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摄五乘的人间佛教

壹.五乘佛法的意义∵

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法门。∵

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六道的依据,修善则有升天、为人的福报;作恶则有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途的忧患,但终究还是沈沦于生死苦海中。佛陀为了愍念众生,依众生根器的种种差异而权设不同的方便法门,目的仍希望归于大乘佛道。∵

有一类众生因为耽着世间欲乐,不了解世间尘劳之苦而希求人天福报,因此佛陀开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佛教的出世间法。∵

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在于化导人类由人乘而直趣佛道,太虚大师曾提出“人成即佛成”的独到见地,表明出世圣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善法的正常道上,所以佛陀才特立“五乘佛法”。∵

贰.五乘佛法的内容∵

人乘,以三皈五戒为乘,出三途四趣而生人道;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涅盘而成阿罗汉;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涅盘而成辟支佛;菩萨乘,以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超三界二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的彼岸。在这些法当中,“四谛与缘起”法门,是三乘共法的总纲。离了“四谛与缘起”法门,也就没有解脱道──出世佛法可说。∵

一、人乘──三皈五戒∵

三皈依,是指皈投依靠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能远离一切的怖畏,而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所以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

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要是不侵犯的意思。∵

不杀生,是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随便侵犯他人的生命,大家的生命就能自由,得到保障。不偷盗,是不侵犯他人的财产,财富就能安全。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信用。不饮酒,是不吃刺激的东西,伤害自己的健康智能,转而伤害别人。戒有自由、不侵犯的意思。所以持戒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如果一个人能够奉持五戒,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能奉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社会、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记载:“人”有三事胜诸天:人能勇猛修诸梵行,精进不怠胜于天;人能记忆过去所作所说的事,不会忘失记忆比天殊胜;人能修持净戒胜于天。所以佛出人间,诸天命终也以人间为净土,因为人间是最适宜修学佛法的国土,因此佛陀开示人乘佛法,让众生有切身的体证。∵

二、天乘──十善业道∵

十善业也称十善戒,依《华严经·十地品》所说,十善业道为菩萨戒。从《阿含经》以来,十善业是主要的德行,是五戒的再延伸,再扩大。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三业;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等四业;意业修持不贪、不瞋、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

不杀生而能放生,自然长寿;不偷盗而行布施,自然能发财;不邪淫而洁身自好,家庭自然和谐;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而能诚实,名誉、信用自然良好;不饮酒、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自然会健康;不贪取而喜舍,自然能获得更多的关怀;不瞋恚而行慈悲,自然能拥有无限的欢喜;不邪见而广修智能,自然能解脱自在。∵

因此,《大智度论》说:修持十善道,则摄一切戒。有了十善戒法来规范身心,自然能得诸禅定而生天乘,所谓由戒生定,就是这个道理。∵

得生天道有四事福乐:∵

身高端严:最低的四天王天,身高也有九十丈,相好庄严。∵

寿命长久:四天王天寿长五百岁,合人间的九百万岁。∵

欲乐幸福: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种种欲乐胜于人间。∵

禅定微妙:享受四禅八定的微妙禅乐。∵

但是,天人虽然享有四种福乐,一旦福尽命终时,则五衰相现:∵

衣服污垢。∵

头顶花冠枯萎。∵

身体发臭。∵

腋下流汗。∵

不乐本座。∵

因此,天乘仍然不是最究竟的解脱之道。∵

在佛法中,十善业是一切佛法的依止处。《海龙王经》说:“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三、声闻乘──四谛法门∵

声闻,梵语为∵sravaka,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是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弟子,也就是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以期入于“灰身灭智”的无余涅盘行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的四谛教法。∵

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是大小二乘共学、应学的基本法门,是三乘共通的根本佛法,唯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所以叫做四圣谛。∵

苦谛,说明人生世间的特性是苦。是以智能观察,知三界是个充满痛苦,缺乏快乐的火宅;集谛,是以智能彻悟到贪瞋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灭谛,是透过智能,灭除一切苦迫,所证得的清净涅盘境地;道谛,是对治烦恼,离苦得乐的出世法门──三学八正道。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苦是集的结果,集是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因果,灭是道的结果,道是灭的原因。《遗教经》说:“佛说苦谛,真实是苦,不可令乐。集真是集,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佛陀证道后,曾三转四谛***,第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自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佛陀对五比丘所说的四谛法门,演绎开来,就是佛教。∵

四、缘觉乘──十二缘起∵

缘觉乘,梵语为∵pratyekabuddha-yana,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从断惑证真而言,与声闻是一样的。但两者主要的不同是缘觉乘“不由他觉”,是无师自悟的;是远离人事,远离愦闹,独来独往的。缘觉乘因为出于没有佛陀出世,或者没有佛法的时代,所以又称为独觉;又因为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因此称为缘觉。缘觉圣者始观无明乃至老死的流转现象,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的还灭真谛。由此因缘生灭,而悟非生非灭的道理,因此称为缘觉乘。这一类圣者,就名为辟支佛。证得辟支佛果与声闻乘的阿罗汉果地位相同,所以合称为“二乘”。∵

一切法皆是缘起法,缘起法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其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十二支缘起,又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有情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灭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无明:就是无知,是根本的妄执,对于通达真理的智能,有蒙蔽障碍作用。如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本来无常无我,人们不知道缘生法的真实相,是为无明。无明以痴为体,以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于是轮转世间,所以成为生死的根本,又称为愚痴,是过去烦恼的总称。∵

行:是造作的意思,也就是行为,是业的别名。是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的三行,而造成罪福,名为行。∵

识:为初入胎识,由过去惑业动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现在这一生的开始。∵

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精神),色是物质(肉体),名色包括了主观的精神与客观的物质。名色就是五蕴的异名,可以总摄一切精神与物质。∵

六入: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内六根,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触:内六根与外六境相接触,主观上所起的感觉作用。根、境、识三种和合曰触,苦乐感情、饥寒痛痒,都是由触觉所领导产生,所以触是认识的开始。∵

受:受是心的领纳。有三种:对不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苦痛感曰苦受。对欢喜的境物人事生起快感曰乐受。对无记性的境物人事不起苦乐感受,或因为修养而能克服各种苦感和乐感,名为不苦不乐受,是情绪的作用。∵

爱:爱是染着企求,有爱财、爱情、爱命、爱生、爱执等;爱,又有欲爱、色爱、无色爱,也就是对所欲境渴爱的贪念。爱是生死的根本,爱是无明的意思,所谓“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缘,表现于行动者为有。∵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也就是由种种的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此名为取。取有四种: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起追求想曰欲取。对正理起谬解,如对五蕴生我见、边见,妄计取着曰见取。于生活不合规律而有许多禁戒曰戒取。对所爱事物起我和我所有执,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曰我取。∵

有:是存在的意思,由爱着驰取之不停,发为纵我为物所役的行为,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

生:是未来受生。是由能生身心的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名生。∵

老死:是身心演变的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与之俱来。∵

十二因缘中的无明和行,是过去二因;识、名色、六入(处)、触、受,是现在五果;爱、取、有,是现在三因;生和老死是未来二果。∵这十二因缘说,于过、现、未三世,有两重因果,故名三世两重十二因缘。如不了脱生死,此三世因果相续的说明,就是无限生死相续的历程全貌。∵

十二因缘的道理,甚为玄妙,兹以二例来譬喻十二因缘:∵

如城:十二因缘有如一座城墙,人为城墙所困,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有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人本来是可以跳出十二因缘的束缚,但是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因此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如果树:十二因缘有如一株果树,果树是由种子萌芽、长大而成,继而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不是原来的种子,但是彼此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种、果相生,一直延续下去,如同生死缘起相续一般。∵

五、菩萨乘──六度万行∵

菩萨乘,梵语为bodhisattva-yana,又称佛乘。以悲智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超越三界生死,达到涅盘彼岸为目的。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亦乐”为满足;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盘解脱乐”为最终的鹄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至,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六度,全称为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译为度,到彼岸的意思。波罗蜜要具备几个条件:∵菩提心相应,住大悲心,以般若无所得智能为摄导,须回向一切众生,自利利他,为法为人,能合乎这几个条件。才能称为真正的菩萨行,才能到达彼岸。六波罗蜜的内容是:∵

布施度:有财施(物质布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去除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持戒度:持守戒律,不作恶而修清净行,并常自反省,能对治身口意的恶业,使身心清凉。以此来成熟众生,建立正法,名为持戒度。∵

忍辱度:忍耐迫害苦痛,能对治瞋恚,使心安住。不能忍辱,瞋心一起,便失慈悲心,而不成大乘菩萨。∵

精进度:实践其它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禅定度:修习禅定,能对治散乱心,使心安定。∵

般若度:能对治愚痴,开真实的智能,把握生命的真谛。“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布施等五度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智能)摄导的力量。所以布施等要能成就波罗蜜多,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

菩萨发心修学大乘法门──摄受正法,不出于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即大乘的异名。《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行的大纲,如《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能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因此可知,菩萨的自利利他行,一切都含摄在六波罗蜜中。∵

参.五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我们学佛要能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把五乘佛法调合起来,就是人间佛教。譬如,今天要到台北,台北是学佛的最终目标(代表一个净土),现在坐火车出发,经过台南、台中、新竹,在台南可以不靠站停车,乃至台中、新竹都不靠站停车,而直接开往台北(成佛的目标);但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一定要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如何实践五乘佛法的人间佛教?∵

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

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

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

受持五戒十善,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践六度四摄的菩萨道,明白因缘果报的甚深道理,勤修禅净融和的中道,就是统摄五乘的人间佛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