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佛教思想及他的护生观点
郑大圆
丰子恺的佛教思想,可从他的漫画和随笔中找到线索,顺藤摸瓜,理出一个头绪来。他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以后宜于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于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又说:“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漫”字的含义是随意,因此他的随笔实际上也可称为“漫文”。丰老就是一手掌握“随笔”,另一手运用“漫画”这两种工具来向他的读者说理传教,引导人们显正斥妄。不过他的随笔和漫画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他是弘一大师在家弟子,受他所尊敬老师的影响,他的画和“文”都不免有佛教思想的烙印。这可从他的《缘缘堂随笔》中找到依据。他的随笔往往采用回忆和记叙的形式,写有关哲理乃至宗教思想的主题。他在一九二五年作《渐》,一九二七年撰《大账簿》,一九三三年又写《两个?》。这三篇随笔都充满佛教气息,反映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幼年的慈玉(丰老的乳名)对大自然人世间存在各种疑问,难解心结。他在《两个?》中写道:“邻家的孩子忽然从壁缝塞进一根鸡毛来,使天真幼稚的慈玉吓了一跳。自然地引起联想:既然房子的隔壁还有人家,自己的镇邻还有城镇,还有大海,还有外国,那么空间到什么地方为止呢?”他家所开丰同裕坊账簿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黄”次序编集,那么“天”字前和最后“乌哉乎也”的“也”字以后一定还有年代。从“横”的空间来说,无边无际;从“竖”的时间来说,无始无终。那么时间是从何时开始?何时了结呢?这两个“?”从小就让慈玉扑朔迷离,莫明其妙,却又解不掉心结。在《大账簿》一文中,丰老写道:“手中拿着的不倒翁失手翻落入河中,…我疑惑不倒翁此去下落究竟如何?又悲哀这永远不可知的命运。…折取一根树枝当手扙用了一会,后来抛弃在地间的时候,总要对它回头好几次,心中自问自答:‘我不知几时再见它?它的后事永远不可知了’‘将来我年纪大起来总有一天能知道这究竟,能解除这疑惑与悲哀。’但他长大后,这种苦闷仍未得到解决。而就在这时候,遇到了受人尊敬的李叔同老师,满意为可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解开千千结,岂知好景不常,一九一八年李老师竟出家当了和尚。这使他很震动,看来他幼时存在的疑问也只好从宗教中去找答案了。他确信宇宙一定有一册大账簿。他又在文中写道:“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账簿,簿中记载着宇宙世间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他还看透了大自然神秘莫测的法则:“渐”。他在《渐》的一文中写道:“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个法则。”《渐》属于丰老的早期创作,这明显地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他在此文的结论中直截了当地歌颂:“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并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以及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一粒砂见世界,一朵花见天国;手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成永劫。”作为文章的结尾。他在一九二九年以《秋》为题的一篇随笔中说:“自从我的年龄进入‘立秋’之后,两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个方向,也变成秋天了。”这是他对人生无常的体验。他又写道:“假如要我对世间生荣死灭费一点词,我觉得生荣不足道,而宁愿欢喜赞叹一切的死灭,…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与脱出而已。”在《素食以后》(一九三四)一文中,他说:“三十岁以上羡慕佛教徒生活,便连一切荤都不吃,并且戒酒。”他是三十一岁那年皈依弘一大师的,师父给他取法名“婴行”。“婴儿行”是《盘经》所说的五行之一。《大乘义章》卷十二载:“婴儿行有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论自利,以喻为名。行离分别,如彼婴儿,无所辨了,名婴儿行。若论利他,从所化为名,如经中说,凡夫二乘始行菩萨如似婴儿,化此婴儿,名婴儿行。”可见弘公对丰老的期望是很大的,要他肩荷起自利利他的责任。就在皈依后的第三年,他的母亲钟太夫人病逝。丰老早年丧父,由慈母抚育成人。舐犊情深,溢于言表。他在《陋巷》一文中写道:“我那时初失母亲—从我孩堤时兼了父职抚育我到成人,而我未曾有涓埃报答的母亲。痛恨之极,心中充满了对无常的悲愤和疑惑。”于是他特地到杭州请教促成李叔同出家的马一浮,经马先生启示:“无常就是常!”他在《陋巷》中又写道:“这话把我从无常的火宅中救出,使我感到无限清凉!”以后他在一九三三年写了《无常之恸》、一九三六年又撰《家》等随笔,都反映了他的佛教思想逐步发展和成熟—建立了正确的无常观。
他还写了《缘》和《法味》二文,前文记述他促成弘一大师与基督教学者谢颂羔的会晤。后文则写他在杭州招贤寺谒见弘公受到开示,饱尝法味的情况。他还和弘公同访上海城南草堂和世界佛教居士林,认为“居士是佛教最有力的宣传者”。高度评价了《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主编尤惜阴。
丰老在一九四三年《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写道:“他修的是研究戒律的律宗。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的一代高僧’。修律宗如何认真呢?一举一动都要当心勿犯戒律。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我原是多备一点,由他处置的,但没有说明,这些纸的所有权就馍糊,他非问明不可,我连忙写回信说明…。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坐,他把藤椅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这些话也许要笑,但请勿笑,这是做人至极的表示。模仿这样认真至极的精神去做社会事业,何事不成?何功不求?我们对于宗教上的事,不可拘泥其‘事’,应该观察其‘理’!”
丰老在此文最后说:“用高远的眼光,从人生根本看,宗教的崇高伟大,远在教育之上,…所以李先生的放弃教育家、艺术家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他总结弘一大师一生为人的两大特点:一是凡事认真,由一个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佛教律宗高僧,学一样像一样。二是多才多艺,丰老在此文中指出:“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题词、写字、治金石、演剧等等。他对于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一种都很出色。”丰老受弘一大师的教导,亦学会了凡事认真、多才多艺两大特点,确是名师出高徒。
《护生画集》是丰老一生的力作,亦是近代佛教艺术的珍品。全套六集共四百五十幅,以戒杀、护生、善行为三大题材,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夏丏尊在《护生画集》第二集序言中写道:
“弘一和尚五十岁时,子恺绘护生画五十幅,和尚为题词流通,即所谓《护生画集》者是也。今岁和尚六十之年,斯世正杀机炽盛,弱肉强食,阎浮提泰半,沦入劫火,子恺于颠沛流离之中,依前例续绘护生画六十幅为寿,和尚仍为书写题词,使流通人间,名为《续护生画集》。二集相距十年,子恺画风渐近自然,和尚亦人书俱老。至其内容旨趣,前后更大有不同。初集取境,多有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睹者。续集则一扫凄惨罪过之场面,所表现者,皆万物自得之趣与彼我感应同情,开卷诗趣盎然,几使阅者不信此乃劝善之书。盖初集多着眼于斥妄即戒杀,而续集多着眼于显正即护生。戒杀与护生,乃一善行之两面。戒杀是方便,护生始为究竟也。…和尚在俗时,体素弱,自信无寿征,曾谓丙辰有大厄,因刻一印章,曰丙辰息翁归寂之年。是岁为人作书常用之。余所藏有一纸,即盖此印章者,戊午出家之后,行弥苦而体愈健,自信蒙佛加被。今已花甲一周,曰仁者寿,此其验欤!…斯世众生,正在枪林弹雨之中,备受苦厄。续《护生画集》之出现,可谓契理契机,因缘殊胜。封面作莲池沸腾状,扉画于莲华间画兵仗,沸汤长莲华,兵仗化红莲。呜呼!此足以象征和尚之悲愿矣。”由戒杀到护生,再由护生进为善行,广设方便,接引初机,这是他们师徒俩的一片苦口婆心。
现今世界各国设有保护动物组织,护生宣传早已超越佛教戒杀的范围,成为人们致力于保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稀有动物的一项群众性活动,具有广泛影响。上海等地前些时候掀起认养动物的热潮,把护养稀有动物作为个人的社会责任,确使人耳目一新。弘公、丰老的功德不可思议!■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