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原理
一、原始佛教的基本教育原理
佛教的教义为扶助人生解除烦恼,使本有智慧自然开显。故云“断烦恼以生智慧,莫尚
乎佛。”佛陀的教化是“觉之教育”,而“解惑开慧”是佛教教育的方针,观空、解惑、定
慧庄严。但是原始佛教之教义以“四谛”与“三法印”等,与安般禅之止观法,皆为研究佛
教之根本教义与修持之法要(即根本佛法)
由于佛陀初期教化的徒众,多为从婆罗门转依佛教,当然许多不易解除原来的观念,故
解“惑”甚为重要。盖佛教最主要之论理是“缘起论”,一切的经义及其发展论藏,也是依
“缘起性空”而显中道正教。中论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于三法印之原始教化,无常、苦空、无我,析说“空”,就必以因缘生法而得解说析明。“
缘起性空”故,一切之纷纭事相,祗“缘生”而已。俗此根本法要,进而开慧,开显“无二
慧”(即空、有皆无所着),进而中道正智,般若波罗密之大乘思想,再发展至十度波罗密
。摩诃般若波罗密的菩萨悲愿、净化思想、悲智精神,应为今的充满灾乱、缺乏悲情的人类
社会所应提倡之佛法,更是今的求谋发展佛教教育应重视之教育宗旨,和需要加以阐明佛教
教育原理。
所以佛教主要分析和辨别“缘”的类别,和“缘”的缘力,如何支配了吾人的心身动态
。明白了以后,则更重要的使恶缘、不善的缘改恶迁善。改造恶念不发生。于此,则于“缘
生”之因,及“缘缘”之环境,加以说明其作用。这是佛教“缘起论”之真理,如何运用到
教育的理论,及教育训导、辅导心理的极具意义,可能对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效果。若真的由
此“觉之教育”之提倡,有人愿意共同发扬,进而更进一步的宣扬,可能对现代世界教育史
上,也划下一度光彩。
基于以上的立论,自然要得原始佛教之基本原则三宝论主题之
佛--人天师,精神人格的表征。
法--正法教化的经典。
僧--为众生父母,亦与众生为友,调御大夫。
为根本法则,此根本佛法之发扬: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依此根本立论为出发而分别研究如何将三宝正法之思想正精神,介绍于现世之各阶层之社会
,乃至世界各民族之社会,而能适应环境,作有计划的培育人才,使佛教所发扬之佛法教化
,能有增益于此时代社会人群的生活,及行为思想皆获得改善与利乐,那就是我们今天要研
讨的佛教教育原理之主题。要从传统到现代,是历史经验的知识所遗留的参考,而重要的现
代教育培养,一方面充满菩萨精神的悲愿,一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研究。佛语垂光于二十五个
世纪以后的今天的人们也能接受佛教的教益。此当然有赖于佛教的推扬和佛教教育的努力培
养人才,和具体有效的计划与研究方法的组织,有关语言、科学、历史、文化、社会等种种
的传播配合融汇,则一所佛教大学的创办,应是负有时代使命与重光佛教而事行教观并重的
实践,使佛教知识与佛教精神智慧显现于事实--透过文化、学术、和艺术表现,这全在佛
教教育培植人才而得理想成就。
二、现代佛教教育研究之重要原则
也界教育之新趋势,如何使佛教教育之设施,一面能根据于基本理想,而因应机宜,得
与时代偕进;(若现代佛教教育不能明了于此,则培养之人材,与所办之学校效果必然欠佳
)。因知现代佛教教育,不如二百年前,或一千年前之丛林教育,祗重教法灌输之单纯施教
方针,实为双重意义,与较乎一般社会学校更为任重道远的工作。佛教“五明学”之学说,
和超越哲理之境界,可以依禅教(知识与精神之结合)禅戒(精神与德行)的修持,“内学
”是统摄无量的世间知识,而使世间知识使用于佛教施教。换言之,佛教义理之学,深化了
一般知识,使人生之意义与境界,思想的领域升华与充实,净化与安稳。如此佛教教育,不
祗是佛教门内之专利,而是运用于社会而成为人类之崇高与实受其益之学问,与生命之资粮。
士农工商,社会事业,佛教四众,兼而并存。文化伦理,学术艺文,可参究佛学思想而
增益之。五明学:
内明
声明
医方明
因明
工巧明
应是佛教教育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人群福祉之大道。尤以“内明”之道,括原始佛教之基
本教旨。而其余四种明论学说,与实践行为,我们可归纳,三种切实培养,要训练理想的成
员,简浅而言,则为:“学习、工作、愉快”三者之着重。学生培养的成就,就是良好师资
的成员,佛教常有“法喜充满”之一词,又十地菩萨之初地为“欢喜地”,教育进程,教育
学者,若不能有甘苦共尝,祗知苦差,必不易成就大用人材,而于学习中切实亲尝到苦乐之
经验,工作不一定轻松的,但可能以有助于心身调剂之艺术趣味,而使心身另有轻松的一面
。故工作的辛苦,而于工作之成就,又增加了喜悦的愉快。最主要是具有“学习”能力与诚
恳毅力,就是六度波罗密之精进度。由于精进,正确观念之主宰了一切进行之理想的推动了
工作能力,自然对人生修养工夫具足,则忍耐性之忍辱心,而更培养出坚定智慧的人生,此
是六度波罗密之四度。前布施持戒是后四度之开路指引。无布施喜舍与律己之精神,则诸事
不谐,自无精进可言,则学习不诚,工作不进,何来愉快,故:
学习--内外修习
工作--供养承事
愉快--法喜充满
简而言此,以简化浅化佛教教育之施教原则,进深而论,当然要论到薰修学养,如僧侣二众
发心从事社会教育,也得重视身心修摄禅行薰修,也是佛教师资培养重要条件之一(因佛教
教育不尽同于一般社会教育)。
三、佛教教育原理之二部制度互相增益
一般的教育原理,不尽同于佛教教育的主旨。论佛教教育原理,是双方面的推行;在教
理上的教材,和施教的训导,都是源于佛教之基本教义与精神。佛教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两
方面:
一是寺院制之僧伽教育(是丛林制之教化)。
一是社会性之普通教化(如社会性之佛教学校)。
此为“二部制”之佛教教育。在现代与古代颇有不同。故代的佛教教化,比较单纯,除了丛
林教化,似乎没有社会佛教学校之设立。故佛门教育是比较单纯(以专教导修行,或训练讲)
经说法和当住持领众的人材),对佛法的实践,修禅办道为了生脱死之证悟法则。至于化导
众生之宏法人材,也能愈能深入佛法之行持,愈为深入经藏之智慧,愈能开导众生善入佛慧
。因此早期的佛门教育训练人材,不外经律论三藏法要,而教导后学对“经藏禅”的教观并
重,对律仪轨范之教诫行持,及论义因明、析法真空之经典律仪,已尽括早期教育原理之精
义。
“二部制”之佛教教育,极宜推行,目前***不少寺院之内,设办佛教学院,若同时在
环境许可也设社会学校,在寺院佛学教育场所,兼设佛堂,善导青年对宗教信仰之课程,和
指导修身立德之并进。于今在***而言,祗有其他宗教已有之,佛教尚未实现这工作。但在
东亚如韩日与锡兰、泰国、缅甸等国,都早有成立,这是本人亲历访问过的寺院,从事实所
知,我们自由中国的***宝岛确是应与东亚佛教各国教育看齐,而能普施教化。佛教教育宗
旨、教育意义、教育设施,对训导、教务、乃至环境设置,都含容“二部制”之原则;简而
言之,甘是佛教之社会学校之学生,都能吸收佛教教化之基本思想与精神感格。而接受寺院
教育之佛教青年,也同时可吸收社会教育之知识。双轨并进,实行两方面的二部受益,真能
达成互相增益,可能要等到我们佛教社会教育的推进,有更多的佛教中学,有几所佛教大学
或学院,当然这理想便可实现。否则先有一所佛教大专,或多设几所佛教研究所,分组研究
,也是现代中国佛教极切之需要。
目前我国佛教,已为教育当局开始注意,这是今日中国“佛教研究之开步工作”,也是
重要急务。华梵佛学研究所聘请伽尔德博士(∵Dr.∵RICHARD∵CARD∵)来任客座教授讲课
时,已郑重提及此点重要性的当前急务。这次的“佛教教育研讨会”的创办,虽然是简单的
设备和初步计划的举行,志在提起大家的注意,因此第一次先作“学术性”的研讨,希集思
广益,而获学术研究之资料,以帮助“现代佛教教育”的参考。教育方针、实施、反应、效
果,有关“福国利民”(美前总统艾森豪曾说此)的教育,祈求有助于国家社会人群、世界
性的佛教教化与文化精神,能表达佛陀悲愿的教育工作,正是我们今天在座各位共同负荷的
工作,有意义之责任。
当然,佛教教育传统与现代之互相融摄,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现代佛教教育”之重要关
键。亦是“佛教教育原理二部制互相增益”的意义所遵,及实行理想与事实的健全发展。还
有许多需要在佛教教育论及的内容。因时间的关系,将增订之。(希在座大德学者踊跃发挥
,使此研讨会有丰富之收获,功德甚大,尤其伽博士,远道而能值此讲学之因缘,出席此研
讨会,更是特殊之意义,故朱勿吝发言为感。)
(第一届佛教教育研讨会于阳明山华梵佛学研究所)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