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来,佛教就以她强盛的生命力与亲和力,渗透到东方的哲学、伦理、文学、音乐、戏曲、美术、建筑、医学、科学等不同领域,从而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和巨大魅力的佛教文化。
在中国大约东汉时期佛教引入中国,在以后的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过不断的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及与世俗的磨合后,进而相互影响,相互发展而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试图以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补充作一浅显的探讨,使读者对佛教文化有一点点的了解,进而激发大家去关心甚至研究佛教文化的决心。
佛教对中国文学最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佛教的文体、佛经故事和佛经寓言三方面。
一、佛教文体
佛教文体是佛教独特的一种体裁,分为偈、语录体、禅喻诗、变文等几种。
1.偈:亦称“颂”、“伽陀”、“偈陀”等。指宣扬佛理的短句韵文。一般由四句组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十二言等。言简意赅∵,类若诗。如《法句经》即是此体。
2.语录体:源于佛教禅宗,为佛徒记录禅师言论的文体,所记不拘文字修饰,只求句子完整,以表达叙说者的思想精华。大多简洁明快,常为士人所运用,如《石涛语录》等。
3.禅喻诗:亦称“禅言诗”。即表达禅理之诗。其中有些作品具诗的外形,而无诗的审美价值。这些诗追求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与象喻。这是诗与禅的结合,在中国宋代成为文坛风气,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着名的文学批评着作《沧浪诗话》。
4.变文:亦称“变”,近代初发现时称“俗曲”。其形式为韵文与散文的相间。它是佛教徒在宣讲佛经故事时创作的文体。因故事内容多变,充满浪漫色彩而名。近代在敦煌石室中发现许多唐代变文,辑成《敦煌变文集》行世。
二、佛经故事
指古印度佛经中的说教故事,分为佛经故事与佛本生故事两种。
1.佛经故事:原多半是流传于尼泊尔、印度、锡兰、大月氏等地的民间传说。释迦牟尼
传教时随意取舍,随时讲说,无论为经为律,多是因事立说,把所说的道理贯穿其中。这些说教语言,因为以民间传说为基础,所以生动活泼,富人情味。它所宣扬的宗旨,不外乎和平、牺牲、慈爱、诚信、平等、无私、克制贪欲、禁戒残暴等,如《长寿王》《投身伺虎》《鹿夫妇》等,不仅真挚动人,而且语言朴素,内容精彩。佛经故事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小说、传奇、戏曲、哲学及艺术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佛本生故事:指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地的有关释迦牟尼佛前生的故事。这些故事绝大部分是古印度人民创造的寓言、童话等小故事,长期流行于民间,生动活泼,寓意深远,深入人心。现存佛本生故事(巴利文)共有五百四十七则,有寓言、童话、笑话、短篇小说、伦理故事、箴言等等。其着名者有《鸽子本生》《捡柴女本生》《祭羊本生》《虎本生》《芒果本生》等等。
三、佛经寓言
指古印度佛经中采用因事立说的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阐明佛理的寓言。故事常以现实中的人、物、事为基础,通过具体的情节,说明抽象的佛旨,增强佛经的说服力。佛经寓言是古印度人民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有“大林深泉”之誉。这些寓言如《佛说义足经·摸象》《杂阿含经·猫狸吞鼠》《百喻经·牧羊人》《法苑珠林·野狐饮水》等,或拟人,或托物,或褒扬,或讽刺,洋洋大观。佛经寓言给世界俗文学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兹举一故事以结尾。“婢羊共斗”,出自《杂宝藏经》卷十。该故事讲述某婢女保管主人家的麦豆,而主人家的一只公羊常常趁婢女疏忽,偷吃麦豆,婢女发觉后,便用棒打公羊,公羊则以角触婢女。有一天,婢女去取火,公羊趁其不防,又来顶婢女。婢女情急之下,用火烧羊背,羊背着火后,因疼痛狂窜,闯入森林,引发大火,森林中的五百只猴子因躲避不及,被活活烧死。这则故事教育人们不要斗争,要平和无诤,否则会伤害无辜。该故事宣传的和平无争思想,是佛教是基本主张之一。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