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佛教资料篇
李孝本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5∵册
大乘文化基金会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页155-211
--------------------------------------------------------------------------------
155页
一、刘宋南北之佛教
佛教进入刘宋代愈为一般人士所好,从而引起与儒教及
道教为种种问题而论争。如「三世因果之真伪」「精神之灭
不灭」「佛之在否」等问题盛为诤论。当时北方被北魏所统
一,及与南方刘宋对立,而有太武帝之破佛,其影响波及南
方,佛教与儒教、道教之争论益盛,略述之如左:
一、法愍与谢晦之争论:沙门僧昌于江陵∵(荆州)∵城内
建塔,刺史谢晦欲拆除之。释法愍与谢晦盛论因果而谏止,
谢晦理屈成怒,法愍乃隐于长沙之麓山,着「显验论」以明
因果。谢晦率兵到寺,赐兵酒肉以振威斩佛像,忽然风尘四
起,云雾覆天,谢晦惧走。盖宋元嘉三年∵(四二六)∵,谢晦
因叛逆被诛。
二、郑道子之「神不灭论」: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
人∵(河南省)∵,事宋文帝,官至尚书
156页
右仆射,宋元嘉四年卒。郑道子云:「世人多云,形∵(肉体
)∵与神∵(精神)∵同灭,此是以周孔一世之教故。形神虽混合
与生俱存,然有麤妙之别,而两者异其根源。形体是五脏六
腑四肢七窍相寄而成,精神是统形体而不灭」。彼以自问自
答之形式论之如下:问:「形灭则神无所寄,何得神不坏」
。答:「万物一形尽时更生一物,而众生之生不自生,因众
生之所行而有生而不绝,何可云神之无所奇。彼太极为万物
之本,而太极为浑元之气,可悟神为生之先之旨」。彼又引
火薪之例,以证形神之各异其源云:「火因薪而有,而薪非
火之本,薪为火所寄之宅而已。形神之关系亦如斯,如此形
尽而宅于他,即此薪火移于他薪,其形神之去来即由于罪福
,是故佛陶铸此神而欲济彼形也」。
三、僧含对抗彭城丞之「无三世论」:僧含着有「圣智
圆鉴论」「无生论」「法身论」「业报论」「法华宗论等」
,今虽一无所传,然有「业报论」,则可知是力说三世业报
、精神不灭,而致力维持俗间对佛教之信仰。
四、昙无谶对沮渠蒙逊:北凉承元二年∵(四二九)∵,蒙
逊于抱罕∵(甘肃省)∵征西秦乞伏慕末吐,以世子兴国为先锋
,兴国为慕末军所擒。之后,慕末与兴国为夏王赫连定所捕
。后来赫连定被谷浑∵(于西海附近立国)∵所破,而兴国为乱
兵所杀。于是,蒙逊大怒,以为奉佛而无所报应,乃遣斥五
十岁以下之沙门罢道。此时昙无谶对蒙逊说种种法,欲使其
改心。此可能是说因果报应问
157页
题。
五、颜延之、宗炳反驳慧琳之「白黑论」及何承天之「
达性论」:慧琳是释道渊之弟子,本姓刘,秦郡人,善诸经
及老庄,弄谐谑,长制作,性极傲诞,为宋太祖文帝所重,
着「白黑论」多乖佛理。衡阳太守何承天与慧琳有亲交,着
「达性论」。此两论均是诬谤佛教。「白黑论」一名「均善
论」,现无存,不知详细,然由「弘明集三」之「宗答何书
」,可知其一斑。「白黑论」似是在说:「佛教说幽明之理
而不尽人事﹔周孔疑而不辩,释氏辩而不实,然则人事、幽
冥均廓然而唯空」。对之,宗炳云:「若如云廓然而唯空,
众圣庄老何故皆云有神﹖已有神明,何以唯断佛言为不实。
夫人形至麤,人神实妙。形神可齐终」。又云:「此即是塞
佛教之『本无』之教,而违背佛经。佛经所云之本无,非是
以『众缘和合生』亦为空。众缘和合者谓之有谛,本无者谓
之无谛」。又云:「云道在无欲,而以有欲要之,俯仰之间
非利不动,何诬佛教之深也」。又云:「佛教之大趣,以八
苦皆由欲而来,而明十二因缘,由无欲而得道。天堂地狱亦
有影响之实例,如于公以仁治招封,严氏以好杀被诛。畏诛
欲封,必舍杀而不可不修仁。励妙行、希天堂、谨五戒,远
地狱,虽是有欲可欲,实是践日损之清涂」。又云:「若身
死神灭为真,则释尊与周孔不可不同教,何须焉祝发肤」。
又云:「世有以如斯为妙,故罄愚而着『明佛论』。」
宗炳之「明佛论」是为对付形神共灭从而无佛之世论而
作。彼云:「形体之外有精神,经云
158页
:一切诸法由意生。心为法之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狱。」
彼以自问自答之方式,自问云:「佛神力自在而不可思议,
何不在于今世﹖」自答云:「为无因缘,所以今称佛是诸法
自在而不可思议,非不由缘数而越宿命而横济之谓。盖众生
被其神力引导无不蒙其化益」。「杀生之报,必己身而不能
免,无贵贱之别。是故如来均重五道之生命,去杀生为众戒
之首」。「谓彼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有如颜、冉之夭疾不合
于理,不可不信后身受三涂之殃说,故孔氏之训可资释氏」
。此「明佛论」是在调和佛儒二教,极力论述神之不灭,佛
之实在,故一名「神不灭论」。
何承天之「释均善论」是左袒「白黑论」而反驳宗炳。
云:「有鬼神,非为来生有报应。若如论者所云来生有报应
,宁有周孔缄默而不发片言之理。若夫婴儿之临坎,凡人尚
骇怛,圣人岂犹不仁」。彼又对宗炳之神形不可同终云:「
神形相资,古人譬以薪火,已薪毙火微,薪尽火亦灭,纵其
虽有妙,岂能独传」,而主张形神之俱灭。又对宗炳之「天
堂与地狱是形声之影响」云:「寻常之形,安得八万由旬之
影响」,而否认来生应报说。又对宗炳之「身死神灭为真,
则可与周孔并力致教,何要烧祝发肤」云:「以中国之民其
性清和而抱怀与周孔并力致教,何以烧祝发肤云」:「以中
国之民其性清和而抱怀仁义,故用周孔明性习之教,以外国
之徒受性刚贪忿戾,故释氏严五戒之科。凡惩暴之戒莫若地
狱,诱善之劝莫美天堂」。
宗炳对何承天复有答复书,题为「答何衡阳难释白黑论
」。「若如云,外国之民果为刚强忿
159页
戾之类,以赏罚之事尚不信惧,况乎得以如即色、本无、泥
洹、法身、十二因缘、微尘数劫之言治之耶﹖然此训者,非
足下所谓禀气清和而怀仁抱义之徒,是谁﹖」又云:「火由
薪生,而神非形之所作,神超形,无形而独存,法身常住是
此之谓」。又云:「周公所以不言来生报应,凡圣人应对机
而出现。然彼之当时是商周之季,民堕涂炭,以弑逆举世流
行之时,以六经治之而已」。
何承天更着「达性论」云:「生必有死,至形毙神散,
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更有受形,如三后其精灵升天而
已」。对之,颜延之云:「欲毁后生,何反立精灵之升遐,
唯有精灵尚无体状,则在天何凭」。颜延之于「家训归心篇
」,更力说三世因果之可信,而言佛教与儒教本一体,唯有
渐极之异,内典之初门设五种禁,此即与外书之五常仁义礼
智信合符节,而主张佛儒二教之调和。彼总括当时人诽谤佛
教之点,有如下五项,而逐一解释之:
(一)佛教说世界之事,又云神通不可思议事,如此不可
信。彼解释云:「时人所知者天地而已。以天为精气,日为
阳精,月为阴精,星为万物精,此是儒家所云。然星有堕落
而为石,以之观之,日月应亦为石,已是石则有重星,乌兔
焉容,不是精气明矣。又水由地中出,积水之下有何物。又
万水入海,何海水不溢,沃焦之石由何而然,潮汐之去还,
谁之所为。又天汉之不落,水性之就下等,以人事之寻常,
何得仰宇宙之外,凡人之所信,唯耳与目,其它悉疑之。儒
家所说
160页
之天有数义,皆不足依据,何信凡人之臆说而疑大圣之妙旨
,以为恒河之世界无微尘数劫。山中之人不信鱼多如木,海
上之人不信木多如鱼,如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胡
人见锦不信虫食树吐丝而成。咒师及诸幻术者能蹈火刀等千
变万化亦皆是人力,何妨神通感应不可思量,而千里之宝幢
化百由旬之座而成净土,踊出妙塔」。
(二)吉凶祸福未有报应,因果报应毕竟是欺人。彼释之
云:「善恶之行为应归于祸福,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得以
释典独为虚妄。项托颜之短折,伯夷愿宪之冻馁,盗跖庄蹻
之福寿,齐景恒魋之富强,皆是先业之所引,以后生为实而
已。是故,若以行善偶钟祸报,为恶而值福征为欺诡,尧舜
周孔亦不可不为虚」。
(三)僧尼之行业多不精纯而为奸慝。释之云:「开辟已
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由何悉其精洁﹖见名僧之有高行,
而弃之不说,若睹凡猥流俗,便欲诽谤,是不可。是即僧之
罪而非佛教之过。俗僧之学经律同于士人之学诗礼,诗礼之
教为正朝廷之士,尚无全行者,经律之禁亦为正出家之辈,
尚不能无犯。又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供养。纵
有犯,一度被法服入僧中,斋讲诵持之功德比之白衣,犹有
不啻山海」。
(四)消费金宝,消耗课役,是国家之损害。彼解释云:
「佛教多途,而出家其一法也。心诚何必要剃发,所以不要
罄田地起塔庙而强为僧尼。然所以为之者,不能为政务而行
佛道而已。如强
161页
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非大圣之本旨也。抑
又论之,求道身之计,惜费国之谋,身计与国谋不可两立。
诚臣徇主弃亲,孝子安家忘国,然今何计其赋役而为罪人。
若能皆化民众悉入道场,令如妙药之世,无尽之宝藏自然具
备」。
(五)纵有善恶之报应,今日之苦我,而后世受利益者,
非今日之我。彼释之云:「形体死,精神犹存。人死与后身
如无连续,而前身与后身犹如老少朝夕之连续。世有魂神于
梦想示现而求饮食望福佑者非不少耶﹗又贫贱疾苦之今人莫
不怨前世不修功德耶﹗以之可知连续于后身。凡夫蒙蔽而不
见未来,故以为彼生与今生非一体。若有天眼,鉴其念念生
灭而不断绝,可得至无畏怖」。又云:「人生在世,以俗计
为主者要立门户,虽不得弃妻子而出家,欲兼修行业者,留
心于读诵,以为来世之资粮,人身难得,勿虚过」。
要之,慧琳、何承天等之思想,左袒道教及儒教,以三
世因果为虚妄,而欲断一切为虚无。对此,宗炳、颜延之等
,主张众缘和合,生之有谛。因果相续,力说有神有佛。
六、宋太祖、萧摹、羊玄保、何尚之之讨论:宋太祖文
帝信佛尚浅时,元嘉十二年∵(四三五)∵,京尹萧摹奏云:「
起寺铸像是国家之糜费,请制止之」。文帝与侍中何尚之、
郎中羊玄保等共议之。帝云:「朕少来读经不多,比日无暇
,于三世因果有所疑,以卿等之时秀皆所敬信,朕亦不敢立
异。然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本在济治俗,若为求灵性之
真奥,必以佛经为指针。又
162页
见近时颜延之破『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诚似契理
,足开人意,若使率土之滨悉受此化,朕可坐而致太平,然
近时萧摹请制止之,朕未知是非,可述所见」,何尚之答云
:「远法师亦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道尽教源,济俗亦
为之要务,今考此说契于理奥,何故﹖于家持戒,一国息刑
。所以佛图澄适赵而灭二石之暴,灵塔放光而苻健捐虐,是
故佛教之利益有可见。然萧摹所启亦不可谓之全非,害道俗
者无行之僧尼,然而分之至难。虽金铜土木之糜费滋深,必
福业之所寄,复难顿绝,臣比思为斟酌,未能决之」。时羊
玄保云:「论秦楚之强兵,当尽孙吴吞并之计,非取之佛教
」。帝云:「以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所言」。何尚之云:
「失礼隐逸战士怠,贵仁德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恐至吞
噬为事,然尧舜之道亦非不要取圣,何独除释教」。帝闻之
悦曰:「释门有卿如孔氏有季路,所谓恶言得不入耳」。
七、李淼对道高、法明:李淼云:「果然佛是实在,其
形非可见耶﹖」释道高云:「夫子说教于邹鲁,是唯依书契
信之,非不能得之耳眼乎﹖佛亦说法于鹿园,亦依书契信之
。何信彼而疑此﹖」李淼云:「孔子等之教,唯止于当世而
不论来世。佛说三世而慈悲普润,何限于现在垂不请之慈而
不示形耶﹖」道高云:「亡身以诚,感应不虚而得见之」。
释法明云:「法身是凝寂,妙色湛然,故隐显时不可测,已
塔像经书弥世界,何谓无证。群生轮回三有生死,一身死后
受一身。世智辩聪之学者非亦知死生富贵无可奈何圣﹖然信
巫精符咒而惑于二途。如此疑心之人,何得
163页
见放光动地之佛身,至诚则有感」。
二、北魏太武帝之破佛
魏之先是北方广漠之野,以畜牧射猎为业之鲜卑族,以
托跋为姓氏。其太祖道武皇帝托跋珪,于登国元年∵(东晋太
元十一年三八六)∵正月,即位代王,同年夏四月,改称魏王
。天兴二年∵(三九九)∵秋七月,迁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始
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道武帝初信佛、道二教,而后弃
道教。
其次,太宗明元帝嗣立,遵守先业,于平城四方立图像
,令沙门辅导民俗,弥加崇敬沙门法果,永兴年中∵(四○九
--四一三)∵,拟授之补国宜城子,及忠侯安城公之号,法果
固辞不受。明元帝常亲幸其居,因门狭小,辇舆不能入,乃
扩大之。法果于太常年中∵(四一六--四二三)∵,以八十余岁
入寂,明元帝三临其丧,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令法
果出家前之子猛袭之。
然而其次之世祖太武帝焘,得一统二百年来之北地之乱
,而行前代未闻之破佛。太武帝于泰常八年∵(宋景平八年、
四二三)∵即位,太延二年∵(宋元嘉十三年、四三六)∵灭北燕
,同三年,北凉河西王沮渠牧犍、高丽、契丹、龟兹、伊犁
悦般、焉耆、车师、粟特、疏勒、乌孙、渴盘陀、鄯善、破
洛、者舌等国、皆伏其威,遣使朝贡﹔同五年遂灭北凉,一
统北地,而开北朝之端。
164页
太武帝即位之初,遵守太祖、太宗之业,每与高德之
沙门谈论,四月八日之佛像游行,帝亲临门楼散花敬礼。其
后,平夏王赫连昌时,得沙门慧始而敬重之。慧始本清河∵(
广平)∵人,因闻罗什译经而入长安,夜观习禅定,昼入城听
讲。其后,刘裕灭姚泓,留其子义真守长安。义真及僚佐皆
敬重慧始,后义真离去长安时,为赫连屈丐所追杀,道俗老
少不论悉抗戮之。时慧始亦身受白刃而无伤,屈丐大怒,以
佩剑杀之而不能害,乃大惧而谢罪。又慧始五十余年间夜不
寝卧,跣行泥尘,足不少污。高僧传七僧导传云:「赫连破
佛之际,数百沙门避难于僧导下。宋高祖悉给之衣食,对死
者皆设会」。然此破佛唯是示威﹔非以信他教而破佛为目的
。
北魏太武帝素好老庄,晨夕讽味之。然对佛法亦归宗而
敬重沙门,唯未览佛典。司徒崔浩奉道士寇谦之,每对帝说
佛法虚诞而劝信道教。太武帝屡临幸浩第,闻异事,浩宠极
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太武帝尝接见新降之高车∵(外
蒙古)∵渠师数百人,赐酒食时,指浩曰:「汝曹所视,彼如
纤弱不能手弓矛,即彼胸中所怀踰甲兵,朕始虽有征讨汝国
之意,虑不能决,能得大捷,皆彼之导,」乃敕诸尚书曰:
「凡军国之大计而卿等不能决时,皆可先谘浩而后行」。崔
浩字伯深,河东武城人∵(山西省平阳)∵,通经史阴阳百家。
最不信佛而尊重李老之仙术。
太武帝幼时受「道德经」,登位第二年召天下方士,有
道门魁杰寇谦之,自云:于嵩山∵(河南省登封)∵值天尊之飞
下,赐号天师,云:奉太平真君安置于静轮天宫,可获仙道
。崔浩深信之
165页
。帝于平城郊立道场,方二百步,重层崇峻,大加厚礼。后
听谦之请改年号为「太平真君」。
寇谦之字辅真,南雍州刺史赞之弟,早好仙道,隐于嵩
岳修之。明元帝神瑞二年∵(四一五)∵十月,大神乘龙驾云,
与导从百灵集于山顶,称太上老君,告谦之云:「授汝天师
之位,又授『云中新科二十卷』,开辟已来未传于世,汝宣
吾新科,清整道教」。彼又得真经「录图六十卷」,于太武
帝之始光年中献于帝。帝留供养,而朝野半信半疑,唯崔浩
独信,师事之,受其法术。浩上疏曰:「臣闻,圣王受命时
有天应,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为尊崇陛下轩黄,岂可
以世俗之常谈而忽上灵之命」,帝欣然。于是令往嵩山迎谦
之弟子,崇奉天师,立道场显扬新法,道业大行。嵩浩事天
师甚谨,人或讥之。谦之奏曰:「为真君造静轮天宫,高不
闻鸡犬声,以使与上天神交接」。帝千方百计建设而经年不
成。太子晃云:此是谦之徒为无成期之事,费捐财力,疲劳
百姓。帝亦然之。唯崔浩不以为然,而帝亦不能废止,至于
太平真君九年∵(四四八)∵谦之死,而工事遂亦未成而止。
太武帝任凭崔浩之劝,何无考虑而信奉谦之,遂依崔浩
所劝而破佛。太平真君五年∵(四四四)∵正月,下诏曰:「自
王公以至庶人,私养沙门、巫及金银工巧人者,皆出之官曹
,过今年二月十五日不出者,诛一门」。此即太武帝破佛之
第一诏敕,或称「击像焚经坑僧诏」,其范围以首都平城为
中心而波及长安等诸州。
166页
然而太武帝于延和元年∵(四三二)∵,由北凉迎沙门玄高
入平城唱禅风,令为太子晃之师。晃天性孝敬,崇迎佛法,
事玄高如佛。太子摄政时,崔浩恐被逐,奏帝以太子有异图
。帝幽太子于深宫。而夜梦祖父执剑怒曰:太子仁爱忠诚,
何信谗言而幽之。帝乃集朝臣问之,百官皆言太子仁孝,帝
下诏归政于太子。
太平真君七年∵(四四六)∵一月,太武帝下诏敕,诛僧尼
毁佛典佛像。崔浩于帝每谘问国事时,答以佛法虚诞,有害
俗费,须以黄老仙道为心,帝深信之。偶盖吴于杏城叛反,
而长安骚动。帝西讨长安,崔浩亦从征。帝入一寺中,见有
沙门于寺中种麦牧马。又从征官入僧室,见有弓矢,出奏之
。帝大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全是与盖吴通谋,命有司诛一
寺,检阅其财产。太武帝不听太子劝,下诏曰:「昔后汉之
荒君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信胡妖鬼,以乱天常,自古九州岛
所无。夸诞大言而不本于人情,叔季世之闇君乱主莫不眩焉
。由是政教不行,礼义大坏,鬼道炽盛而蔑如王者之法。自
是已来,继代祸乱,天罚极行而生民死尽,五服之内鞠为丘
墟,千里萧条不见人迹,皆由此。朕承天之绪,当穷运之弊
,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政,荡除一切胡神而灭其踪迹,庶
无谢风氏。自今已后,有敢事胡神及造其形像泥人铜人者,
门诛。虽言胡神,今题胡人,若有若无。皆是前代汉人无赖
之子弟,刘元真、吕伯强之徒,接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
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使之王法废而不行,盖为大奸之
魁。世有非常之人,能行非常之事,非朕敦能
167页
去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所在,有诸佛图形像及胡经。皆
击破焚除,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此即太武帝破佛之第二次
诏敕。太子晃延缓其宣布,预使远近知之,京邑四方之沙门
多亡匿而免难,金铜之宝像及经论亦得秘藏,唯土木寺塔悉
皆除毁。太子晃于正平元年∵(四五一)∵六月,以二十四岁而
薨,谥景穆太子,其子文成帝追尊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破佛之幕后巨魁崔浩,准许史馆之请,将破佛之事实铭
之于石,立于衢路,北人见之大怒,构浩于帝,帝大怒,于
太平真君十一年∵(四五○)∵六月,诛崔浩,并其一族。浩之
妻郭氏,敬好佛典,时常诵之,浩怒夺之,投于火,将其灰
捐于厕中。浩被幽执,以槛车送城南刑场途中,令卫士数十
人溲其口,世人皆以为报应。而太武帝于正平二年∵(四五二
)∵三月,为常侍宗爱弑于永安宫,享寿四十五岁。
高宗文成帝浚,于正平二年十月即位,改元兴安,时帝
十三岁。同年十二月下「佛法复兴之诏敕」云:「夫为帝王
者,必只奉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者,着生济益群品,以
是「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而载功施之族。况释迦如来功
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观文义者贵其妙门﹔
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
代已来莫不崇尚,我国家亦常所尊重。世祖太武皇帝,开广
边荒,德泽被遐,沙门道士之善行纯诚,如惠始之伦,自远
无不至,风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处多有怪物,得
为奸淫之俦之假托,致诸寺之中有凶党。
168页
是以先朝因其瑕舋戳其有罪而已。有司失旨,禁断一切,景
穆帝每为之慨然,而值军国多事,未遑修复。朕承鸿绪君临
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郡县,于众居之处,听
建各佛图一区,其财任用不制会限。其有好乐道法而欲为沙
门者,不问长幼,出良家,性行素笃,于乡里所明者,听其
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三十人,以化恶就善,足以播扬道
教」。于是,往时所毁佛寺皆修复,其像经论亦得现出于世
。罽宾沙门师贤来游凉城,又游京下时,适遭太武帝之破佛
,乃行医而守道,佛敬复兴之日即复为沙门,文成帝亲为其
同辈五人剃发,而以师贤为僧统。又兴光元年∵(四五四)∵敕
有司为太祖以下五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
用赤金二十五万斤铸造丈六释迦像五躯:又礼昙曜为师,昙
曜请于京西之武州西山石壁开窟五所,各镌一佛像,高者七
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万代,今时见者传云:
「谷深三十里,而东有僧寺,名灵岩寺,西头有尼寺,各凿
石为龛,可容千人」。可知文成帝兴佛之伟业,以下历朝亦
用心于佛教之兴隆。
其次,献文帝于皇兴元年∵(四六七)∵,于恒安北台∵(平
城)∵建永宁寺之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为天下第一。又于
天宫寺,用赤金十万斤,黄金六百斤,造高四十三尺之释迦
像,又造三级之石佛图,其精构为京华之壮观。皇兴五年∵(
四七一)∵,帝禅位于皇太子,移居崇光寺学玄学,建鹿野佛
图于苑中之西山。
169页
其次,孝文帝,迁都洛阳∵(河南省)∵即南台,改姓「元
氏」,故尔来称北魏为元魏。帝五岁即位∵(延兴元年、四七
一)∵三十三岁驾崩∵(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此间大兴佛
教,于太和十六年∵(四九二)∵下诏,每年八月初八日及七月
十五日,听许大州一百人,中州五十人,小州二十人为僧尼
。又太和十九年∵(四九五)∵,临幸徐州∵(江苏)∵之白塔寺时
,顾诸王侍臣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于罗什处受「成
实论」,后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道登、慧纪
)∵。「成实论」能释人之深情,朕每翫之,今至此寺」。帝
敬道登,恒使论于禁中,而侍于侧。道登入寂时,帝深悼惜
,施帛千匹设一切僧斋,令行道京城七日,又诏曰:「朕师
登法师奄殂,背痛怛摧,恸不能已」。又天竺僧佛陀禅师来
北台恒安城,帝为之另设禅林,凿石为龛,使于此结徒定念
,后迁都洛阳时亦设静院住之,遂于嵩山建「少林寺」与之
。于此四海息心之士来集者恒数百。据云:孝文帝为兴隆佛
教下诏七次。
其次,宣武帝,对菩提流支之译经,亲自勤笔受。又于
式干殿亲自为诸僧及众朝臣讲「维摩经」,又其一代,西域
沙门来者达三十人。
其次,孝明帝,诏诸郡立五级浮图,或令求法于西域等
,对于兴隆佛教不下前期。
三、南宋末及南齐之佛、道二教
170页
宋南末及南齐之佛教与道教之论争可分为三种:
一、对「夷夏论」之反驳:顾欢子景怡,通黄老阴阳之
术,于天台山开馆,受业者常百余人,元嘉年中出京,后南
齐高帝征召之,永明元年∵(四八三)∵,诏授太学博士。顾欢
见佛、道二家互相诽谤,乃着『夷夏论』云:「道经云:老
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之夫人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
,乘日之精,入净妙之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剖右腋而
生,堕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此出于『玄妙内篇』;又
佛经云:释迦成道而有尘劫之数,出于『法华』『无量寿』
﹔或云: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出于『瑞应本起』」。而于
此断言曰:「道即佛,佛即道」。又云:「至其教,夏夷有
别……棺殡椁葬是中夏之风,火焚水沉是西域之俗﹔在夏五
典,在夷三乘﹔恰如舟车之到远而有川陆之别﹔故二教之极
致虽同,西戎之法布于中夏,同于以舟行陆,依车涉川」。
而详细论道、佛一体而施教有夏夷之别。此论一出,反驳者
陆续而出。都是顾虑如北魏崔浩之排斥佛教所引起之太武帝
破佛。要之是出于护法,列举之如左:
(一)慧通:姓刘,沛国人∵(徐州)∵,住治城寺,受南宋
孝武帝之敬爱。南宋升明年中∵(四七七--四七八)∵,以六十
三岁入寂。着有「驳夷夏论」。彼云:「见顾生之论,可疑
笑者甚多。论引道经益昧。老氏着述只不过五千文,其它是
淆杂淫谬之说,故别云道经非老子所创」。又云:「论云:
孔、老即佛,故道则佛,佛则道。而佛经之摩诃迦叶,彼称
老子﹔光净童子,彼名
171页
仲尼﹔老子非佛明也。故老子、仲尼亦佛之所遣」。又云:
「泥洹与仙化,真正与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皆是一。
此同于以南为北,以西为东而不自惑。又云:「无死,非古
来皆无死圣﹗」「老子以身为患,而汝以躯为长保,何其矛
盾之多耶﹗」
(二)僧敏之反驳:「以君混同道、佛,今为君示道,佛
之名义﹔佛用漏尽为无穷之灵,故常乐我净﹔道以仙有千岁
之寿,故虽乘龙御云,尚有生死之道」。又云:「佛送弟子
于东都令导。经云:大士迦叶为老子其人。是故以五千翼匠
周世,以化缘尽而回归天竺,华人因之作『化胡经』。然君
不知之而唱老佛一人说,其误明矣」。
(三)谢镇之与顾道士书,反驳夷夏论云:「三才所统,
岂有夷夏之别,华夷同贵,应互敬而不可别。据经云:释迦
文初为菩萨时,广化群生而成佛,故其土之阎浮提皆来生而
等蒙慈泽﹔然其根别,故虽有权说,三种真道唯一法。已佛
教终始无异,彼始云:佛、道同一,而末云:立夷夏之别化
之,甚不可」。
(四)朱昭之亦反驳「夷夏论」云:「圣道虚寂,故能圆
应而无方,无方之应,故应无不通。智无不周云正觉,通无
不顺云圣人。无不达物为道,故正觉与圣人与道同一,何远
求耶﹖唯可异者,道、佛之名与形服而已。已圣人之训因顺
故夏夷异教,以东国贵华而教礼节,夷重素而教落发等而已
。夫道之极非华,不偏不觉、无毁无誉、圆通寂漠。假名曰
:无妙之境,何以夏
172页
夷为异」。
(五)朱广之亦对「夷夏论」疑难云:「夷夏论云:佛教
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非麤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精则
博,博则不可不精,何可阙一」。又云:「夷夏论云:佛是
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又不可以中夏之性纯善而戎人之
根本恶,已于事实,非两者共有善恶耶﹖何独华风为高而戎
法为鄙耶﹖」
(六)明僧绍着「正二教论」,反驳「夷夏论」云:「论
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入净妙口中而生。此经非是
真典」。「又论云:在华昭五典,在夷布三乘。已佛、道以
异其化而有夷夏之别,不可弃华而学佛。佛以一音畅法,随
类受悟,何有夷夏之别。又泥洹与仙化是一术语,佛号正真
,道为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皆于名反之,而在实同
一」。「道家主教长生不死而未见其实,又非不登仙耶﹗是
全托于老君之所传,以符咒惑世,甚者欲引佛教证之,如此
非有麤等可依之典义」。
二、张融、周颙之对论:张融云:「道士与道人战,儒
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昔见鸿,越人为凫,楚人为乙,如鸿
常为一鸿,佛、道共其极为一」。周颙云:「佛教之法性与
道家之虚无,其寂虽同,以住寂之法别,不可谓同」。张融
云:「时与世异故,虽异其风义,见鸿、凫、乙之异,其实
一物也」。周颙云:「已时与世异而风义别,是即二教所以
异也」。张融云:「汝非专
173页
遵佛迹而侮道本耶﹖」于此可知张融以道为本地,而以佛为
垂迹,而主张二教同一说。周颙反问云:「吾是心持释训而
受儒言者。然而足下是在佛,亦在儒,即为本一末殊或本末
俱异耶﹖」张融答云:「我未见释家与老氏,故妙得其一」
。
周颙字彦儒,长于辞义。南宋明帝好玄理,令颙宿殿内
。时帝之所为有惨毒者,颙乃诵说因缘罪福之经典,以缓和
其行为。颙于南宋元微中为剡令,南齐高帝用为齐殿中郎,
后为文惠太子之中军录事参军。颙长于佛理,着『三宗论』
,而述空假之义﹔后隐钟山之西,从事着作。又兼善老、易
。颙与融交,精信佛法而无妻,太子问为何而精进。答云:
「因未免三涂八难」。
三、子良对景翼、孔维珪之讨论:文惠太子长懋及竟陵
陆文宣王子良∵(太子之弟)∵,深好佛法。太子召道士兴孟、
景翼入玄圃,大会众僧。此时子良欲景翼礼佛,景翼不肯。
子良赠翼「十地经」,翼造「正一论」云:「宝积云:佛以
一音广说法﹔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佛云:实相﹔
道曰:玄。老、释始一而迷者分之」。彼又引例云:「司徒
从事中郎张融作『门律』,论道、佛一也,以示太子仆周颙
,而颙云:其寂一而得之道翼」。
又中丞孔稚珪信奉道教,以佛教与道、儒相矛盾,而以
佛教为异端,作数种妨碍佛教之文。因其身分是州民御史中
丞,是监察地方政治民生之官,以其影响佛教甚大,故子良
以书释其误解﹔书之开头云:「君之书见览一二,每患浮言
妨正道」,而云:「儒教以仁义为本,今由修佛教
174页
而得明其根本,真俗之教其极致一也,然不达之故,横云异
同而已」。又对孔氏之「佛教背孝道,谓大孝是不知本末」
云:「此是一面之观察,君已非不视经律所辩,佛教决不是
离俗而不施训,有世教即为是。当今有如君之意见者多,故
今书送之,详细面君尽之」。子良唱儒佛之调和而力说佛教
之崇高。孔氏之答书云:「我门世世以李老为业,不能弃之
。又至于大觉之明教,般若之正源,我自生平所崇,自不敢
违背,常推为正理。然一日亦不能弃黄老之所以,由于我门
之业。已以二道为大同∵,而不弃乐方广,勤一乘之志」。
子良之第二书云:「人心不同,∵犹如其貌,何得一其
思想,不可唯横构是非而起谤议」。孔氏答云:「道所异佛
,唯在论极。道之论极在天,而佛鄙之为不出三界。然道家
之天,非极之至极,如佛家罗汉为极,而尚不为真极。道家
之至极在天外,恰如佛教之极不止于罗汉,是故老子亦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即道所以在天外。道、佛已同,请
自今日后不可复立异同」。由是观之,孔稚珪终不能与子良
同说,而确执道、佛同一说。
在南齐,因果及神灭问题,亦如南宋盛为论究。范缜力
说无因果,而固执神灭论。范缜字子真,齐之尚书中郎,文
宣王子良盛招宾客时亦预焉。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唱无佛,
故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以何为得富贵贫贱耶﹖」缜答
曰:「人之生,有如树花之一时开,随风自堕在茵席之上,
或有自落粪溷之中。堕于茵席者是殿下,落于粪溷者是下官
」。又缜着「神灭论」云:
175页
「神即形,形即神,则形存神存,形谢神灭。形是神之
质,神是形之作用。形神不异,恰如刀与利,刀外无利,利
外无刀」。此论一出,朝野諠哗,子良集僧难之,然终于不
能屈之。太原王琰着论讥之曰:「范子不知其祖先之神灵之
所在」。缜曰:「王子知其祖先之神灵之所在,而不能杀身
从之,其险诣∵(不合理)∵皆此类」。子良亦遣王融谓之曰:
「神灭既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缜后为梁武帝之
晋安太守,始终不放弃其说,其「神灭论」至梁朝才蜂起其
反驳论。
四、南宋代之佛教研究
南宋朝之历代皇帝皆注力于振兴佛教,如文帝令僧慧琳
参与朝政,及奖励道生之顿悟义。又当时佛教界对付道生之
顿悟义而提倡渐悟论。又当时罗什门下生存者尚多,如道生
主张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僧叡阐明「法华」「般若」「
涅盘」之关系﹔慧严、慧观修订「大本涅盘」,而慧观又是
「十诵律」之专家﹔昙无成讲「涅盘」「大品」,受业者二
百多人﹔僧导讲「维摩」,着「成实」「三论」之义疏。
要之,南宋初,罗什门下不但研究什公所译出之佛典,
其余之译经亦重视而加以研究。又因受北魏太武帝破佛之影
响,学者多集来南方,而且南宋历代亦加以保护,故南宋代
之佛教研究,更加一段展开。自永初元年∵(四二○)∵至升平
二年,∵(四七八)∵,南宋朝七代五十九年间,最为研
176页
究讲说者,为法华、大小品、涅盘、十诵、毗昙、成实、十
地、胜鬘、维摩之十部。
(一)法华经之讲究者有十多人,皆为罗什之门人,而以
僧含、法珍、僧镜之三人为最。
甲、僧含:不详为何处人,尤善「大涅盘」,常讲说不辍
。宋元嘉七年∵(四三○)∵新兴太守陶仲祖请住于其所
建之灵昧寺。其着有「神不灭论」「圣智圆鉴论」「
无生论」「法身论」「业报论」「法华宗论」等。
乙、法珍:姓杨,河东∵(山西平阳)∵人,元嘉年中过江,
为吴兴之沈演之所重,住于吴兴武康之小山寺十九年
,学徒负笈而集。着「涅盘」「法华」「大品」「胜
鬘」等之义疏。大明六年∵(四六二)∵依敕上京,与道
猷∵(道生弟子)∵同住于新容寺,各为顿渐二悟义之宗
主。宋元徽年中,以七十六岁入寂。
丙、僧镜:姓焦,原陇西∵(甘肃巩昌)∵人,后移住江苏。
为人至孝,母殁后,庐墓泣血三年。服毕出家,住于
吴县华山寺,后入陇关寻师受法而还,止于京师∵(江
宁)∵弘法,后于姑苏为法匠,又往上虞之除山,学徒
百余。宋世祖孝武帝敕出京师,住于定林下寺,学徒
云集。着有「法华」「维摩」「泥洹」之义疏,并「
毗昙玄论」,宋元徽年中,以六十七岁入寂。
(二)般若经之讲究者有八人,而「大品」以法珍、慧通
最着,然其着作后世无一存者。至于「小
177页
品」,虽亦有能善或讲说之人,然未有着义疏。
(三)涅盘经之讲究者,有罗什门下之慧严尚存。慧严,
姓范,豫州人。宋高祖伐长安时苦请而入京师,文帝最尊重
之,每见面必问佛法。着有「无生灭论」「老子略注」。又
「大涅盘经」初传宋土时,品数疏简,初学难解,慧严与慧
观及谢灵运,依泥洹本,加品目,改作之而为三十六卷,世
称「南本涅盘」。其它「涅盘」之讲究者有十人,而最着为
法珍,其「义疏」为「涅盘经」最初之义疏,可惜失存。
(四)十诵律之讲究:于宋代,诸部律中,独「十诵律」
之研究最盛。萨婆多部及广律「十诵」,不但为罗什所译,
又为其师卑摩罗叉所鼓吹。最初研究此律者实是卑摩罗叉及
慧观、慧猷、僧业、法颖。
甲、卑摩罗叉:罽宾人,于龟兹国弘扬律藏,为四方学者
之师,罗什亦受其教。及龟兹国亡,避其地。后闻什
公于长安大弘经藏,欲弘通毗尼胜品于东国,于后秦
弘始八年∵(四○六)∵入关中。什公以师礼敬待之,彼
亦欣远遇。因罗叉眼青,时人称呼青眼律师,罗什入
寂后,游关左,住于寻春之石闲寺,律众云集之中,
盛扬毗尼。其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之最后一
诵改为「毗尼诵」,作为六十一卷。又出南方江陵∵(
湖北荆州)∵,于辛寺夏座开演「十诵」,闻道者聚集
如林。
178页
乙、慧观:住于道场寺,深括「十诵」之宗旨,记其所制
之「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还京师,僧尼皆传抄
而学习之。
丙、慧猷:江左人,少而出家,住于辛寺。幼而蔬食,履
操方直。具戒以后,专精律禁,从罗叉受业。后讲说
相续,陕西律师莫不宗之。于江陵入寂。着有「十诵
义疏八卷」,惜乎于今无传。
丁、僧业:姓王,河内∵(河南怀庆)∵人。幼而聪悟,博步
众典。后游长安,受业什公。见新出之「十诵」,遂
专攻而洞尽深奥。什公叹曰:「后世之优婆离」。值
关中多难,避于京师,吴之张邵请还姑苏,造闲居寺
住之,学士盛集。又讲道之余暇,属意禅门而表神异
。宋元嘉十八年∵(四四一)∵以七十五岁入灭。
戊、法颖:姓索,敦煌人。十三岁出家,住凉州公府寺,
与同学法力以律藏知名。宋元嘉末年∵(四五三)∵住新
亭寺,孝武帝修理此寺,敕为都邑僧正,后辞回多宝
寺,常习定,亦时开律席。齐高帝即位,敕为僧主,
给养极厚。法颖以此等信施物造经像及藏。齐建元四
年∵(四八二)∵以六十七入寂。撰「十诵戒本」及「羯
磨」。
(五)阿毗达摩论之讲究者,宋朝有七人,而以宋末之僧
镜、慧通为最。僧镜有「毗昙玄论」而慧通有「杂心毗昙义
疏」。
179页
(六)成实论之讲究者,宋代有七人,而以道亮、道猛、
慧隆为主。自宋之中叶至末叶,此论之研究顿盛而有压倒他
典之势。
甲、道亮:不知何许人。住于京师之北多宝寺,神悟超绝
。元嘉末年∵(四五三)∵带弟子智林等十二人,适南方
广州停六年。大明年中还京兆盛开法席,着「成实论
义疏八卷」。宋太始中以六十九岁入寂。
乙、
道猛:元西凉州人。少而游历燕赵。后住于寿春,学
三藏九部大少数论,皆入其渊微而无不镜彻。就中以
「成实论」为最独步。于是,大化江西,学者成列而
集。宋元嘉二十六年∵(四四九)∵,游帝京,止于东安
寺,复续开讲席。宋太宗明帝自湘东王时深皈依之,
而登祚以来加礼接,太始初,于建阳门外建立兴皇寺
,工竣也,敕道猛于寺开讲「成实」。序题之日,帝
亲临幸,公卿皆集,四远学者亦皆齐会。宋元徽三年
(四七五)∵以六十五岁寂于东安寺。
丙、慧隆:姓成,阳平∵(江苏杨州宝应县)∵人,以无师独
学而悟。二十三岁出家,十余年专心学佛法。宋太始
年中出都,住于何园寺。宋太宗请于湘宫寺开讲「成
实」。问道之士及八百余人。其后,王侯贵族屡招讲
说,开发阐明凡先旧诸义之盘滞处,乃立实法断结义
等。南齐永明八年∵(四九○)∵以六十二岁入寂。
180页
(七)十地之讲究者:「十地经」是「华严经十地品」。
什公于凉州译出「大华严经」而自翫,然其门下终不见有爱
翫者。至宋代讲究者有六人,而求那跋陀罗及玄畅是「华严
经」之讲说者。
甲、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初为外道学者,读「阿毗昙
心论」而深悟,出家后博通三藏,学大小乘,尤于「
大品」「华严」有重缘而讲诵宣讲。以大乘之学者,
人称摩诃衍。到师子国,又与东方有缘,以海路来广
州,时宋元嘉十二年∵(四三五)∵。刺史车朗表闻,宋
太祖遣使迎于京师,敕名僧慧严、慧观慰之。皆为其
神情朗彻,无不虔仰。初住于只洹寺,帝深崇敬,如
颜延之以其通才硕学而造门。于是乎,京师远近皆师
事之,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丞相南谯王义宣等。众
僧译经请,乃于只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于东安寺译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江苏)∵译
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余人,而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后南谯王镇荆州,请俱行,住于辛寺。
于此又译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卷」「无量寿
一卷」「泥洹」「央掘摩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
」「现在佛名」「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
集,凡百余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太宗之太始
四年∵(四六八)∵正月以七十五岁入寂。
乙、玄畅:姓赵,河西金城人,少而一门为胡虏所灭,将
及畅,见眼光外射,以为非凡之童
181页
而免之,仍往凉州出家。本名慧智,后师事玄高而改
玄畅。其后,遭魏太武帝之破佛,元嘉二十三年闰五
月十七日由平城经岱郡,上谷等地至孟津。唯手把一
束杨枝与一扼葱叶,虏骑追逐将及之,以杨枝击沙,
沙起人马不能前进,沙息,骑复欲至。乃投身河中,
以葱叶入鼻孔中,通气度水,以八月一日达杨州。玄
畅通晓经律深入禅要,其它世之技能等无不通达。初
因「华严」大部,文旨浩博,古来未有宣释者。畅乃
竭思研寻,提章比句,始讲之。又善「三论」,为学
者之宗。宋文帝深加叹重,请为太子师,固辞不就。
后迁荆州,住长沙寺。宋之季年更远适成都,止于大
石寺。后南齐武帝召之,途中罹病,至京师,住灵根
寺,少时入寂,时六十九岁,南齐永明二年∵(四八四
)∵十一月十六日。
丙、昙迁: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心游佛义。善
谈老庄,并注十地。与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善。
南齐建元四年∵(四八二)∵,以九十九岁卒。盖「十地
经」之注疏,唯有此人。
(八)胜鬘经之讲究者:此经有二译:第一译,是北凉昙
无谶译「胜鬘经一卷」,第二译是宋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
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均为宋代译出,同时即由当
代人所研究。有六人之中,下列三人为最。
182页
甲、僧馥:本沣泉人。专精义学,注「胜鬘经」,住于道
场寺。
乙、道猷:吴人。初为道生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
隐于临川郡∵(江西)∵之山。见新出之「胜鬘经」。乃
叹曰:「先师之昔义,闇于经同∵(此经四三六年译出
,道生四三四年死)∵。但岁不待人,经义后出,良可
悲」。而着「胜鬘注五卷」,以翼宣遗训。宋元徽年
中入寂∵(四七三--四七六)
丙、
道慈:道猷之弟子。善「维摩」「法华」,祖述道猷
之义,删「胜鬘经注」为二卷。其它如法珍、慧通亦
有此经之「义疏」,然后代无传。
(九)维摩经之讲究者:此经之研究,于什公门下为盛,
即以僧肇之「注」为此经最初之研究书。道生更发挥其深旨
,着「义疏」,彼之顿悟义亦是出于此经之意。道融亦有「
义疏」。而至宋代,生存者唯道生一人。入宋代研究此经者
有五人,而以僧镜为最。
(十)三论之讲究者:此论亦由什公门下盛为研究,即僧
导、昙影、道融之三人是也。及宋代虽有五人,而未有出「
注疏」之人。然宋末有庄严寺之昙济,着「七宗论」﹔智林
于京师灵基寺,申明二谛之义有三宗之不同,闻汝南之周颙
着「三宗论」,叙二谛之新意而陈三宗之取舍,请一本而满
意。智林后回归高昌∵(吐蕃)∵,以七十九岁入寂,着「二谛
论」「毗昙杂心记」。又注「十二门论」及「中论」。由是
观之,自宋末齐初,起般若之空理研究,渐由「三
183页
论」学者所统一。
五、南齐代之南北佛教
南齐代,自高帝建元元年∵(四七九)∵起,经武帝、明帝
,于和帝之中兴二年∵(五○二)∵灭亡,共二十四年。此间北
朝为元魏。诸佛典之研究,以「涅盘经」「成实论」「维摩
经」「法华经」「毗昙论」「十诵律」「大小品」「三论」
「胜鬘经」「十地经」为多。其它,如「四分律」之专家超
度,住于瓦官寺,善于「十诵」及「四分」,着有「律例七
卷」,而北魏之「四分」学者有法聪律师,为众专讲「四分
律」,其门人道覆录之而作「义疏」,此为解释「四分律」
之始。
一、涅盘经之研究者:南宋代此经之学者有十人,而着
『义疏』者,唯法珍一人。入南齐,南北共有十二人,而以
僧宗、智顺、宝亮三人为最优。
(一)僧宗:姓严,雍州冯翊∵(陕西省)∵人,其四代祖因
晋末之乱,移住秦郡,九岁为法瑗弟子,就昙斌、昙济学,
善「大涅盘」「胜鬘」「维摩」,每讲说,听众达千人。妙
辩不穷,应变无尽,而其性放荡,不拘于仪法,为严守戒律
者所非难。文惠太子将罪之,因梦感及而皈依之。北魏孝文
帝遥闻其德风,屡书请其讲学,而齐武帝不许其出国。僧宗
讲「涅盘」「胜鬘」「维摩」
184页
等经,近百遍,又以信施造太昌寺住之。齐建武三年∵(四九
六)∵以五十九岁入寂。
(二)智顺:姓徐,琅琊临沂∵(山东)∵人,十五岁出家。
具戒后,秉禁无疵,陶练众经,而对「涅盘」「成实」有独
步之见解,听众常数百人。文宣王特重之,而修治城寺住之
。有一夜贼入,弟子追擒之。智顺留盗人宿于房内,明旦给
钱绢,说谕后放之。后游禹穴∵(浙江会稽山)∵,住于云门精
舍,***之盛复见于江左。梁天监六年∵(五○七)∵以六十一
岁入寂于山寺。着有「法事赞」「受戒法」等行于世。
(三)宝亮:姓徐,其先东莞∵(山东莒县)∵之胄族,晋败
时避于东莱之弦县∵(山东)∵。宝亮十二岁出家,师事青州∵(
山东)∵之道明法师。具戒后,悟沙门应以宣法为任而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住于中兴寺,后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
事。文宣王亲访其居处,请为法匠。后移住灵味寺,于此续
讲众经,「大涅盘」八十四遍,「成实论」十四遍,「胜鬘
经」四十二遍,「维摩经」二十遍,「大小品」十遍,其它
经论近十遍。缁素弟子三千余人,门徒常盈数百。宝亮之为
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预蕴难
问者,遇其披解,便觉宗旨,澳然忘其素蓄。梁武帝以其德
高,延请谈说。宝亮性率直,每言自称贫道,帝虽怀不满,
因挹其神出而无所咎。梁天监八年初,敕其撰『涅盘义疏』
十余万言,而帝为之作序,先叙此经发于迦叶之悲愤而为如
来真实之诚言之旨,次述此经之要云:「不出两途,佛性开
其本有源,涅盘明其归极之宗。非因
185页
非果,不起不作之义高于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
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金壤玉室
岂易入哉。」次又叹曰:「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少贞苦节,长安法忍,耆年愈笃,倪齿不衰,
流通于先觉而孜孜如,后进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监八年五月
八日,乃敕亮撰「大涅盘义疏」,以九月二十日讫。光表微
言以赞扬正道」。宝亮以为福德之所招感,供施累积而不蓄
,皆经营福业,入灭后,房无留财,梁天监八年,∵(五○九
)∵十月四日于灵味寺入寂,年六十六岁。宝亮是亘及齐、梁
二代之最善于「涅盘经」之学者,其讲说之多种类,无其它
比,是南齐第一位之学者。
二、成实论之研究者:此论之研究,于宋之中叶至末叶
,其盛况已压倒其它佛典,而于齐代更有一段之展开,有成
就者十二人,而元魏之昙度,南齐之智顺、宝亮、僧旻四人
为最。
(一)昙度:姓蔡,江陵∵(湖北荆州)∵人,少以严守威仪
戒范为人称赞。神情敏悟过人。后游学京师贯通众典,深索
涅盘、法华、维摩、大品之微隐。又至徐州从僧渊学「成实
论」。遂精通此论。北魏孝文帝征请入平城∵(山西大同)∵,
大开讲席,学徒千余人。北魏太和十三年∵(四八九)∵入寂。
其着「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传于北方,而南齐亦无出于右
者。又魏孝文帝对于「成实论」特有趣味而师事僧渊之弟子
道澄。
(二)南齐之「成实」学者、智顺、宝亮二人已于前项叙
过。僧旻:俗姓孙,吴郡富春人,七岁
186页
出家,为僧回之弟子,住于虎丘西山寺。十三岁随僧回出都
,住于白马寺。年十六僧回入寂,丧礼毕,住于庄严寺,师
事昙景。齐文惠太子及文宣王深敬之。僧宗讲「涅盘」时,
僧旻扣闻联环。齐永明十年∵(四九二)∵年二十六,始于兴福
寺讲「成实论」,先辈法师等集者如市,衣冠士子幅凑四衢
,坐皆重膝,虽竟日无起疲倦,皆仰之如日月。慕德风者不
远万里来投,故名振日下,听众及千余人。后入吴转***,
名声闻于南北。梁天监五年∵(五○六)∵游帝都∵(江宁)∵,天
子礼接之。敕于惠轮殿讲「胜鬘经」,帝亲临听。又于简静
寺讲「十地」。僧旻之讲说,听众每呈溢于堂外之盛况,天
下之才学通人皆无不礼敬。然虽重名而不喜荣势,闭居一室
。梁普通元年∵(五○二)∵以后,连发先病之风疾,弥怀退静
,夜窃还虎丘。普通五年∵(五二四)∵依敕还住开善寺,因病
剧不堪,权停于庄严寺。梁大通元年∵(五二七)∵二月一日,
以六十一岁寂于寺房,天子悲惜,诸储嗟惋,敕于六日葬于
钟山之开善墓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