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毗卢舍那佛
武则天画像
佛教传入我国后,因其包罗万象、神秘莫测而首先渗透到了上层建筑,被帝王将相所利用。
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称帝十年后,她在为新译《大方广华严经》撰写的序文中称:“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仙降旨,大云之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这是一篇昭示天下的宣言书。从现存的《大云经》和《宝雨经》来看,前者是假托佛祖授记,预言净光天女原为某国王夫人,今以女身得于阎浮提为王;后者预言东方天子月光将于佛涅盘后成为菩萨,现身于中国,为自在主。两经都提到身为女皇得转轮王位统治天下,而此说正是武则天篡夺皇位需要的护身符,意在表明她当皇帝是受命于佛。由此可见,武则天崇尚佛教,大推佛教,广修寺庙,雕刻佛像,是有一定目的和现实意义的。
武则天名武曌,是唐故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女,由于母亲杨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武则天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顺其自然地皈依佛门,正如她后来所说:“朕幼崇释教,夙慕归依。”贞观十一年,14岁的武则天,以她的美貌深得太宗李世民的欢心,被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曾入感业寺为尼三年多,熟读了佛教经典。唐高宗永徽五年,太子李治又迷上了武则天,随即纳入皇宫中。32岁时,武则天被唐高宗册封为皇后。二次进宫后,武则天与崇拜佛教而又信道尊儒的唐高宗日夜相伴,在相互交流习佛的感悟中,武则天处处以佛教为试金石,一心要积德行善求得“正果”。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僧人智踪等奏请弘护法门寺真身佛塔,高宗即予“钱五千贯、绢五千匹”以充供养,又以绢三千匹,令造与自己等身的阿育王佛像,余钱修塔。次年,将法门寺佛骨舍利迎奉东都洛阳宫内供养,武则天后舍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穿奇。武则天有句名诗曰:“开箱验取石榴裙。”历史常有惊人相似的一幕出现,1987年四月,也就是“佛诞节”这天,扶风县在重修千古名刹法门寺宝塔时,意外地发现了唐朝地宫,出土了佛骨舍利等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就有武则天的一件真丝绣裙……
天授二年(691年)四月,则天女皇下令:“释教宜在道教之上,僧尼处道士之前。”可见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她大力倡导天下“举目尽浮屠,抬头见僧尼”,一时,出现了唐神洲大地全是佛之像,这也许正是武则天的高明之处。洛阳龙门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为唐代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美的大佛。据记载,“咸亨三年(672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从而确保了佛像的圆满修建。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绽露笑意,给人一种“君临天下远瞩目”的印象,很多人说这就是女皇武则天的化身。
唐朝帝王在皇家寺院法门寺迎奉佛骨舍利,是从唐高宗李治开始的,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武则天的功劳。而且,在她建“周”的20年(685~705年)中,曾两迎佛骨舍利,规模宏大、极为壮观,长安城内外,群臣百姓几乎是倾巢出动。武则天在迎佛骨舍利的过程中,自然也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首次幸驾九成宫消夏避暑,并有武宸妃(即武则天)相伴游乐。随后,李治先后到万年宫避暑达8次之多。期间,他下旨建造了慈禅寺石窟和多处摩崖佛造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这中间一定有武则天的功劳;另外,武则天有一特点,云游到哪里,就要把佛教石刻和她的影子留在哪里,麟游慈禅寺石窟佛像就是一例。武则天正式被删封为皇后,为了扩大影响,她与李治在万年宫避暑时,就向滋善寺(后为慈禅寺)施舍过自身的佩戴衣冠。而且,就在这三窟之中的第二石窟内,有一赤足站佛,身高4.7米,圆肉细髻、面容焕发、眉间有圆形白毫;嘴唇宽厚、细腻,宛如一轮新月升起;神态清雅端庄,双眼露出慈爱之光。佛像左手持宝珠,右手作说法状,似佛像非佛像,更像鲜活着的一个美人!佛教界称此佛为“如来佛”。有专家就曾肯定地说:这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可与卢舍那大佛相媲美!
由此看出,利用佛教加强统治是武氏政权的一个显着特点,武周时期,佛教发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一时间唐朝大地上寺院广建、庙宇如云,佛门十分壮观,大有佛光普照的超世之感!
一千多年过去,今日远望乾陵,雄伟壮观,但阳刚之中夹杂着温柔敦厚的沧桑美。有人说,那是平躺着的武则天。当地的老百姓把乾陵称为武则天陵,并把梁山颂为“姑婆岭”。每逢清明时节,许多百姓不辞劳苦攀登到姑婆岭上,点燃香火,举行民间祭祀活动。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