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度佛教全貌了解原始佛教

水野弘元着

王∵丈∵雄∵译

l、原始佛教的名称与时代

所谓原始佛教,系指初期印度佛教全般而言,印度佛教依照其特征而以时代的区分约可分为:(一)原始佛教;(二)部派佛教;(三)初期大乘佛教(大小乘并立的佛教);(四)中期大乘佛教(大小乘学派佛教);(五)后期大乘佛教(真言密教)等。兹从各时代的特征先暑述如左,俾能更为了解原始佛教的性质与特性。

首先说明所谓原始佛教时代,这是从释迦牟尼佛创始佛教及教化生涯开始,到佛涅盘后一百年以至二百年,部派分裂为止的二三百年间;也就是从佛陀到阿育王这一段的时间,若依据南印度的传说,阿育王诞生在佛涅盘后二百余年的一种说法,则原始佛教的期间约为二百五十年间;另依据北印度的传说,阿育王为佛陀涅盘后百余年的一种说法,则原始佛教的时代约为一百五十余年间。然而今日为研究原始佛教特质与其性格问题,且不论其历史时期是多于百年或短于百年,总而言之,从初期佛教至部派分立为止,凡是受持奉行释迦牟尼佛教法,而与原始佛教义理相符契的,则称之为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的年代如前所述,而学者中,除承认这一种区分外,更有严格的再分为二的情形,以释迦牟尼佛及其直传弟子时代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而以其后的佛教时代名之为狭义的原始佛教。因为释迦牟尼佛与其直传弟子所说的佛教为佛教的最为根本,而在此以后,佛教理解与表现。有趋向低调与卑俗情形,因而渐次产生有部派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佛教教理性的原因而严密的再区分,从广义的原始佛教而予以再分为如前述的根本佛教与狭义原始佛教二段分法,因为能较接近史实,这种方法虽然合理,然而以昕残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能传下来较充实的原始佛教教理,似乎是没有,部派佛教发展和传递于后世佛教文献,然所知道的只是原始佛教的一部分,这裹所说的根本佛教,只是在狭义的原始佛教的一项严密标准,但在文献上犹缺乏具足的资料。

唯据学者的理解力,再参照后来大乘佛教思想等的推论,就认为是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然在今日的现况,似乎不能以这样严密的予以区别,原始性质的佛教思想已不能在原始佛教内全部包括。

原始佛教的研究资料,一般说大都在部派佛教所传下来的文献中,具体的说,存在于今日仅存的巴利文与汉译等中的律藏及阿含经中,在律藏与阿含经,现存的形态是那一样式的部派呢,从最早的部派以及在最后已编集的,均包含有各类形部派的特徽。就各部派所编集来说,均各有昕差异,但均为追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泉源。

律藏是记述释迦牟尼佛为出家僧团制订的戒律,及制戒的因缘故事,阿含经是记录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中,在各种随机说法的经集。尤其是在律藏的经典中叙述丁或多或少佛陀涅盘后的事迹,这些主要的记述,均为佛陀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是佛陀时代的唯一历史资料。依据传说,在佛陀涅盘后不久,上首的五百位弟子结集了“法与律”,“法”(Dhamma)是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后来编集为四部阿含经,“律”(Vinaya)就是律藏。

以后被编集的“法与律”的内容,或许经过多少的改变,其组织体裁,大晷成为今日所见的情况,郎演变为今日所留传下来的诸部派的律藏及阿含经,所持的组织体裁,大体类同,内容也有许多地方相当相似,因而,他们可能均出于同一源流,在部派分裂以前,弗教可能只拥有一种律藏与阿含经,由于这种说法,以部派分裂前有统一记载的律藏与阿含绳时,称之为原始佛教。

今日仅存诸部派的律藏与阿含经如左:

一、律∵藏:

(一)巴利律:南方上座部所属。

(二)五分律三十卷:化地部所属。

(三)四分律六十卷:法藏部所属。

(四)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大家部所属。

(五)十诵律六十一卷:说一切有部所属(有部古律)。

:八)有部新律百七十余卷:说一切有部所属。

(七)纪贝支度译律藏:说一切有部所属。

以上的律藏称之为广律,包括律藏的全文及其他汉译部份,广律的内容,就以巴利律藏来说为(一)经分别、(二)犍度部、(三)附随部等三部分所组成,经分别在阐明比丘、此丘尼应禁止事项,有二百五十戒及三百五十戒等戒条(戒经),健度部为出家僧团所应遵守的事项与行事作法,例如:出家受戒作法;为肃清僧团,每月二次的布萨仪式;雨季三个月的安居作法;及其他出家僧团日常生活必要的行为准则等二十大项,有食、衣、住、医药等的使用规定,并有各项规定的解说。附随为补遗性的附录,诸部派的前二部分的律藏大体都相同,而附随这一部分却因为是各部派成立以后的所作的补充,其律藏也各有不同,二前部分为律藏的古老部分,为研究原始佛教的主要资料。且不管因各部派的记述的多少不同出入,及不可免除的后世附加改变,律藏可说是了解佛陀及比丘等僧家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等的详细资料。

二、经∵藏:所传的经藏有巴利文与汉译,巴利文好像比较完整

,汉译的经藏并不限于译某一派的全部,四阿含均译自不同

的部派,现存汉译四阿含,巴利文也有四阿含(四部),还

有第五阿含的小部经。巴利文四部(阿含)

一、长部:三十四经。

二、中部:百五十二经。

三、相应部:五十六相应。

四、增支部:一法乃至十一法。

汉译四阿合

一、长阿含:二十一一卷、三十经、法藏部所属。

二、中阿含:六十卷、二百二十二经、有部所属。

三、杂阿含:五十卷、有部系所属。

四、增一阿含:五十一卷、一法乃至十一法、大家部所属。

其中,长阿含是长的经典,中间含是适中程度的经典,其他二阿含是由许多小故事汇集的短经典,杂阿含分类是依据说法的类别来区分,增一阿含是以说法内容法数来分类,由第一法到第十一法,巴利文四部与四阿含的各相对应部分,其内容大体都类同,这是追溯佛陀说法源流的最好资料,更在汉译的四阿含经之外,有不少单一经典,还有,从中亚被发现梵文片断中,也有许多单经,在纪贝度的译文中,多少可看到,但这些与在数千及上万的阿含经比较起来,仅仍是微少的部分(阿含经数以杂阿含来说,由八诵而成,其首尾具足者有一千三百六十二经,若法句差别的大致类同的就有一万五千经之多)。

巴利文的第五阿合的小部经,计有十五篇:

一、小诵经∵二、法句经∵三、自说经∵四、如是语经

五、经集∵六、天宫事∵七、饿鬼事∵八、长老偈

九、长老尼偈∵十、本生经∵十一、义释∵十二、无碍解道

十三、譬喻经∵十四、佛种姓经∵十五、行藏经

第五阿含均为收编无法编入前四阿含经的杂经,四阿含的内容,在诸派大体都有相对互相参照情形,在第五阿含经中,似乎有绝大的差异,今日仅存的只有巴利文的经典而已,汉译传下来的也仅是一小部分。以上巴利文的十五篇中,内容较四阿含杂得多,经典的汇集,包括最古老的部分,也包括最新的部分。古老经典中,以四阿含经较之其他经为古老,在佛陀布教生涯中,供此丘僧家阅读的经集,也被引用包括在阿含经中,第五阿含经,古老的部分有小诵经、法句经,以及自说经、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等,均是不劣于四阿含的古老经典,这些古老经典是除四阿含经以外,为研究原始佛教的重要部分。所以这些古老经典中,其中的少部分可在汉译经典中找到,但在巴利文的全部律藏与经藏中,被(日本)官方翻译的“南传大藏经”部分,较容易了解。

然而在部派分裂前的历史性的律藏或阿含经,现存的已经没有了,而只有现存诸部派的律藏与阿含经的部分,若采取现存的共同的部分,则大概为原始佛教的内容,部派圣典现存的已经不多,大部分都已失传,所以从现存圣典所能得的共同部分欲取得全部释迦牟尼佛全部的教法,是很困难的,假若就现存全部部派的经典,尽量取得各部派前共同的资料,约暑能了解到佛涅盘后一百年或二百年以上的原始佛教。

若是佛说经集是完全直接依照佛说法所写,或者可以用录音设备详细纪录佛说的话,才能真正代表佛陀说法的真实内容,在过去凭记忆来记录直接或间接所听到释迦牟尼佛的说法,而后代代相传,就第一位的陈述听者,其所述的真实性仍值得置疑,尤其是有关哲理学说方面,必须依据听者的理解力及因听、讲者的不同而差异,这既使在今日,来记取知名伟人的哲学方面理论,若全凭听讲者的慢慢回想而记录听讲内容的话,也是无法完全记录演讲者的真正演说内容。

从而,依照弟子记忆的内容,想能完全记述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是相当困难,尤其是有些部分凭记忆的传述来记载数百年前释迦佛的说法,由于有些传承者的知识程度较低,所记述留传下来的自然也就比较通俗,因此在今日所仅存的原始佛教资料,似乎已经流失了许多释迦牟尼佛真正原始佛学的意义。

兹就已存的原始佛学藏经资料,所存的律藏与阿含经可能有的缺点来说,仅存的似乎仅以部派佛教出家中心的佛学部分传承下来,首先,单以律藏部分,仅是出家僧团的必须遵行的戒律,只阿含经中对一般在家修行者说法部分,大部分是为出家专门学识,在家家在出家前一阶段的事情,原本释迦牟尼佛似乎不仅只是对出家众说法,应该也有许多对一般在家居士大象的说法,然而在今日仅存的经典中,十之八、九戍均是佛陀对出家家的部分,原始佛教后期以来,特别是部派佛教,渐渐大都以出家家为中心的倾向。出家家对戒律的守护及对教法的修行,都是第一重要的,而没有其余有关民众教化面等问题,以今日我们所从佛说的经典中,在适合一般人的佛说经典,恰当的资料很少,而绝大多数是为出家众部分。然而,佛陀实际多年的说法,并不限于以出家家为对象,因而知道,今日失传的部分应该不少。

诚如以上所说,研究今日仅存的原始佛教经藏,若不考虑到以上的情形,则将会误解释迦牟尼佛多年说法的真正意义。

注一:第一次结集为释迦牟尼佛示涅当年的雨季,以大迦叶(Mahakasyapa)为上首,五百大弟子集合于王舍城,合诵佛陀教法,以防

异论发生,并确定佛陀遗法反遗戒,地址为王舍城婆诃罗山(Vaihara)的七叶窟(Ssptapama-guha)∵,开始日为该年六见十七

日,会期七个月,五部四阿含的原型,由是而成。

注二:第二次结集为佛陀示涅后经过百年,由七百上首僧众在吠舍离城

举行了第二次结集,将十事不同的异说予以判定非法,再合诵“

经”与“律”,费了八个月的时间而完成了结集,可是其他多数

的僧众不服决议,另于一处会合结集,叫大结集。

注三:第三次结集于阿育王之世,结集的地点为华氏城。阿育王笃信佛

教,建立很多塔寺,供养许多僧众,单位华氏城鸡园寺(Kukkutarama)僧众就有六万多人,由于异论纷争,王乃请目犍连帝

子须(Meggaliputta∵Tissa)来确定教条,谋求僧众和合,帚子

须奉命选出僧象一千人结集,期间九个月,在此次结集,制作了

论事(Kathavatthuu),而完成了经律论三藏。

二、部派佛教

部派佛教从何时开始无法予以界定,大致被认为在阿育王时期前后,如巴利佛教史所传的,阿育王的有关的史传,以各部派内容各异其趣,巴利佛教所传下来关于阿育王时代的第三次结集,从其他部派来说明此次结集来看,在阿育王时代,到底分立成多少部派?还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所谓十八部或二十部的成立之后,大约在西历纪元的前后②,若以某种稞准来界定部派的完成,则该说是经、律、论三藏的完成,经藏与律藏已如前所述,其原形在部派分裂以前大体就已经成立了,只是在后来部派时代,由于各部分意识形态的原因,有了某些增删和修正。∵(未完)

摘自《内明》第172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