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陈家与闽南佛教

王燕琴∵董立功

2004年底,在厦门,有两座唐代古墓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这两座古墓,据说是厦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院陈家的七世祖陈喜的墓穴及衣冠冢。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意外地在墓内棺床前发现了一个墓志铭。令所有人欣喜的是,墓志铭上的几百个字依然保存完好!

墓志铭的第一行写道:“故奉义郎前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并序”;随后,“有唐大中九年……嘉禾里……公讳元通清源同安人也”的字样也清晰可辨。由此,专家确认,陈喜墓的墓主实为陈元通(陈喜之孙),而非陈喜。

此古墓的挖掘,不但确定了墓主的身份,同时也再次改变了一些史书关于“厦门历史,宋之前无可考”的论断。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元通墓的挖掘,关于厦门的开发始祖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但不管如何,众人口中的”南陈”,都来源于同一个家族,即南院陈家。由此可见,研究厦门的历史,绝不能忽视南院陈氏所起的作用。

在此次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同时发现,在墓内棺床的四周,都有用陶砖做成的“壶门”,有点像佛龛。考古专家们由此断定,墓主与佛教应该有较深的渊源。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翻开{颍川陈氏族谱》,确实有关于陈家历代在闽南创建佛寺的记录,厦门民间也一直有这样的传说。但关于南院陈家创建佛寺的过程及各寺的沿革与现状,目前学术界并未引起相应的关注,与此相关的史料及书面材料也甚少。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南院陈家与闽南佛教关系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实地咨询及考察厦门当地的碑刻及墓志,笔者终于对南院陈家与闽南佛教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缘起:陈家与佛教结缘

陈家与佛教结缘,这还得从漳州南山寺说起。南山寺坐落于漳州九龙江畔的丹霞山麓,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龙溪县志,古迹》载:南山报劬崇福禅寺,在通津桥之右,唐太傅陈邕建,宋乾德六年(968年)刺史陈文颢重修,初名报劬院,后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日”南州法崛”,明称南山寺。

南山寺,原为唐朝太子太傅陈邕的故宅,建成后改为寺院。

关于陈邕的生平,∵《漳州掌故》载,陈邕原是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神龙(705-706年)年间进士,曾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师。李隆基登基后,受封为太傅。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因与宰相李林甫不合,被贬谪到福建,先居福州,后迁兴化,最后迁居漳州。陈邕的到来,开了其家族在闽南创建寺院的序幕。

在陈邕之前,福建已屡有民间富户改宅为寺。但陈邕舍宅却另有原因。相传,陈邕到漳州后,便选中九龙江畔丹霞山麓这块山水秀丽的地方,来兴建府第。由于规模过于宏大,建成后的府第类似宫廷,且有五个大门,这在当时可是犯了滔天大罪。有人密告到朝廷,说“陈邕兴造皇宫,阴谋造反”。皇上听到后,派钦差前来查办。在陈家大祸临头之际,陈邕的女儿金娘含泪请求父亲,舍宅为寺院,自己愿削发为尼以保全家性命。陈邕虽有不忍,无奈苦无对策,只得应允,即日请来法师,为金娘剃度为尼,并把她的闺房改为“修真净室”,将府第改为“报劬院”。不久,钦差大臣来到,见所建的是寺院,不是皇宫,据实复旨,陈家于是免于问罪。而金娘也只能长伴青灯古佛,寂寂然了此一生。

金娘出家后,陈邕感慨于其为家族所作的牺牲,便给子孙后代留下遗训:子孙中凡出人头地者,必须建一座寺庙,以纪念此“姑奶奶”之恩德。陈邕的后人,由于与南山寺的渊源,此后也被称为南院陈氏。

可以说,南院陈氏一系与佛教的因缘正是缘于此。据称,自此以后,陈家后人,凡有功成名就者,必焚香礼拜此“姑奶奶”。正因为家族的遗训,及对祖辈的感恩之情,再加上个人的际遇,陈家后代世代延续这一建寺传统便不足为怪了。

南山寺:陈家所建第一寺

南山寺,作为南院陈家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在闽南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刹,南山寺自唐以来,曾几度兴废,文革时,更遭受重创,寺僧流散,几至废绝。然而,每次生死关头,千年古寺总能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倔强地存活下来。改革开放以后,漳州市***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将南山寺列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并专门拨出200多万元对寺内殿堂进行修缮,千年古刹得以重焕光彩。

南山寺内最能体现陈家与本寺关系的是太傅祠及”小姐楼”。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后人改建为祠,供奉陈太傅塑像。∵“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金娘当年的闺房。但据对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陈北恺老先生说,那楼上供奉的是自陈邕之父陈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称”五祖楼”,所谓“小姐楼”乃是讹称。而金娘小姐的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5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在藏经阁后园中,修建成新墓,立碑为游客所瞻仰。

南山寺在实行宗教改革以前,历史上一直是临济宗喝云派的祖庭。闽南、东南亚许多寺院的喝云传统正是从这里传承过去的。由于作为南院陈家的渊源地及喝云祖庭这双重身份,南山寺至今仍是陈家后人及喝云僧人谒祖的场所。千年古刹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地位由此可见。

名寺迭出:陈家厦门建寺历程

从南山寺起,南院陈家开始了在闽南创建佛教寺院的历程。

据《新唐书,表》所列图式,陈邕之下有四子:夷则、夷锡、夷行、夷实。陈邕去世后,夷则移居禾岛(即今日的厦门岛乙据{颍川陈氏族谱集成》载:唐“建中二年,∵(夷则与子着作郎俦公)举家三百余口迁入嘉禾岛。始登岸,宫室未建,托足茅舍,今人号其处日陈寮。”据说,夷则是开发厦门的先驱,但目前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夷则迁居禾岛以后,南院陈家建寺的重心便随之移到厦门。据《厦门史迹》引《厦门市志》云:“厦门寺庙,建自陈姓者居多,如夷则建觉性院……元通建万石岩,肇建普照院,陈黯建白石岩……”然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新版《厦门市志》中,似乎没有此项记载,这或许与目前学术界对厦门开发史上存在的争议有关,关于南院陈家在厦门的建寺过程,∵《颍川陈氏族谱》有更清楚详细的记载。综合各处文字,陈家在闽南所建的寺院有十多所,目前尚存的处于厦门地区的有觉性寺、白鹿洞寺、虎溪岩寺、万石岩寺(也称万石莲寺)、南普陀寺等。以下对这些寺院进行简单介绍。

觉性寺是南院陈家在厦门所建的第一座寺院,据厦门市佛教协会的资料,觉性院也是该市最早创立的一所佛教寺院。清道光版的《厦门志》载:“薛岭,在洪济山西北……下有觉性院。”民国《厦门市志》载:”觉性院,在小东山北,祀观音大士,唐开元进士陈夷则建。左一祠,祀其神位。”觉性院最初属于家庙式的堂院,供奉观世音菩萨和陈夷则神主牌位。明咸祖永乐年间,住僧圆镜禅师才将觉性院拓建为真正的佛寺,被尊为觉性院的开山祖师。据《厦门志》载,全盛时期的觉性院,“极宽敞,常住僧八九十”,与普照寺(即南普陀寺)、普光寺(即金鸡亭寺)、虎溪岩寺、天界寺等并称‘七岩八寺”,“觉性钟声”更成为厦门岛的一处名胜。但到清道光时,觉性院已经圮塌得“只存数椽”了。清光绪庚子年间,觉性院再次重建。但至民国初年,觉性院“院祠将圮矣”,并逐渐“声渐悄”了。如今的觉性寺,更是掩映在凌乱的厂房和民居之间,仅仅是个袖珍小寺,从内至外写满了沧桑。

不过,在觉性寺院旁新建的檀越殿里,至今仍供奉着陈夷则等陈氏祖先,体现了对寺院创建者的感激与崇奉之情。

白鹿洞寺目前境遇好于觉性寺。它坐落于厦门市东北隅的玉屏山南侧。这里原有一座佛殿,据《颍川陈氏族谱》载,为唐代陈夷实所建。明万历年间林懋时开挖“棱层石室”时,一并开出“宛在洞”,洞中蹲着一只白鹿,口朝石罅,夏天洞内雾气流动,白鹿在洞中似口中含烟,故称“白鹿含烟”,为厦门小八景之一。旧有大观楼、宛在洞、接因亭、六合洞、朝天洞、板山亭等景,1988年,旅居香港的沙门元果决心重建白鹿洞寺,至90年代初,建成了法王宝殿、藏经阁、圆通殿、客堂、妙香阁等。那只含烟白鹿也从宛在洞被请到旁边的石洞,但已经没有雾气了。2003年常学法师整修宝刹,在山门内立“五龙壁”,成为寺中新景。

虎溪岩寺紧靠白鹿洞寺。据{福建风物志》∵{颍川陈氏族谱》载,该寺为唐陈俦始建。明清以后,经林懋时、池显方、胡真卿、释元飞、吴英等人修建,颇具规模。现有大雄宝殿、弥勒殿、夜月洞、夹天径、虎溪桥、童子拜观音等景。最着名的是夜月洞,也叫伏虎洞,洞中伏着一只泥塑老虎。每年中秋,月光照到泥虎头上,只见它双目炯炯,眈眈注视洞外,令人望而生畏,故名“虎溪月夜”。

万石岩寺位于厦门东郊狮山半腰,据《颍川陈氏族谱》载,为唐代陈元通创建,后又经其玄孙陈仕通重修。民国年间,会泉和尚住持万石莲寺时,曾进行全面翻修扩建。1979年,会泉的门徒、旅新加坡华僧宏船法师,也集资对岩寺进行翻修,新建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会泉法师纪念堂以及讲堂、院舍等,总建筑面积达650多平方米。由于寺院环境幽雅、风景优美,如今万石岩寺已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胜地。

在南院陈家所创建的厦门寺院中,如今最为兴盛的是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背山望海,气势宏伟。初名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侯施琅收复***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

相传南普陀寺为唐代陈肇所建。翻开《厦门南普陀寺志》,可以看到以下记载:“普照寺之寺址,据云在唐时由陈护法肇公布施之功德也。肇公三世祖夷则公,乔迁厦岛,聚族而居,遂为陈姓发祥之地,肇公因建兹寺,而奉其祀于别殿,后之僧追念其劳,乃并肇公亦祀之,盖饮水思源,藉报公德也,施田五十有二亩,为今寺址,施山一陇,即今所谓五老峰是也,山之界,东至仙姑岭;西滨海南水磨坑;北界陈公墓;林木之美,山石之奇,无以复加矣……”这段文字,清楚地记明了南普陀寺与南院陈家的关系。而这层关系,在后山的《厦门颍川陈氏经始南普陀记》碑刻上也有所体现。正是基于此,南普陀寺一直把陈家当作檀越主,世代予以祭祀。

南普陀寺的宏伟建筑、优美景致、诗文题刻、文物收藏,在佛教界都颇有名气,由于历来关于南普陀寺的介绍已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南普陀寺在历史上和南山寺一样,也是喝云派师徒相承的道场,直到1924年,住持转逢法师推行宗教改革,实行十方选贤制后,南普陀寺才改为十方丛林,各方高僧纷纷前来。会泉、太虚、常惺、觉斌、广心、妙湛等高僧的到来,增强了南普陀寺的活力,促进了南普陀寺的兴盛。如今的南普陀寺,香火十分旺盛,香客如云,已经成为闽南、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佛教寺院。

闽南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兴盛的地方。这一局面与闽南历代当局的崇奉、高僧的弘扬、居士富户的支持以及百姓的信仰是分不开的。尽管南院陈氏仅是支持佛教建设队伍中的一个代表,但是,从其历代对闽南佛教寺院的积极创建以及这些寺院后来对闽南佛教,甚至中国佛教、世界佛教的贡献来看,南院陈家确实是功不可没、功德永垂的!

(作者王燕琴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董立功为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