也。寺领没归官,为政者方努力以神道统一世人心。故强僧侣还俗。寺院全归于荒废矣!

我真言宗者,以朝庭之归依,得有历史之光辉者,其陷于悲境最甚。诸佛之加护其尚有未周欤。当此之时,高冈增隆,密道应,大宫觉实宝,三条西乘禅,大崎行智,守野秀喜,别处荣严。释云照等,多数伟(108)杰,东西振起,翻拥护佛教之大旗。开大会于东京,请愿***,日夜尽瘁于宗之大计也。至明治五年,(清同治十一年)***以僧侣之鼓吹僧俗忠君爱国之大义为得策。遂废神祗省,设统辖神佛二教之教部省。废从来之僧位僧官,而置教导职。大教正以下,十四级也。其年十月,定一宗管长之制。密道应任真言宗管长。而以金刚峰寺为古义之总本山。以智丰两山为新义之总本山。二派三山之住职,迭为管长也。六年,东寺请于太政管,与高野同为古义之总本山。八年,芝增上寺内各宗联合之大教院解散。置真言宗大教院于真福寺内。然新古之意志既少疏通,各山之权衡失当。十一年五月,大觉寺仁和寺等,别立称西部,(109)置管长。十二月,新义分离而称新义真言宗。时大崎行智,释云照等,忧当时真言宗之暗云,乃开各本山会议于智积院。企一宗统制之确立。十一月,于东京灵云寺开本末合同之大成会议。先扩张智积院会议之范围。基于高祖之遗告,以东寺为一宗之总本山。置法务所与东寺长者,赋以统理一宗之权。罢各本山之别立,新古一味矣。第二章御修法之复活与各派之独立

有千余年历史之真言宗后七日御修法。明治四年九月奉敕废止。尔者大成会议成,真言宗一味,则御修法复活之议起。明治十五年,释云照为中心,大崎行智三条西乘禅等诸师和之。遂为复兴运动,东寺长(110)者三条西乘禅,与释云照,大崎行智,士宜法龙诸师同东上。三月,提出御修法再兴之请愿于宫内卿德大寺实则。又求有缘之士,努力于斡旋。得宫内官御用挂山冈铁太郎,太政官权大书记青木贞三诸氏等有力之援助。又得真言宗深关系之山阶,小松,闲院,各宫之御援。力求贯彻。然当时宫廷之间,反对者多。云照以赤诚说服反对者。至八月四日,得修行法仪于宗门之指令。十六年一月八日,于东寺灌顶院修之。昔行之宫中,今修于寺门。虽微有别。然已为修法再兴之成功也。

因大成会议之结果,而宗制成立。遂有教养宗徒机关之必要。明治十四年,设总黉于东寺,云照为总董,(111)专务于佛子之养育。至十七年,***废内务省教导职。委住职之任免,僧侣之进退等权于各宗管长等。真言宗亦感宗制之不备。于十八年,开一宗公会于东寺。改教师之称号,分寺格为八等,定色衣之制。许各山称派号。废东寺之总黉,置新古之大学林。即东寺为一宗之总本山,与从来不异。而别于智积院,长谷寺,公称新义。金刚峰寺,仁和寺,大觉寺,醍醐寺,劝修寺,随心院,泉涌寺,七寺,单称真言宗。九寺皆称大本山。各公选长者,二年交替。

新义派于明治九年,智丰两能化得进退住职。别制定色衣,上下之气脉渐通,遂至生新古分离之暗潮。今既得派号之公称,遂集会于东京,(112)置寺务所于护国寺,再兴根来,以大传法院座主为统理者。创立音羽大学林,教养派内之子弟。时各本山皆各向于盛大。真言宗法务所渐得势。至廿九年十二月,醍醐派先独立。高野山又和之。遂于卅二年开一宗公会。因各派之融和,遂议决各本山之独立。于卅三年八月九日,许可真言宗七派别置别管长。新义之智山丰山两派。亦分离独立。

其后古义派分为划一分离二派而互争。三十五年,两派协定,置联合法务所于东寺。高野,御室,醍醐,大学,各本山,别置管长。泉涌,劝修,随心,东寺之四本山单称真言宗,而交替管长。联合法务所之总裁,于五派管长中选任之。然(113)及卅八年,单称真言宗,又分离而定四本山别置管长之制,联合法务所移于高野。以高野派管长,为联合总裁。

第三章∵大正之概观

(本年即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廿日,该寺金堂地镇祭,来征文于余。余献颂四百多言也)

新义派祖兴教大师诞生地九州鹿岛诞生院草创之由来,虽文献无征。盖当足利时代之初,依义满之发愿而建立者也。自尔兴亡无常。元禄年间,锅岛直条蕃主企图再兴。又宽政年中之轮海,文政年中之长崎大德寺木食僧百城等,皆企划再兴。而卒不能成。至明治四十年,丰由小林正盛师来参拜此地,发诞生院复兴之大愿。与旧藩方锅岛直彬侯,及其地有志者相商。得其助力。又请同力于智丰两山。大正二年十一月,第一期买地事业竟。第二(114)期事业,则讲堂及其他附属之建筑物,以大正八年落成。寺号公称。住职,则智丰两山交迭。今者智丰两山方奔走第三期之事业完成也。后七日御修法,其初新古两派同勤事。明治廿九年,真言宗各派独立。与其事者,只古义八派而已。然至大正之世,同宗亲善抻携之声渐高。大正八年,莲生观善师,与智丰两宗务长之非公式会见。而新义派参加御修法之议起,此为真接动机也。观善师得古义各派之了解,遂于大正八年十二月,于京都智积院开第一回新古交涉委员会。至大正九年十月,缔结十派管长连名协约书。又复御修法新古一味之旧例矣。古义各派,于明治卅五年,置联合法务所。然当新古分离之初,(115)各本山之自主自管,成末派寺院之舆论。及大正十二年十二月,召集第六回联合会议于高野。可决于联合制为合理之改正。寻各开本山末寺之会议。除仁和大觉外,京都之五山,自主自营坚持。仁和大觉之旨大统一,乃派代表于高野,开三派合同之交涉。高野亦举三派交涉委员。对于东寺外之四派,劝励以赞同真言宗之统一。然终为五派所不容。于十四年六月,第七回联合会议,遂议决解散联合法务所。以三派合同而树立真言宗。智丰两山,于五派三派间,尽调停职。终以仁和大觉高野三派得古义真言宗之宗名,作合同宗典之申请,十四年十四月,得其认可。自此而三派完全合同。

(116)挽近教育之普及,佛教徒皆感于自家宗乘与科学之研究。皆不可忽。其在本宗,则高野之寺门大学,依单科大学令而升格为大学。同时丰山派又合天台净土二宗而设立单科大学矣。时大正十五年四月也。

净云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