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始佛教思想论》
本书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书名《原始佛教思想论》,是主张佛教思想是次第开展发达的,盖主张佛教渐次进化论者也。此种主张,与吾人之思想根本不同,即而论之该书有几种短处可见。
如该书{时势与佛教)一章,说明该时代之一般思想界——婆罗门教各种沙门团之主张已,而说佛教是如来对当时各教补偏救弊、折中众说而成的。如说中道观,以为当时的思想不为极端的禁欲主义,则为极端的放任主义,所以佛才说不苦不乐的中道戒律等。不但说佛教是诸教之折中,而且说佛教教理多为诸教之承袭,如四禅八定等说,都说是承袭外道来的,他论及教理,又好以近代心理学、哲学,尤其是叔本华意志来相比较。他对于佛法上三界诸天等,多以神话说目之。但是他又主张业果轮回说是最合理的。
科学、哲学昌明后,中外学者都受很大的影响,所以今时之研究佛学者亦多少带几分科学、哲学的态度,不以为绝对信向的对象,而以为研究探索的材料。这是无足为怪的。但吾人以为研究便当研究到彻底,彻底则于佛教必然的为全整的信向。如一面既以业果轮回涅架解脱为合理,一面又以三界诸天为神话,这显然未能彻底而弗能全整信向了。佛教对于心理的剖析是何等的精深,西洋心理学何等粗疏,大可不必用来比附。佛说的教理何等深切,西洋哲学只是猜想,也绝不可相比附。这都见得其信道不笃。既说佛是实证的,而又偏要说承袭与折中,其义尤难建立。我以为真理是客观性的,不可变异而常住的。吾人之学说之是非,只能对于客观之真理是否迷谬为判决,绝对不可因于他人之意见从而折中之,遂为得真理之实际也。苟无实证而徒事折中,折中而是固是幸获,折中而非则徒劳耳,无当于实际也。譬如有物于此,其数为百,而甲以为一,乙以为万。吾人欲知其究竟若干,只能从实物而观察之,决不可舍实物,徒从两人之意见而折中之,以为五千点五也。设有物于此,其质为金属,甲以为铜,乙以为锡,吾人但当从实物审断,不可妄从他人而折中之,以为半铜半锡之化合物也。又设物质为金,甲以为金,乙以为铜,吾人但当从实物审察而断其为金,而从甲说,断不可谬云折中,而谬误也。事物如是,学理亦然。无实证独见而折中异说以为是,此乡愿也,此流俗也,何足以云开创大教以救治人心者欤?佛之说中道,以其道本中正故说中道。非折中于两极端者,遂为中道也。主张极苦者,其说为谬;主张纵欲者,其说亦谬,两说皆排而斥之,故说中道。中道云者,排斥谬说而自立,岂为折中两谬而倚他欤。儒者云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乃竟又胡广之中庸以乱儒。诸谓佛法谓折中外道之说者,几何不同于乡愿德之贼欤?是故佛教非折中,非因袭,而实内证独创者。所谓内证独创者,得法实相,因而说明之以昭示夫人。人未有如斯内证得法实相而昭示人群者,故云独创。其实佛常说,如是之法,三世诸佛展转传来。又说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法界安立,亦实无所创立也。如是不依见执而证实相,唯佛为然,焉有依他外道之谬执而徒事折中者可为至道哉。佛既不因前于佛之外道而为说,而为实证诸法实相者,故后之大乘亦非因时因地而发展进化者。所以者何?诸法实相,恒常安立,无变异故。若夫对机说法,形势有殊,则并不遮。但不可以形迹之变易,而说根本教理亦随人时地而变易也。该书之根本错误端哉乎此。故吾人非脱洗一切尘心俗见,不能得佛法之真也。
本书虽有短处,亦有长处。如存在之{本质论)一章,极饶精彩,能将大乘教义,都于四阿含经中表出之。于以见其识见之深刻。又以见大乘之教不异四含。原来瑜伽一派,多以阿含为圣言量也。第二篇所论与吾人大意都合,唯以绝对法性、绝对意志识涅架界而比附叔本华之说,深当留意。不留意,即与梵天之教无殊,是不可不慎耳。吾于四阿含经素未读诵,本书实引起我读诵之兴趣,亦至足感谢也。
读该书一遍,抽述感想,模糊说之如上,未及细举原书文句逐条逐章批评之也。
1933年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