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儒教的异同
录自印光大师文钞
4、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复汪梦松居士书《增一》
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间,无一法不在范围之中。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增二》
至谓以佛法助儒道,二法并行,俾一切人于世法为真儒,于出世法为真释。若大通家,则禅净***,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
复安徽万安校长书《增二》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实也,所云佛化之儒宗,不过表示其实而已,有何不可。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二《三二》
不学佛而不能知儒。不宏儒而无由宏佛。五伦三纲,皆菩萨六度万行中事。
儒释一贯序《增三》
是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多皆学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己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若知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
古大人忧之,乘机破斥,使彼作此说者,与受其说之毒者,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功焉。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废弃先圣之法,几于无可救药,凡属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学为急务。以佛学注重明心,与因果报应。果能明自本心,决不至于错因果。果能不错因果,决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则儒先圣人之心,如来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释一贯之大旨也。
复李德明居士书二《续一》(民国二十四年)(原名炳南)
自佛教东来,大明因果轮回之事理,而后世南面称朕者,亦不敢为。纵暴恶之君,犹欲为之,决不敢以此为荣,及以多为贵也。设使世无佛法,其人民孰能得其令终哉。吾固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程,朱天资超迈,窃取佛经之义以释儒经。又恐人学佛,特倡异义,谓佛所说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实无其事,不过藉此以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既飘散,又有何人复托生乎。此事在佛法中为极浅之事,在国家社会为极要之事。彼既提倡因果轮回为虚谬,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徒抱定正心诚意,为教民治国之本。而不知无因果轮回,则正心诚意,与不正心诚意,有何分别,不过一空名而已。且实既无有,又谁顾此虚名乎。自此以后之理学,无一不偷看佛经,无一不辟驳佛法。由不提倡因果,则治国治民治心之根本,反视作迂谈谬见。数百年来,犹能维持者,尚有礼教之仪型在。及至欧风东渐,则完全随欧风以披靡矣。以无因果轮回之根本,故致放僻邪侈,无所不为。在程,朱当日之本心,乃借毁佛以护儒,而不知毁佛即成毁儒。如今五经四书,乃成犯禁之书,而大小学堂皆不许读,此明证也。儒,释本同源,认心性为身形之异端,而谋为灭除心性,则先灭身形矣。使二子有灵,当不以己所说者为是,而悔无所及矣。
复慧龙居士书《续一》(民国二十一年)(即窦存吾)
儒道之衰,其源由于理学之破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俾善无以劝,恶无以惩,以致演出目下之现象,实乃理学之学说导之也。欲振兴儒宗,当以躬行孝慈友恭为事。(天下之乱,均由为父母者,不知教儿女所致。故慈之一字,举世皆不识其真相,使其真知,世自太平矣。)
5、儒佛正本清源之道
复高邵麟居士书《增一》三∵
安士全书,实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详示因果报应,及修持方法之导俗奇书。宜常翻阅,庶无疑不释,无行不谨矣。
人字发隐《续二》(民二十七年为一弟子说)
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复蒋德泽居士书《三一》
若不敦伦等,则凡三皈五戒之气分也无,便是儒释二教之罪人。
复许焕文居士书一《三一》
读佛经书,不可依儒者读儒书之态度。今之儒者,完全不知敬书,故致世无真儒。
康母往生纪念册发隐《增四》(为康寄遥作)
为人子者,父母之德,固宜表彰。其表彰之法,注重躬行。必须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明因识果,戒杀放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行化他,同生净土。能如是者,人纵不知其父母之德,而以景仰其人之德,并景仰其父母祖宗之德。以为潜修已久,故有如是之令嗣。否则纵父母祖宗有懿德,人所共知。因其人不肖,人必疑其父母祖宗虽有懿德,或复兼有隐恶。否则懿德之门,何为出此不肖之子孙耶。以是知立身行道,即为表彰父母祖宗之德。为人子者,宜何如主敬慎独,躬行实践,以期无忝所生也。至于名人之挽诔志铭,乃末事耳。康母之德,具见于挽诔志铭,故不复赘。吾欲康子以孝亲之心,善守父母之遗体。勿令一言一动,一起心动念,稍违正理,以失孝道。语虽似乎宽泛不贴,实为儒释正本清源之道。
复赵莲洲居士书《三二》
养气寡欲二歌,词理圆妙,实有益于身心性命之作。然近世儒者,不于躬行上用功,专以空谈为高尚,则成说食数宝之流。纵说得滴水不漏,亦只成戏论而已。不敢谓阁下与此辈同,然亦未必决不与此辈同也。所幸者,既有信心,当勤念佛。烦恼现前,立使消灭。能如是养气,则气不至馁。如是寡过,则过可渐无。舍念佛以言养气寡过,终非究竟之道,而且费力。故知念佛一法,实为儒释一贯之道。若不以此法自修,而欲求得儒佛心法,难之难矣。以其只有自力,无佛加力故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