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雍正皇帝对佛教的态度

净慧法师

佛学院有位同学在条子中要求我谈谈雍正皇帝对佛教的态度和悟境。

清朝有两个皇帝,对佛教颇有感悟:一个是顺治,一个是雍正。顺治皇帝很年轻就死掉了,雍正皇帝活的年纪也不大。古人有句话,叫做:"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意思是说,如果山里面没有修行的和尚,朝庭里就不会有贤宰相出现,因为朝中的贤宰相很可能都是山中的衲子转世而来。象顺治、雍正这些人,过去世肯定是个修行人。若不是修行人,他哪有机会南面称尊?

雍正皇帝是一个文武双全、绝顶聪明的人。他在禅宗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而且也很有体会。他自称圆明居士,并且还有自己的语录--《圆明居士语录》。圆明就是佛,只有佛才能称圆明,他自称"圆明",可见是很自负的。他的有关禅宗三关的讲法,很多修行人不以为然,因为他不过是用教下的语言来硬套而己。

去年禅七开示,我也讲过这个问题。他是自己先设立一个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去评判历代的禅师,合乎这个标准的,他就把他的语录收进来,不合乎的,他就弃之一边,他的《御选语录》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历代禅师的悟境应该说是千差万别的,悟的机缘也是千差万别的,表现悟境的语录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见得某位禅师的悟境不符合雍正皇帝的标准,他就没有功夫。禅境是活的,它没有一个死套套可用。黄龙禅师的三关是活的,它不是一个概念,它不可能通过概念来理解。雍正的三关则是死的,我们可以通过概念来理解它。理论的东西,总有局限性,只有那生动活泼的禅机才是没有局限的。比如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答"庭前柏树子"也可以,答"麻三斤"也可以,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一万个理解、一万种境界,你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雍正皇帝正是用他自己预设的框架作为标准,以此来衡量他以前的那些禅师。他的看法未必就是绝对正确,只能代表他自己的一家之言。我们可以参考他的看法,但不要迷信他对古来的一些禅师的评价。雍正所肯定的未必就是百分之百的对,雍正所否定的未必就是百分之百的错。

雍正皇帝对当时的禅宗要作这种评判,有他的政治思想背景在里面。当时,密云圆悟和山峰汉月法藏(山峰法藏)这两位师徒之间,为禅宗的一些问题争论得很激烈。最后,雍正皇帝以政治手段平息了这场争论,他把山峰法藏从密云圆悟这一法系中逐了出来,不承认山峰法藏这一派,并且说山峰法藏是魔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山峰法藏是一块硬骨头,他是明朝的遗民,对清朝的政权并不是很欣赏,在他的说法里面,有些伤害到清朝***的言论。所以雍正皇帝就借禅门里面本来是很正常的争论,乘机把法藏这一派压下去。雍正皇帝写了一本书,叫做《拣魔辨异录》,就在这本书里,他把山峰法藏说成是魔头。实际上,这是用皇权干涉佛教内部事务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他的政权统治,并不纯粹是佛教的正常争论。

雍正皇帝,他随随便便地褒贬历代的大禅师,也把很多和尚骂得不成样子。在他的着作里,他以帝王之身,来评判一切,政治倾向很明显。比如乾隆版大藏经,是从雍正皇帝开始修的,一直到乾隆年间才修完。该大藏经的出版就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历代祖师的语录,特别是明末清初的那些祖师的语录,只要不合胃口,就不允许入藏,即使入了藏,也把它们抽出去。所以乾隆大藏经所保存的明末清初中国僧人的着作很有限。有不少着作现在都失传了。比如,大家都知道,《祖堂集》是禅宗最早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可是它没有入藏,后来慢慢流传到朝鲜去了(当时叫高丽),只是到了近代才从朝鲜流回来。

幸亏中国有一个私版大藏经,叫做嘉兴藏。现在保存宋元以来祖师的语录最丰富的,要算嘉兴藏。该藏经的入选纯以佛法为标准,不受政治标准干扰,不需要皇帝审批,所以有很多明末清初禅师的语录没有入龙藏的,却被嘉兴藏收进来了。

客观地讲,雍正皇帝对佛教有功,但也有过。过在什么地方?经由他对禅门作这样一番评判和修理,致使禅门中的很多禅师的语录从此湮灭了。有很多语录的刻版被毁掉了。他重刊大藏经,并且从藏经里面抽了很多东西,还毁了版。所以,乾隆版大藏经的出现,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佛教事情,它的开刻有其政治因素在里面。凡是和清朝***的利益不相符合的东西,都从大藏经里被抽出来了毁版。所以雍、乾两代对于佛教的功与过,过去有人评论,现在还有人在评论。比如,前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陈垣先生,对于清朝的这种做法,包括雍乾两代对佛教典籍的处理,以及重修《四库全书》,他就有很多的看法。清***在重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凡是他们看得上眼的,就留在里面,看不上眼的,就被抽出来毁掉。这种做法既是一种文化建设,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摧残。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