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源泉

吕梁市佛教协会会长、临县善庆寺住持∵宣一

佛教发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兴盛于现代。自古以来,佛教一直是安定社会、稳定人心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如何本着佛法慈悲、平等、智慧的原则,积极投入关怀国家、稳定社会、净化人心的工作,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正是我们普度众生的悲愿。

现阶段人类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的了空前的成就,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强烈的冲击着传统信仰、伦理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面临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有恐怖主义、战争威胁、世界不宁、人心不安。人类健全宗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就显得迫切而重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已任的佛教应该承担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

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慈悲济世的宗教情怀为中国文化中“和谐”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念增添了新的成份,注入了新的生机,开拓了新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佛教提出了“依正不二”的理论,主张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和睦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佛教提出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坚持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中国佛教还以“心净则国土净”的信念开出了“人间佛教”的智慧之花,确立了人间净土的发展理路,思想方向和实践旨归,既契合了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也圆融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髓,是当代人类构建和谐世界无可替代的精神资粮和智慧源泉。

人们除了物质上的需要,还存在心灵需要和精神需要。宗教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灵抚慰;现在人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的失落,如何找回自我是这个时代的许多人面临的共同问题。佛教以它的智慧破除人们的愚昧,以它的慈悲拯救众生,通过净化人们的心灵的方式让人们找回自我。从这个意义上佛教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心理卫生、精神健康、心灵环保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二十世纪后期,科技的高度发达,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不管是佛教徒还是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都可以给人类思想上带来哲学的启迪。

现代社会要求佛法心理学化、生活化、承担心理医生的角色,来提升全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境界。佛教治理、锻炼心的方法及其丰富,主要的有十二门。即以,“正信、正归依、正见”安心;以“发心”振作心;以“持戒”约束心;以“方便”对治调伏心;以“智慧”观心;以“忏悔”清洗心;以“慈悲”软化心;以“喜乐”滋养心;以“舍”宽松心;以“安忍”炼心;以“精进”磨砺心;以“禅定”凝炼心;通过多种修习,对心灵从理想、情操、智慧、意志、感情、自制力、专注力、忍耐力、情绪等多方面进行锻炼,使人的心理素质全面、高度优化,心理结构从多烦恼、不自主低层次的凡夫型逐渐提升到智慧、慈悲、安祥、精进的完美圣智型,乃至由人而佛可谓“心灵自我净化”或真正的超自我实现。

佛教认为:现在世界之劫运,吾人所受种种灾难,皆是过去恶业所招,以致感受现在苦果。故知此恶业者,即过去恶因之所造成也。欲免苦果,须去苦因。过去已种之苦因,念佛忏悔,乃能消去。现在如不再种苦因,将来即能免受苦果。何谓苦因?贪、嗔、痴三毒是也。何谓善因?济物利人是也。若人人明达因果之理,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灾害自无从起矣。唯今人不明因果之理,私欲填胸,无恶不作,只知自己,不知有人。应该知道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所以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平素常言:因果者,圣人治天下、如来度众生之大本也。舍因果而谈治国平天下,何异缘木而求鱼,吾未见其能有得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恶事,来世定得恶果。如今生所作所为皆是善事,来世定得善果。《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与吾佛所讲因果正同。所谓“余”者,乃正报之余,非正报也。本人来生后世所享受者,乃所谓本庆、本殃也。余报乃在其子孙,余庆、余殃,皆其祖父所积而成者也。

世人不知因果,常谓“人死后则告了脱,无善恶果报”,此为最误天下后世之邪见。须知人死之后,神识不灭。如人人能知神识不灭,则乐于为善。若不知神识不灭,则任意纵欲、无恶不作、杀父杀母、种种罪恶,由此而生。此种极恶逆之作为,皆断灭邪见所致之结果。

佛教认为: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学佛之人,当吃素,爱惜生命。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二偷盗,凡他人之物,不可不与而取。偷轻物,则丧己人格。偷重物,则害人身命。偷盗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寿,失己命中所应得者,比所偷多许多倍。若用计取,若以势胁取,若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盗。偷盗之人,必生浪荡之子。廉洁之士,必生贤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邪淫,凡非自己妻妾,无论良贱,均不可与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坏乱人伦,此三不行,则为身业善。行,则为身业恶。二口业,有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妄言者,说话不真实。话既不真实,心亦不真实,其失人格也,大矣。绮语者,说风流邪僻之话。恶口者,说话凶暴,如刀如剑,令人难受。两舌者,两头挑唆是非,小则误人,大则误国。此四不行,则为口业善。行,则为口业恶。三意业,有三,即贪欲、嗔恚、愚痴。贪欲者,于钱财田地什物,总想通通归我,越多越嫌少。嗔恚者,不论自己是非,若人不顺己意,便发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谕。愚痴者,不是绝无所知。即读尽世间书,过目成诵,开口成章,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谓人死神灭,无有后世等,皆名愚痴。此种知见,误国害民,甚于洪水猛兽。此三不行,则为意业善。行,则为意业恶。若身、口、意三业通善之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之人,功德大百千倍。

佛教要求:学佛之人,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存好心者,凡逆天悖理,损人利己等恶念,不许起。起,则立刻生惭愧忏悔之心,令即消灭。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利人利物之心,须常存之。力能做者,认真做去,不能做者,心亦常存于此。说好话者,要说有益于人,有益于物的话。不是要人听到欢喜,叫做好话。如教训儿女,及劝人为善,劝人戒恶,劝人敦伦,劝人修福等。行好事者,认真行孝亲、敬兄、睦族、化俗之事。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佛教认为:关键在于治好人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佛法圆融观,教导人类、自然界作为人类主体(正报)之“依报”,与人类息息相关,乃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并非只是征服的对象。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及破坏,必然导致人类主体自身的不和谐,产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滋生多种疾病。经济建设应从整体思维出发,进行集约式综合资源开发,兼顾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可持续发展。全人类如若能掌握圆融的智慧,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等关系的处理,则一个和平、和谐发展,生态良好的新世纪之创造,殆非难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