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复兴与普济会
王秀兰.廖季芸中译郑振煌.游祥洲校订
佛教在印度消失一千年∵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示现说法。他不认为自己是“神”,他∵只是一个“人”。他在菩提树下圆满“正觉”,也就是完美的智慧和∵无尽的慈悲。∵
佛教对印度的生活和文化有过深远而正面的影响。然而在西元一千年∵以前,佛教却几乎从印度消失了。如今印度佛教的遗迹,大多只保留∵在艺术和雕刻中。例如:那澜陀佛教大学,现在已成废墟,但它曾经∵有一万五千名比丘在那里修学。∵
佛教虽然从印度消失了,然而却在印度北方、南方及东方的许多国家∵兴盛起来,本世纪以来也吸引了很多西方的追随者。∵
佛教重现新机∵
最近,佛教又在印度出现了。1956年十月十四日,在印度中部的龙城∵(NAGPUR),宾劳、安贝卡博士(Dr.∵Bhim∵Rao∵Ambedkar)率领五∵十万追随者脱离了印度教,转而皈依佛教。他们原是印度的“贱民”∵,从此以后更多的“贱民”也都跟着皈依了佛教,使得印度的佛教徒∵在短短一年之间多达八百万人。渐渐地,佛教在它的母国复活了。三∵十几年后的今天,印度佛教徒已经增加到六千万人以上。∵
几世纪以来,印度一直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印度教的社∵会,建立在“种姓制度”上,这是一种阶级不平等的制度,它是以印∵度教经典为依据的。你出生在什么阶级,就注定了你的一生,包括你∵所能交往的朋友、你的结婚对象、你能和谁一起用餐、你的工作,乃∵至你可以礼拜的神只等。所有这些都被种姓阶级限制了。∵
种姓制度有四个主要的阶级。此外,还有最低的第五阶级:“贱民”。∵
阶级意识仍待克服∵
印度佛教普济会的弘法者之一,维摩诘先生(Dharmachari∵Vimalakirti)∵说:“一般说来,人们确实有阶级意识,当他们彼此接触时,这种阶级意识∵就支配了一切。但是如今已有所改善,不像过去那样极端了。举例来说,早∵期绝对没有人会和贱民接触,如今人们已经不再以此为意。但是如果论及婚∵姻制度、结婚礼仪或甚至住在某些地方,这种种姓制度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这个人过去是贱民,种姓规矩还是把他视为贱民,他将无法在∵印度教的地区中安身立命。这是一个全国性不仅是区域性的问题。”∵
今天印度大约有一亿的“前贱民”(Ex-untouchables)。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前贱民”,是因为印度独立时,已经宣布“贱民制度”为非法。然而几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态度和积习,却无法在几年之间一下子就消除,而且贫穷∵仍未消失。∵
贱民生活痛苦不堪,所以这些贱民出身的佛教徒就面临了很多困难。∵他们必须克服极端的贫穷和低微的社会身份。在印度西南部“普内”∵(PUNE)这个地方,两百户人家才能够共同使用一个水龙头;在许多∵小破屋中,往往一个房间就挤着一个大家庭。∵
普济会另一位女性弘法者维摩拉苏里女士(Dharmacharini∵Vimalasuri)指出:“我们家只是盖着椰子叶,房子前面就是污牛粪∵和臭水沟,每当豪雨时,四周就泛滥成灾,我们成了落汤鸡,情况悲∵惨。如果只是我们夫妻两人还可以忍受,但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以后,∵雨季和夏季来临时,我们的情况就变得更惨,真不知道如何安置孩子∵们。我们担心四周的蛇或其他危险东西是不是会进入屋子里来。我们∵总是把孩子关在屋内,不让他们跑到屋外积水的地方。没有自来水供∵应,我们必须跋踄一哩泥泞的路,才能在只用一块木板盖住的污水沟∵上,取得两壶水。由于水沟盖很薄,我已经掉进水沟四次了,我们度∵日如年,痛苦不堪。”∵
安贝卡转信佛教∵
在印度的摩诃拉斯特拉省(Maharashtra),每一个“前贱民”家中∵,几乎都有一张他们所尊敬的人──安贝卡博士的照片。安贝卡博士∵出生于1891年,他也是“贱民”,他的父亲设法让他入学读书。由于∵是贱民,他只能坐在教室外面上课,老师甚至不愿意碰到他所坐过的∵石板,以免受到“污染”。虽然遭到很多困难与偏见,幸而在一些开∵明人士的资助下,他终于完成了学业。他是第一位被准许入学,并前∵往美国和欧洲大学就读的“贱民”。最后他获得律师的资格,并得到∵科学和哲学的博士学位。回到印度后,他致力于提升他的同胞的工作∵。他创立了教育机构、政党,并成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司法部长。他∵起草印度宪法,其中包括废除贱民制度。∵
只有佛教才是希望∵
安贝卡博士最初尝试着从改革印度教内部来为贱民工作。譬如:从∵1927年到1935年,他发起运动,开放印度教寺庙和浴室给贱民使用。∵1935年他终于觉悟,只有完全脱离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才是根本消除∵贱民制度的方法。因此,他研究了所有宗教和马克思主义,他深信人∵必须有奋斗的理想。他的深入研究,使他转向了佛教。∵
1956年十月十四日,他在中印度的“龙城”(NAGPUR),率领了五十∵万同胞皈依佛教,在短短几周内,三百多万贱民也随着皈依了佛教。∵
弘法者菩提达摩先生(Dharmachari∵Bodhidhamma)说:“当他们接∵受并皈依成为佛教徒之后,他们就脱离了印度教。当他们脱离印度教∵并称自己为佛教徒后,人们就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大家知道,也许他∵们没有修行过,也没有静坐过,甚至不明了佛教的戒律,但是他们却∵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因为他们脱离了印度教。在佛教里,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成长的自由,而且体验到天下一家的精神。”∵
僧护大师的继起∵
不幸的是,安贝卡博士在首次大规模皈依仪式后的六个星期就去世了∵,使得这个新的佛教运动陷入群龙无首和震撼的困境。当时,英国藉∵的(Rev.∵Sangharakshita)刚好住在北印度的加林邦。在他出家前∵,就已经是安贝卡博士的朋友和顾问。他指出,“安贝卡博士知道,∵让前贱民只拥有‘佛教徒’的名称是不够的。他关切的是,他们必需∵了解佛法的清净和圆满,尤其是不可让佛教染上迷信的色彩或沦为空∵泛的仪式。他强调佛教是一个修行的宗教。”∵
他又说:“安贝卡博士在首次皈依运动后遽然去世,留下一片混乱。∵事实上,大部份新皈依的佛教徒完全不了解佛教的意义。他们无法改∵变,也使得佛法无法发展。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尽力的回应这个状况∵,直到1964年我离开我待了二十年的印度为止。其间,每年我花几个∵月的时间和新佛教徒一起工作,解释为什么安贝卡博士改信佛教,告∵诉他们如何藉由身体力行佛法来实践安贝卡博士改变社会的先见之明∵。”∵
复兴佛教需要组织∵
僧护大师并指出:“虽然我于1964年回到英国去发展一个新的西方佛∵教运动,但是我从未忘记在印度的新佛教运动。1978年当世友先生(∵Dhammchari∵Lokamitra)在英国向我表示,他愿意接任我在印度的工∵作时,我感到很高兴,便鼓励他和我在那儿的一些老朋友连络。我非∵常清楚,在印度的新佛教运动和我们在西方发展佛教运动一样,极需∵建立西方佛教之友会(Friends∵of∵the∵Western∵Buddhist∵Order)∵和西方佛教会(The∵Western∵Buddhist∵Order)之类的组织。我可以∵预见,不久我们就会有印度藉的会员,对于印度佛教的真正复兴,以∵及大多数贱民阶级贫困无助的改善,将可助益良多。”∵
世友先生投入印度佛教∵
发起印度佛教普济会并且从事了十二年以上弘法工作的世友先生说:∵“当我首次访问普内时,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人们非常热心地学∵佛,第二是他们并未像我们在西方一般地修行。”∵
“由于安贝卡博士遽然去世,第二个感受并不足奇。我发现在许多认∵识僧护大师的追随者当中,自从他十年前离开印度以后,他们并没有∵一些实际的佛法体验。我听说在摩诃拉斯特省工作的弘法者们,也没∵有人能像僧护大师那样把佛法解说得十分深刻而有意义。”∵
“当我第一次见到摩诃拉斯特省的新皈依佛教徒时,我感觉和他们非∵常投缘,非常接近,我想这是因为我身为西方人和他们一样都是‘新∵’佛教徒。并非一生下来就有人教我们信佛,我们也不是迷迷糊糊就∵信佛的。我们有很明确的理由。信佛是因为我们发现佛法确实能帮助∵我们改变并改善生活。我们依照佛教所做的任何事──如持戒、静坐∵、读经、礼拜…等,对我们来说都必须有一个确实的效果,否则就没∵有必要去做。这也是安贝卡博和他的追随者的入门之法。当他们看到∵我们也以此方式教导他人时,他们非常赞成,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一∵直期待寻求的方法。”∵
普济会的成立与开展∵
1979年,一个类似英国“西方佛教会”的团体在印度成立了,僧护大∵师首次化度了三位弘法者。他们获得了“弘法者”的名衔,男众通称∵为Dhammachari(谓此人已经发心实践佛法,并愿负起弘法之责,女∵众则通称为Dhammacharini),然后再个别加上一个佛教法名。在献∵身弘法之前,他们必须接受为期至少两年的多方面训练,还要发愿终∵身实践佛教的理想。1989年,印度佛教普济会已有一百五十位以上印∵度籍的弘法者分别主持各地的中心,会员则有好几千人。这个组织全∵名为“Trailokya∵Buddha∵Ma-hasangha∵Sahayak∵Gana”,简称之为∵TBMSG(中译“印度佛教普济会”)∵
为什么“印度佛教普济会”和它的活动如此受到欢迎呢?这是因为它∵符合安贝卡博士理想中的现代佛教。安贝卡决定接受佛教成为他个人∵所归依的宗教之前,他给自己立下了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使他接受∵这个宗教。∵
现代佛教的根本理念∵
第一个标准是:不论选择那一种制度,都必须能激发人类和社会价值∵的极致。∵
实践佛教伦理,如慈悲、宽容、知足,真诚的沟通和清明的心灵等,∵都是使社会真正改革的扎实基础。∵
静坐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功课。普济会所办的日间静坐班,吸引∵了大部份来自邻近地区贫民窟的妇女。静坐能够有系统地发展出非常∵清明而快乐的心境。透过静坐,人们可以得到在平日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中所无法得到的境界和远景,这些修行给人们带来信心,因此∵有些人因而勇于投入社会,奉献他们所拥有的技能。∵
专案推动社会工作∵
除了传扬佛法之外,普济会的会员也订定了“普济专案”(∵Bahujan∵Hitay∵)计划,以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普济专案”的梵文原意是∵:走入人群,为大多数人谋福利。那是佛陀在结夏安居之后对弟子们∵的指示。目前这个计划的总部设在普内,世友先生便是此一计划的主∵持人。健康与教育中心是好几个计划中首先建立的,它是为了符合附∵近贫民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和文化上的迫切需要而特别设计的。工作∵基金来自世界各地,所有捐款都有清楚的公开征信。接受帮助的人,∵大多数是前贱民和佛教徒,此外还有部份其他种姓和非佛教徒。∵
弘法者弥勒先生(Dharmachari∵Maitreyanath)是普内计划的副主席∵,这是“普济专案”(∵Bahujan∵Hitay∵)在普内贫民窟实施的大型计∵划。弥勒先生出生于赤贫的贱民家庭,因为必须奉养父母和年幼的弟∵妹,因此无法完成教育,当他还是孩子时,就常常觉察到社区的贫困∵,因而不断寻找各种方法来救助他人。如今,他是“普济专案”的专∵职工作者。∵
生活中落实慈悲三昧∵
他表示:“目前在普济会工作的人,都修行静坐、慈悲。而“普济专∵案”则是他们实践佛法的一部份。无论他们修持那一门法门,都会参∵与‘普济专案’的各种计划。不论我们在静坐中如何修习慈悲三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应该落实为帮助这些贫民窟的居民,尽力去提升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普济专案’的精神。”∵
在卫生方面计划中,母亲和孩童是第一优先的服务对象。及早发现婴∵儿营养不良,以便能教导母亲改善孩童健康的方法。预防注射能防范∵一些主要的疾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和小儿麻痹。1982年当‘普∵济专案’在普内的达坡帝贫民区展开时,最初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儿童∵接受预防注射,如今则已超过了百分之八十。∵
很多接受帮助的人,都是由卫生工作队将医药直接带到这些贫民的家∵中。“普济专案”在贫民区内,设立了一些固定诊所。由当地居民所∵组成的卫生义工,经常挨家挨户去拜访,以鼓励母亲带着小孩前往诊∵所接受诊疗。∵
工作者之一,卡达姆博士(Dr.∵ka-dan)说:“我们的目标是预防重∵于治疗。我们提供预防注射,次防范其主它疾病的引发,如病毒和重∵大疾病等。卫生方面的义工对我们帮助很大,没有他们,我们就无法∵做到这些。他们来自当地,所以能了解当地居民,知道如何去劝导他∵们。∵
“普济专案”同时设立了一间每日开放的中央健康中心,医疗设备比∵较充分。除了解决各方面的一般医疗问题以外,也极力推行家庭计划∵和改善严重的儿童营养不良。∵
信仰佛教要破除迷信∵
安贝卡博士的第二个标准是,不论他选择那一种宗教,都应该要能与∵理性相契合。∵
世尊教我们要多思考,多提问题而不要盲目信仰。∵
弘法者维摩拉苏里(Dharmacharini∵Vimalasuri)女士说:“当我参∵加普济会的读书会时,我向外子解释,这个团体非常好,它可以帮助∵我们心灵的成长。我要求外子也加入这个会。后来他完全信服了普济∵会的善行,从此全力支持。”∵
家人相互之间的了解由此增长,我们开始了解对方,家庭生活变得更∵为和谐及安祥,更能了解佛教的意义,也已经开始了解如何过一种更∵好的生活。∵
普济会目前正以很低的成本发行英文,印度马拉地文(Marathi)和∵其它方言的佛书。这些书有些可以在普内(PUNE)普济会自营的书店∵售出,其它多数则在举办弘法大会的场所卖出。“佛法”杂志是普济∵会以马拉地文(Marathi)发行的季刊,每期发行五千本,传阅率很∵高,读者群约有五万人以上。∵
激励自由平等博爱∵
安贝卡博士的第三个标准是:一种可被接受的宗教必须能激励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
普济会另一项重要而实际的工作是,透过“普济专案”的教育工作来∵创造佛陀所揭示的自由、平等、博爱。而设立幼稚园便是一个具体的∵行动。经过在贫民区逐案调查,“普济专案”发现人们希望自己孩子∵能受学前教育。许多父母感到唯有教育才能使他们脱离贫困。幼稚园∵可以给予儿童教育一个好的开始,到1989年初为止,“普济专案”所∵创办的幼稚园,已经满足了将近五万名孩童的学前教育需求。∵
“普济专案”在乡镇和城市也为中学生创建了学生宿舍。这些学生大∵部份来自偏僻落后的乡间地区,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使他们无法继∵续接受教育。通常父母都送子女外出工作以补贴窘迫的收入。许多乡∵村都没有中学,有些乡村对于“前贱民”仍然存有强烈的阶级偏见。∵
协助贫苦学生进修∵
“普济专案”正在教育机会比较多的城镇,兴建特定功能的学生宿舍∵。年轻学生进入当地中学,就在附近的宿舍居住求学。经费大多由世∵界各国的佛教徒所捐助。到1989年为止,已建有六所宿舍,可容纳二∵二○名学生。当基金来源更充裕时,将扩大宿舍兴建计划,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另一位弘法者维摩诘先生说:“大体说来,寄住在这里的男孩来自非∵常贫困的家庭,有些孩子很聪慧,有些企图心很强,他们勇于自我教∵育,要求学习愈多愈好,但贫困往往阻止了他们的进修机会。如今,∵他们脱离了那种困境,来到这里。他们非常快乐。这些孩子在乡下无∵法得到适当的食物,无法吃饱。当他们在这里能吃得饱,获得适当的∵照顾时,就觉得非常快乐。”∵
贫困影响儿童上进∵
弘法者弥勒先生解释说:“普济专案同时也为来自城市贫民区的孩子∵举办课后辅导。”∵
他说:“我们正在开设课后辅导班。贫民区的房子或茅舍很狭小。十∵几个人住在一间小房子里。通常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是醉鬼。每晚当他∵们回到家中,往往已经酩酊大醉,然后就对太太孩子们辱骂殴打,在∵害怕之余,孩子们往往逃家出走。同时学生也为家里没照明设备,气∵氛不好,无法看书为由,到处游荡鬼混。贫民区又没什么好玩的,他∵们无所事事,往往呆坐在两间茅屋的空地上,成人在那儿赌博、抽烟∵、喝酒,孩子们也就有样学样,年纪轻轻染上恶习,日日趋向犯罪的∵边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班的原因。一到晚上孩子们就来这儿,坐在∵幼稚园的茅屋里,我们提供辅导老师,照顾他们,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找回尊严和信心∵
有些家庭赤贫如洗,女孩从未上过学,只待在家中做些杂事,当母亲∵外出工作时,她们就照顾年幼的弟妹。有些女孩子外出扫马路,每天∵赚个几文钱。她们常站在幼稚园的走道上,问是否有她们可参加的课∵程。但我们还没有能力为她们开课。∵
有些当地妇女有时会教她们唱歌,游戏、读书、写字…等等。她们学∵习简单的算术,这样她们才能够从市场上拿到应该找回的零钱。她们∵很喜欢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她们在此获得了尊严、信心和自尊。∵
“穆塔维斯卡”(Muktavishkar)这个字出自印度的马拉地文(∵Marathi),意思为“自由表达”。每周日,孩子们聚集在“普济专∵案”位于普内的土地上,参加文艺活动。他们表达了安贝卡博士所极∵力赞扬的特质:自由、平等和博爱。∵
抛弃阿Q心理∵
安贝卡博士的第四个选择标准是:不管他选择什么宗教或哲学,都不∵应该有阿Q心理,把贫穷“神圣化”。∵
要使这些“前贱民”获得尊严和自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事不会堕∵落的工作。所以“普济专案”目前正在帮助这些居民建立“正命”计∵划,让他们能够独立生活,而不需出卖伦理和自尊。∵
由裁缝课程中,许多妇女得以赚取她们生命中的第一笔收入;也因为∵这些课程,使她们有机会和他人交往并学习技艺。∵
“普济专案”也协助开设店铺、蜡烛工厂等,其盈利用来开办男生宿∵舍的费用。∵
钱蒂拉卡莱女士(Mrs.Chandrakalai)是一位年轻的妈妈。由于“普∵济专案”在她工作场所附近设立了一个照顾三岁以下幼儿的育婴所,∵使她能安心的工作。育婴所的另一种功能是照顾严重营养不良的孩童∵。他们由全天工作的育婴人员特别照顾,这些孩子们的家长来自不同∵的阶级和宗教信仰,但他们有一样是相同的:他们都非常贫穷。“普∵济专案”一视同仁提供他们各项设施。∵
藉由普济会这些活动,安贝卡博士为他自己和同胞选择佛教的四个标∵准在生活中完全实现了。∵
农村信佛日益普遍∵
在普内附近有一个巴甲佛窟。大约二千年前,佛教僧伽曾在这儿修行∵和生活。几世纪以来,这里和它山谷下的佛教消失了。但1982年普济∵会在山谷中买了一块地,如今已经变成兴盛的佛教农村修行中心。巴∵甲山谷,位于普济会两个主要活动中心普内和孟买之间。许多男女老∵幼从这两个城市或其他中心,来到这里学禅用功。∵
对很多人来说,参加静坐是一件很殊胜的经验。他们可以抛开家庭琐∵事,离开拥挤不堪的房子、噪音、污染的空气,而到安静清幽、宽敞∵、空气新鲜的乡间。但静坐绝不是渡假。这是一个修行佛法的机会、∵所有活动都以佛教的基本理想为依归。有益于个人灵性的成长和成熟。∵
以佛为学习的榜样∵
这儿有静坐、读经和沟通的练习,可以打破人际间的隔阂、带给他们∵信心。∵
这儿有礼敬三宝的功课。他们不把“佛”当作神来膜拜,而是把他当∵作人类觉悟的理想,这种觉悟只要不断努力和修行就可达到。他们礼∵敬“法”、因“法”指引众生证得无量慈悲与智慧的境界。礼敬“僧∵”,三世──过、现在、未来─修学佛法以提升自己。∵
把佛法带回家∵
甚至只要静坐几天,就能给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静坐期满后、常会∵有流泪的场面。有人不愿回到过去的生活,但那些常参加静坐的人就∵劝这些人说:“至少你们可以将这次静坐的精神带回家,过一种崭新∵的生活。”∵
有些人也许会规定自己每月的修行功课,参加每周的读书会,彼此互∵相连络,或邀请布教师到当地说法以鼓舞其他人参加静坐。有些人更∵进一步自己设立幼稚园,缝纫班、在宿舍帮忙、协助普济会的行政工∵作,或做一些他们认为适当的事,来提升邻居和朋友的生活品质。∵
皈依三宝是永远的承诺∵
有一些人最终会完全投入佛教。在普济会,这个有效的投入或归依,∵表现于弘法者的受戒典礼上。戒仪代表公开宣布,他将把佛法的理想∵和修行当作生活的中心,重新安排生活的其他层面。皈依佛、法、僧∵是一般的承诺,至于最适宜的生活方式,不管是独身或是结婚,就因∵人而异了。∵
佛教在印度的潜力很大∵
世友先生说:“印度佛教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想想摩诃拉斯特省好∵几千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佛教徒,无论你到那一个村庄,都会受到∵欢迎。村庄很多从来没有人教导他们佛法。他们也许从未有过一本佛∵书,所以单单在摩订拉斯特拉省,佛教发展的潜力就巨大无比。你可∵以说,整个印度都有类似的潜力,因为各处的前贱民对佛法都有兴趣∵-他们的兴趣来自看到兄弟们在信仰佛教后的改变。如果他们学佛成∵功了,其他地区的印度人也会有兴趣来了解佛法和修行返法。这就是∵我所说的好几千万人民的潜力。”∵
弘法者弥勒先生说:“我们必须持续不断,这不仅要在普内地区工作∵,也要在整个摩诃拉斯特拉工作!不仅如此,还希望在整个印度推动∵佛教。有太多人生活在贫困中,如果我们修行佛法的话,就必须到每∵一个角落帮助那些人,或是促使人们去帮助他们的兄弟。”∵
也就是说,藉着慈悲为许多人谋福利。为了这些生活在如此恶劣环境∵的贫民窟中的居民,我们必须到各处工作,为他们服务。普济会仍然∵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我们会尽力去做,同时也需要你的参与和赞助。∵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